楊美安(福建省將樂縣水南中學 三明市 365000)
閱讀與寫作,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每個人都學過許多好文章,但能寫出幾篇好文章的人卻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閱讀與寫作脫節,讀是一回事,寫又是另一回事。許多學生對閱讀過的材料,大多停留在理解這一層面上,甚至出現為讀而讀的現象,到了真正寫作時仍然難以自覺地將讀過的文章中的好句子、好材料、好技巧付諸筆端。其實寫作,除了生活實踐之外,從觀察事物到選材立意,從語言的組織到布局謀篇,都與閱讀息息相關。因此在閱讀中所感受到的美,對寫作會起著潛移默化的示范和指導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焙茈y想象,一個對典故不甚了解的人,能真正讀懂李杜的詩、蘇辛的詞;一個對成語、熟語一竅不通的人,能充分領略到巴金的小說、魯迅的雜文的魅力。語言是聽說讀寫的基礎、先導。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們人文素質低的關鍵,便是缺少語言這“米”。而讀書,能陶冶人的氣質與情操,使人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惡愛美。
在閱讀中,學生倘能真正讀進去,就能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既促進了自身思維能力的提高,又為作文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巴金先生就曾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試問,如果馬克思沒有長達25年之久的在大英博物院圖書館博覽讀書的經歷,又怎能完成《資本論》的鴻篇巨制呢?我們敬愛的毛主席在長期艱難的斗爭生活中,仍然保持每天讀書的好習慣,沒有對古詩詞反復的吟誦,又怎能寫出動人的《沁園春·雪》呢?無數的偉人學者已經以他們的行動見證了這一結論。對于文學作品,果真能做到“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并受到感染和啟迪”,那么,學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也培養了自身的思維能力。一個個鮮活的文學形象,一件件典型的事件將成為學生作文素材庫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資源。因此,大量的閱讀,絕對是寫作的最為重要的前提。
寫作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借助閱讀可以活躍大腦,發展邏輯思維力、形象思維力和創造思維力。一個人的閱讀量大,語言功底深,他寫出的文章才會吸引人。錘煉語言,講究語言的文學性,是寫作的關鍵。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錘煉語言的佳話?!罢Z不驚人死不休”,是杜甫煉字煉句的錚錚誓言;“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是盧延讓錘煉語言時的真實寫照;“求得一字穩,耐褥五更寒”表現出歐陽修對錘煉語言的執著;“最簡單的筆調,需最艱苦的練習”則道出了泰戈爾成功的秘訣……古今中外的大作家們尚且如此講究文采,重視錘煉語言,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寫作的人呢?
語言和思維是同步發展的,它是辯證統一,互相促進的。有意識的閱讀可促使對語言的內化、吸收,使其儲存在大腦中,形成一種知識儲備,當習作需要時隨時從大腦中輸出來,變成一種“有聲語言”。而語言得到發展了,相應地也促進了思維的同步發展。閱讀也是讓人們獲得最快捷的知識與信息的一種方式,人類文化正如一首歌,我們只有主動去觸摸每一個熠熠閃光的音符,才能慢慢的聆聽這首用無數作家的生命譜寫的樂章的奧妙;才能品位出每個音符的清越,每一串音符的悠揚;才能結果這沉甸甸的繼承的火炬,寫出更多優美的篇章。
葉圣陶先生認為,寫作訓練的過程應與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一致,即“我們胸中有了這么一段意思,一種情感,要保留下來,讓別人知道,或者自己日后覆按,這時候才動手寫文章?!碧煜碌奈恼麓蟾艣]有不是這樣產生的,一首玲瓏剔透的五言絕句是這樣產生的,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鴻篇巨制也是這么產生的。
人們從閱讀中感受自然美、社會美以及謀篇布局的結構美、遣詞造句的語言美,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并通過內化吸收,為外化表達作好一定的鋪墊和準備。所以,只要注意挖掘閱讀中的審美因素,將閱讀與作文有機結合起來,就能有效地達到從閱讀到作文的審美遷移。
只讀不寫或只寫不讀,效果一樣,不是很好;又讀又寫,寫作能力才會提高很快。其實,“閱讀活動的過程應該是邊感知,邊加工,邊貯存,邊應用的過程?!闭缛~圣陶先生所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者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睆拈喿x到寫作的遷移,實際上也是從感受美到創造美的遷移,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又進一步感受美。因此,寫作訓練中,要做到閱讀與寫作緊密聯系,或者將二者融為一體,達到知識、能力、審美的遷移,既培養學生閱讀思維的能力,又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寫作訓練,從而達到讀寫雙贏的效果?!白x”還是生活,是意的源。讀使人們獲得思想,提高了對生活的感情和認識,當“讀”與生活緊密聯系時,寫作所需要的材料就滔滔汩汩淚,流淌不竭。
讀書筆記是聯系閱讀與寫作很好的紐帶,通過讀書,記筆記,能點燃讀者智慧的明燈,照亮了他們對生活的認識,使他們有了信手拈來的寫作能力。我們在閱讀中,應當加強閱讀思考,讀用結合,將閱讀過程中的隨感、閱讀過程中心靈上的感觸隨時寫下來,把從閱讀中得到的知識遷移到練筆中來,從讀中寫、以寫促讀、以寫促悟,使讀在寫中不斷遷移升華。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做讀書筆記和寫隨筆的習慣,有計劃地讓學生閱讀各類文本,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寫下來,并指導學生分類整理自己所記錄的感悟。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在鑒賞文中的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思想美的同時,還可對它進行適當的借鑒與模仿??梢哉f仿寫也是閱讀與寫作的完美結合的重要手段。任何思想都必須具備一個因素,即原型啟發。如魯迅寫《狂人日記》就是受到屠格涅夫《狂人日記》的影響寫成的,巴金的《家》就是受到曹雪芹的《紅樓夢》的啟發寫成的。當代的一些優秀寫作往往也是在某些范文的啟迪下寫出來的。讀后仿寫雖然模仿的痕跡多一些,但因為它有跡可尋,能較快地提高作文水平。所以,仿作的過程中,既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過程,也是人文素養積累的過程。我以古文為例,大多的人認為古文閱讀和寫作是很難挨上邊的,其實不然,我們從古文閱讀中,既可模仿它的寫作技巧,也可模仿它的文體。如學習《勸學》,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博喻進行論證的方法;學習《六國論》,可以學習它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然后抓住關鍵性問題逐層論述的方法;而《過秦論》一文,則主要學習它先列舉論據,最后才導出中心論點的方法。各種論證方法,通過揣摩學習,常常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至于在文體上,我們可以借鑒文言文的語言形式進行寫作,這樣的文章簡練含蓄,典雅精致,能給讀慣了白話文的當代人以一種返璞歸真的全新感覺。事實上,自2001年南京考生蔣昕捷用文言寫就《赤兔之死》獲得滿分以來,幾乎每年的高考都會有用文言寫就的優秀考場作文。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文言這種古老的語言形式依然還葆有頑強的生命力,并具有白話所不能替代的獨特優勢。
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豐富的閱讀可以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在閱讀中的思考過程能提升寫作的思辨能力,而閱讀內容又為寫作提供了多樣的語言形式和結構樣板。而寫作是是閱讀的果實,是閱讀者對閱讀的再創作,是閱讀的升華,如果能主動將閱讀與寫作有機聯系起來,進行閱讀與寫作的同步訓練,以閱讀帶寫作,結合閱讀進行寫作,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語言運用的樣木,結構文章的榜樣,在閱讀中拓展提升思辨的能力,在閱讀中揣摩寫作技巧,那么,一定可以達到閱讀與寫作雙向提升的目的,實現閱讀之于寫作的意義,達到良好的寫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