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萍
(福建省石獅市第三實驗小學 石獅市 362700)
閱讀的本質在于悅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在長年累月的語文實踐中慢慢領悟,逐漸積累。漫步于書海中,聆聽著神奇的方塊字娓娓道來的故事,感受著其中蘊涵的精神元素,快樂著書中的快樂,悲傷著書中的悲傷,那是一種寧靜、致遠的超凡境界。
作為語文教師,如能引領學生浸染墨韻書香,不僅能詩化語文,活化語文,讓孩子們把書讀活,還會使孩子昂揚起率真靈動的生命激情。基于這樣的理念,在跟孩子一起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我作了以下嘗試:立足語文課本,就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主題,搜尋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有的放矢地組織學生拓展閱讀,加深對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并通過這一開放的過程,使學生直接接觸更多的閱讀材料開展閱讀實踐。
“雨”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意象,是許多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北師大版教材中也有許多有關雨的文章,尤其是春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相關閱讀教材組織學生拓展比較閱讀。如《春雨的色彩》一課以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通過群鳥爭論:“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讓學生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這樣緊緊圍繞春雨拓展閱讀,從杜甫、韓愈眼中的春雨,到小鳥眼中的春雨,再到金波眼中的春雨。這一過程擴充了同一題材的語言信息量,完善了學生頭腦中同類知識的建構。讓學生在學習中比較,在比較中積累,而且是較系統的語言積累,從而達到自主內化的目的。
《春天的雨點》一文題目雖為“春天的雨點”,但內容并非寫春雨,而是借春雨向我們講述了一件發生在春天里的平凡而又感人的小故事,表達了師生間的深深情誼。在學生體會到“春天的雨點”指的是師生間細膩、真摯的情誼后,我請學生課外摘抄一些借助“雨”所表達的幾種不同的情緒的詩文比較閱讀,品味它們的意境。學生交流品讀后,我再推薦學生閱讀以下關于雨的詩文: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瀠雨亦奇。……(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
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白居易的《夜雨》)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曉》)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的《約客》)
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的《渭城曲》)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朱自清的《春》)
多少文人墨客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這綿綿不息的雨中,或喜或悲,或憂或榮,這雨承載了多少人的欣喜與哀怨。跟學生一起品味這些詩文,不僅能從中感受雨的韻律,領略到古往今來的詩人、作家對“雨”所蘊涵的不同情緒,而且潛意識地使學生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語言的學習和積累上,從而引導學生系統掌握文學作品的意蘊,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閱讀實踐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厚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享受到較為自在的自由閱讀的樂趣。
詩與詞是古人擅長運用的兩種文學體裁,自《詩經》、唐五代詞以來,詩詞經常被人們用來感慨時政、抒發情感。對學生來說,要理解他們有一定難度。小學教材中選取了一定數量的古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可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將古詩與現代詩對比閱讀。如:《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為加深學生對作者表達的鄉愁的理解,學習《泊船瓜洲》后,我組織學生比較閱讀余光中先生鄉情詩的代表作品《鄉愁》:
在眾多寫鄉愁的詩中,《鄉愁》一詩毫無疑問是流傳最廣、最為委婉動人的一首。詩人用自己真實的感受抒發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在平鋪直敘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無盡的相思。這詩歌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和“這”、“那”簡單的詞融合在一起,每一個意象都承載著相關的情緒,有助于學生理解他們暫時還體會不到的鄉愁。
當我把這一現代詩以“詩配樂”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時,學生興趣很濃,在風格迥異的古現代詩中欣然體驗著鄉愁。可謂是“輕裝上陣”,興趣盎然,其樂融融。這美妙的讀書境界應該是一種更令人向往的閱讀享受。可見,對于一些古詩,可以尋找意蘊與之相似的現代詩文進行比較,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使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意蘊。這樣不僅有利于對文本內容的鞏固和深化,而且增強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無限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
英國作家毛姆斷言:“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利用拓展閱讀的方法,對讓學生“悅”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積極拓展渠道,把一些顯示人類精神力量和文化根基的經典引進語文教學,用綿綿的書香,引領孩子在閱讀這個廣闊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最是書香能致遠”,讓我們當好孩子閱讀的引路人,讓孩子體驗閱讀的樂趣,產生閱讀的愉悅,從而促進其精神世界的發展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