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環 林賢水
(福建省連江縣苔菉中心小學 福州市 350000)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階段教育的平穩連接與過渡。幼兒園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其教育目標不同,教學方法不同。幼兒園為小學做準備,小學是學校教育的開始,小學教育是幼教的繼續、發展與提高。因此,幼教和小學教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關系處理的如何,關系到能否實現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但長期以來農村幼小銜接工作仍然存在許多誤區:
在農村不少地區,一些幼兒園也只是在大班末期按小學方式上課,或偶爾做一些小學參觀活動。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雖然幼小銜接在思想上得到了重視,但在工作中卻是你搞你的準備,我搞我的銜接,幼小之間缺少交流,缺少溝通。幼兒園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以及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向小學靠攏,忽視幼兒自身的特點,不少農村幼師,不懂幼兒身心成長的規律和特點,不懂幼兒教育的基本目標和發展趨勢,幼兒教育只是簡單機械的“放羊式”和“看鴨式”,毫無科學性和創新意識,更談不上關注兒童的整體發展。一些幼師把幼兒教育和學前教育等同起來,將一年級知識硬性灌輸,計算、默字、背詩,過分強調智力的開發,根本不注意服從自然的法則,弄得兒童厭惡甚至害怕上幼兒園。同時小學也沒充分主動地與幼兒園接觸,小學教師也沒真正注意到初入學兒童的身心特點,過于注重學科教學,缺乏創設一整套適合初入學兒童的教具教學,使初入學兒童在規范、繁重的學習環境壓力下逐漸喪失學習興趣。事實證明,只有通過幼小雙方不斷交流,不斷溝通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些幼兒園在兒童將要入小學的前半年才著手做幼小銜接工作,帶幼兒去參觀小學,請小學生回園介紹等。這些做法是必要的,但遠遠不夠。在兒童3、4歲剛入園時就應當培養的他們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完成簡單任務的能力和正確的姿勢、良好的習慣等,但這些準備工作幼兒園都是在快結束幼兒教育階段才著手進行強化訓練,忽視了日積月累,急于求成,致使兒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壓力驟然加大,難以適應,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還使兒童對小學和未來的學習產生畏懼和為難情緒。
教材編制方面望往往忽略“幼”“小”兩者的銜接設置,幼兒教學用書多是一些游戲、兒歌課程,而一進入小學則是規范的知識教育,缺乏趣味,使得幼小銜接在教育教學的內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設置缺少過渡,出現明顯的“脫節”現象,同時教材設置也脫離農村社會的實際情況,在農村教學方面缺乏運用價值。
幼小銜接工作中只重知識準備,輕能力培養,只關注兒童認識了多少字,會做多少道算術題,不關心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不關注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和承受能力的培養;只關注兒童的生理發育,卻忽視了兒童的心理健康。這樣的銜接非但不能提高兒童入學的適應能力,反而還造成了種種弊端。同時,由于幼兒教師沒有經過小學教育的專門訓練,對小學教學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識和技能有時不夠規范,使兒童養成不正確的習慣,如書寫漢字的筆順錯誤,讀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兒童剛入學就面臨需花大力氣糾正錯誤的問題,阻礙了兒童應有的發展。
當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時候,由于小學與幼兒園的特點不同,要求不一,決定著孩子進入小學后要有一個適應期。如小學以課堂教育為主,與幼兒園相比有更多的、明確的規范要求,小學要求孩子自制、自理的能力越來越高等等。對幼兒進行入學準備方面的教育工作既要重視孩子出現的問題,又要謹慎對待和處理,不妨從下面幾點入手:
幼兒園與小學學校和教師要積極配合,相互溝通、借鑒,促進幼小銜接順利、有序的開展,使幼兒高高興興地進入小學,內心產生想上小學當個小學生的愿望。如組織兒童參觀小學的一天活動,如讓兒童參觀小學校園后,及時組織小學生與幼兒座談、給予幼兒獨立思考質疑的空間,積極回答小朋友的諸多疑問。同時學校應盡量配合幼兒長期在幼兒園生活而形成的習慣;在學習上,暫時降低難度,以減低新生的壓力,以縮短幼兒到新學校時產生焦慮、緊張的時間,從而讓他們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和方式;而且學校還要注意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融洽的師生關系,寬松,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幼兒感到在一個文明、安全、和諧、愉快地充滿愛與尊重的良好精神環境中生活。同時,要培養幼兒團隊歸屬感,小學必須抓準時機,恰到好處地引導幼兒。
重新制訂適合幼小銜接的新的課程。幼兒園與小學課程銜接必須充分關注兩個學習階段的差異,體現“五化”課程銜接理念,即課程目標小步子化、課程內容生活化、課程組織統整化、課程實施活動化、課程評價多元化。改變過去小學內容“難、繁、偏、重”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兒童身心發展和生活經驗的聯系,倡導兒童的主動參與,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課程,培養兒童社會責任感,關注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繼續結合幼兒園的游戲教學方式,保護和啟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針對農村社會實際開設一些與現代農業及農村生活環境相關的綜合課程。
改變傳統的把學生看成是教學活動過程中被動的、依賴的客體地位,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努力培養初入學兒童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獲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等能力。幼兒初進小學階段困難會時常出現,教育孩子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縮,有意識地經常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力量去想辦法解決遇到的各種困難。教師及家長要提高初入學兒童接受挫折的能力、任務意識能力、規則意識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學習方面的準備能力。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教會孩子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一系列過程要注重家長與老師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幼兒園應充分發掘小學、家庭和社區教育資源的作用,視小學、家庭為“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同時建立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聯系,共同搞好銜接工作。幼小銜接不只是兩個教育階段教學內容的過渡,我們更應該持一種開放的課程理念來審視幼小銜接,立足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使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既體現其合理的層次性,又體現其良好的過渡性、連貫性。
[1]張倩倩.淺議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銜接[J].小學時代教師,2009(8)
[2]羅英智.幼小銜接工作中的誤區和走出誤區的思考[J]遼寧教育,1999
[3]劉冰.淺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J].當代學前教育,2009(1).
[4]張明紅崔吉曉.對語言教育幼小銜接的思考[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