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寶英
(福建省沙縣實驗小學 三明市 365050))
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師教任何功課,“講”是為了不講。換個說法,“教”是為了不教。怎樣才算用不著教呢?學生入門了上路了,他們能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這就達到了目的。教師指導學生批注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批注既是一種良好的讀書方法,又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批注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真正有自己的見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自學能力、創造能力是極好的。為此,我進行了“學會批注、學會學習”的嘗試,試圖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動腦、動手、動口,使多種感官協同進行,以啟發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知識。換言之,教給學生批注的方法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是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學會學習。
首先明確批注的幾種常用的符號。對批注的用筆、符號、位置等方面均有明確的要求。因為批注過的文章是自己在讀書時留下的感悟和收獲,有了這讀書的痕跡今后復習起來就方便多了。被批注的句子用波浪線或橫線劃出;要批注的關鍵詞用三角號在詞下方標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詞用波浪線劃出后在旁邊打上問號;不認識的字用圓圈圈好;對自己有感悟的句子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理解,或一兩個簡單的詞加以概括或一兩句簡短的話加以說明……。
在學做批注初期,我細心培養學生做批注的方法與能力。重點在閱讀課上指導。閱讀中我引導學生從速讀、細讀、品讀中入手,分別進行不同要求的批注。
第一,速讀,掃除障礙式批注。比如,學生在學習《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速讀中剛剛感知了課文的大意,批注的內容不可能涉及課文實質,因此我只要求學生給生字“薄”注音,標劃小節,圈畫出“薄”這個字,表示這個字怎么讀沒有把握。對內容“水是祖先的的血液”困惑之處用用波浪線劃出后在旁邊打上問號。表示該處理解上有困難。
第二,細讀,理解式批注。隨著認識的深入,學生對課文的的理解更加準確了。此時,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重點體會詞、句、段的含義。他們既可以批注詞句的豐富的內涵,也可以點明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第三,品讀,點評式批注。學生經歷了幾個回合的閱讀后,對課文遣詞造句的精妙傳神,人物形象的豐滿逼真,意味深長的道理的體會,勢必產生自己的想法、感悟。記下這瞬間的思維火花,是非常寶貴的。這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創新意識的培養打開了綠色通道。
第一,樹立榜樣,交流方法。讓學生不斷交流方法,讓方法來源于學生。抓住“展示”的機會,學生自主讀書后,要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充分展現自我。當老師發現了有個性的批注后,應給孩子更多的肯定并把他的方法告訴全班的同學。及時的在展臺上展示他的批注并讓同學評價討論。比如有的孩子他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批注,把需要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都用紅色的筆標出;把自己體會的語言用鉛筆寫;把課堂上老師的補充用黑筆記錄。這樣孩子們的批注方法才會不斷的豐富起來。教師要尊重學生多元解讀,允許在課堂上發表不同的意見,在不斷的碰撞中,加深對文本的認識,享受閱讀快樂。交流好的批注的方法,鼓勵創新的批注方法。這樣每個孩子在一段時間后都會積累出一套屬于自己的讀書批注。
第二,引用名言,寫出感悟。寫批注并不是寫得越多越好,不是形式,要有充分地自主讀書的時間,只有閱讀時間充分了,有充分的自主讀書時間,學生才會靜下心來,深入的思考。如果走馬觀花地讀,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了。要寫到點子上,經過一段時間能把自己的感悟,對自己的啟示,聯系生活實際,還會引用名言讀書時讀到的例子來把自己的感悟說清楚。
第三,展開聯想,回顧舊知。讀到《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些愛國詩句時就應該想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把它們批注在書的空白處,平時學過的知識能得到了應用他們會覺得很有成就感。既學以致用,又做到知識的歸類和牽引,極大的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補充延續,促進練筆。這種批注方法就是根據有特點的教材讓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寫法,接著為作者補充。例如《窮人》一課,課文結尾意猶味存。我鼓勵學生模仿著課文的作者抓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抓住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把漁夫看到孩子已經躺在床上后的故事繼續的往下寫,就在文章的最后一句往下編。也可以稱得上仿寫、續寫,這樣既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將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解讀展示出來。同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寫作能力。
實踐證明:課堂“批注式教學”進行之后,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提高了,老師不再是課堂上“主角”。學生不在是單純的“收音機”,促使學生“讀、思、議”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同時也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寫作興趣。做到“讀自己的書,做自己的筆記”,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落實。學生在自己探求真知的過程中,他們的能動性逐漸被喚醒,并正日趨活躍。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
【參看文獻】
[1]《小學語文教師》中“圈畫批注、深入淺出”——張玉坤執教(鞋匠的兒子),2011.11.
[2]《小學語文教師》中“行進在主題閱讀教學的路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