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實驗小學淮安市223001)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常常會有這樣的一種現象:導入新課之后,教師就會讓學生初讀課文,一般老師都會提出這樣的要求:把生字的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接下來就是學生自由讀課文,幾十名學生或者輕聲或者放聲讀課文,在學生讀完一篇課文之后,教師會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去認讀。幾遍讀完之后,就開始進入講讀分析環節。因為教師們覺得講解課文才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凡是上公開課全是斬“頭”去“尾”,只把中間的“魚腰”拿出來展示。我想如果學生們把握好初讀環節,然后再和老師一起走入文本的深處。解讀文本,相信一定會得心應手許多。
強化初讀這一關鍵性環節抓好了,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帶動閱讀教學全過程的改革和優化。抓好學生初讀這一環節,學生對課文呢便基本上懂得了,尚未懂得的只是少數疑點。這便是曹遇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有了這個基礎,那種“耙地式”的逐段講解分析還有必要嗎?我看是沒有必要了。這樣教師就可以實行真正的“精講”。學生不理解的就詳細講解。不太理解的就講一下,點一下。學生懂的呢,就不講。這就叫“有話即長,無話即短。”老師這樣教,教時也就可以緊縮,還可以讓學生多學些課文。那要怎樣加強學生的初讀活動,讓初讀更加有成效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實踐體會。
學生初讀課文,不光要“偶誦”,還有“心維”。美國心理學家索里和特爾福德說:“每一種學習過程都有其運動的、觀念的和激情的成份。”要把學生的讀書熱情激發起來,使課堂上的讀書氣氛更濃,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特級教師于永正就很善于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他教《壁虎》一課,在板書了課題之后,先帶領學生研究課題:“有人說,這一課的題目后面應加上‘捉蟲’二字,改為‘壁虎捉蟲’。該加還是不該加呢?請大家認真讀一下課文,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層浪。于老師一開始就提出了要不要改題目的問題,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起來,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書。醉翁之意不在酒。于老師無非是借這個題目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激發了學生初讀的熱情。
初讀環節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讀通課文。而所謂的讀通課文,就是要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要使初讀環節發揮應有的效用,初讀目標與要求的設計就要有層次,要能切合學生的實際。既不能過高過多,也不要過低過少。如《“番茄”太陽》初讀環節的設計:(1)輕聲讀課文兩遍以上,讀后標出段落號;(2)再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句段多讀幾遍;(3)默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掌聲的句子,用波浪線畫下來。再想一想:文中的幾次“番茄”太陽各表示什么意思?
初讀是為進一步研讀做準備的。初讀的正確導向為學生的深入研讀做了扎實的鋪墊。面對不同的文本內容,不同的文體特點,初讀的設計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像蘇教版《錢學森》《詹天佑》等這類寫人為主的文章,初讀導向就是:讀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中的人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初讀活動直接聚焦在對人物性格特征的感知上。而對于像《理想的風箏》《孔子游春》等文章,初讀的導向是:自讀課文,看看文中主要寫什么事?另外像寫景的、說明性的文章,初讀導向也應建立在不同文體的基礎上。
名師們都非常重視第一課時的初讀環節。我們聽特級教師上課,他們都會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時間很充分,還少不了指名讓學生逐段逐段地朗讀,檢查讀到位了沒有。然后才開始課文的講解。于永正老師就主張一篇課文首要達成的目標就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把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出來。必須明確,如果初讀環節“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深讀時往往想“出彩”也出不了,即使僥幸能出些“彩”,也很難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益!
學生在經過幾輪閱讀后,對課文比較熟悉了,加之課前的預習,這時可以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時教師要指導他們深入到課文中去,把文章的前前后后聯系起來考慮。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這篇課文時,學生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普羅米修斯為什么寧愿忍受那么多痛苦也不向宙斯低頭?這樣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就會聯系課文前后得知普羅米修斯是一位有正義感的神仙,他為了正義的事情寧愿犧牲自己,也不向邪惡勢力低頭,他是一位不屈不撓的英雄……學生們在經過思考過后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我們要向學生傳達的高尚品質。
初讀,看似簡單,實質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率。教學中,我們要盡量做到目標明,要求清,操作細,時間足,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接觸文本,在與文本充分接觸后,再深入文本,進行下一環節的學習。
[1]李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1):200.
[2]郭香玲.淺談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