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芹
(江蘇理工學院 常州市 213001)
微電影是隨著互聯網及數字媒體的飛速發展所誕生,并伴隨著大眾文化的崛起而迅速發展的新興傳播媒介。近年來幾大視頻網站巨頭均在搶占微電影市場,一時之間微電影快速占領了網絡陣地,各大微電影節和比賽也如雨后春筍進入高校的青年學生視野并引發他們的積極參與。微電影繼承了電影的娛樂、教化功能,成為價值導向鮮明的大眾傳播媒介,日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增強其引導力和影響力。
微電影融合了網絡的快速傳播和電影的敘事簡潔,以其獨特的敘事特點和藝術魅力受到熱捧。微電影是指拍攝制作周期短、播放時間短、成本投資低,適用于在網絡、手機等平臺上播放的微型電影。它打破了傳統電影的敘事結構完整、審查、發行等各種形式的限制,具備自身獨特的美學特征。
微電影具有微制作,草根化等特征。微電影的“微”指的是播放時間短,短至幾分鐘,長也不超過一小時;制作周期短,跟傳統電影動輒數月甚至數年相比,微電影的制作以天計算,甚至以小時計算;制作成本小,數千元即可成片,甚至低至零成本。“草根”是它與具有精英話語權和專業制作的電影相比,微電影是一種具有草根性的大眾藝術,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都參與其中,作品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敗思想正日益侵蝕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培養未來建設國家骨干力量的重任,為提升其思想性、互動性和實效性,應積極探索,充分利用微電影這一新載體,增強引導力和滲透力。
我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暴露出教育形式單一、教育內容刻板等問題。以微電影為載體可以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枯燥的理論趣味化,以移情的方式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微電影題材選取廣泛,可挖掘歷史,也可聚焦社會民生,展現校園生活,將微電影融入主題教育可以加強思想引領,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審美能力和品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踐行、模范榜樣的引領、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愛國愛校情節的培育、傳統文化的傳承等主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都可以通過微電影靈活生動的展現出來,將深刻思想植入故事畫面中,深入淺出,深化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增加其趣味性。
微電影通過故事情節、人物、畫面、音樂等探索對自我的認知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激發大學生滿足內在的自我價值感,成為青年學生表達訴求的新平臺。一方面微電影可以表達青年學生的情感訴求,大學生將校園懷舊、青春成長、黑色幽默等微電影題材通過鏡頭展現出來,實現了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滿足感,推動其勇于追求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微電影可以表達青年學生的創作訴求,大學生是思維活躍、充滿活力和創新力、渴望挑戰的群體,有著創作的強烈欲望。微電影的攝制周期短、成本投入低、內容切口微小正好符合大學生自由創作,充分展現自我、表達自我的訴求。微電影充分調動了大學生的積極性,由被動觀看接受教育轉化為主動學習和參與創作,這個過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的體現。
高校應將微電影的策劃、拍攝、制作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相結合,在指導教師、資金投入、設備支撐、技術培訓四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許多非專業高校并沒有相關專業教師配置,因此應結合校內外聘請相關技術專業人士對學生微電影制作進行指導,并投入一定資金作為物質保障。微電影的制作還受設備和技術的限制,大學生攝制校園微電影并不需要非常高端的拍攝器材,但也需要購置中等級別的單反相機或攝像機,此外在鏡頭拍攝、視頻剪輯、后期合成三個方面需要進行技術培訓。以微電影拍攝、制作為契機可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創新思維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1]張斯民,尹珩.基于微電影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6).
[2]任妍.淺議微電影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影響.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