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珍
(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慶豐鎮思平小學貴港市537111)
語文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藝術的組成部分,也是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和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的教學活動。它是一門非常特殊的藝術。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提問在語文課堂中尤為重要,語文課堂中,從教材、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實際出發,恰當、巧妙的運用提問的藝術技巧,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又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可謂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一堂課的提問,要有利于全班學生的積極參與,力求使多數學生有回答的機會,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受到訓練,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做到整體優化.。老師眼中,不能只往優生中盯,在課堂提問中看到的總是優秀生。要知道,差生也是班集體的一份子,他們也想老師注意到自己,希望自己能被老師器重,學生能舉手回答,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長期被冷落,他們心理上就會感到壓抑。這很不利于全班學生思維和語言的鍛煉與發展。提問面要廣,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可以因材而問。
我國的教育家十分重視啟發式教學。孔子的教學是“循循然善誘人”,葉圣陶先生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船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如何誘導?在教學中,貴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這就需要藝術性的課堂提問。這種課堂提問要設計精當,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教師的提問要能啟發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獨立見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努力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無論在教材中,還是在學生學習活動中,都存在著許多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教師的責任就是要把這些問題揭示出來,開啟學生的心扉,并培養他們獨自發現矛盾提出問題的能力。如《林海》(小語十一冊)一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在學生熟讀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接著提問:作者在什么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文中說了是在作者走進原始森林,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著那些古木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作者為什么感到親切舒服?假如此時你正進入原始森林,身臨其境時,你又有什么感受呢?還想說些什么呢?通過思考與討論,學生的心扉逐漸打開,腦中想象著原始森林的樣子,他們會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加深對課文中心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師生間得到交流。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體現教學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體現教材的內在聯系。應做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求知新領域。如《黃山奇石》(小語第三冊)課前教師提問:“小朋友,你們去過黃山嗎?”“沒有”“想不想去呀?”“那請同學們一起來朗讀課文《黃山奇石》。讀后,教師問:“同學們,黃山好不好玩呀?那里的什么風景最吸引人?這些奇石都有些什么名字?你最喜歡哪塊奇石?能讀給同學們聽聽嗎?你們還能給它們取些什么好聽的名字呀?”這樣的提問設計體現了教學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體現了教材的內在聯系。同學們就好似上樓梯一樣,要上到頂層,就必須一級一級往上登,這樣他們登高的興趣越來越濃,課堂氣氛也就越來越活躍了。
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應靈活地把握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機,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問題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與智慧水平,生活實際和年齡的差異。高質量的問題只有在關鍵時候提出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課文而言,應圍繞學習重點,課文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去提問。
每一篇語文閱讀課,課后都安排了作業、選做題。這些練習題,往往是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教學重點、難點的揭示,教學思路的指點。教師可以在充分備課的情況下,精心設計好問題,才能準確地選擇好課堂教學的訓練點。但是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一成不變的情形往往是很少的,在處理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面對學生、靈機一動,發出絕妙的提問,有時也是有的,這種絕處逢生的提問藝術,需要教師在課后及時記錄下來,對自己以后的提問設計加于改進。此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還要做到目的明確、注重學生引導,教師提問的語言要規范、簡潔,語言要自然親切,語速要抑揚頓挫快慢適度。提問中,切記不要是非性的,那些“是不是”,“好不好”的齊唱式的回答盡量不要出現在課堂中;也不要暗示性或填充性的提問,雖然這類提問使課堂的氣氛活躍了,但只會堵塞學生的思路,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出來,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如果能做到“一石能激起千層浪”,“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種提問的藝術技巧不愧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