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奇昊 李小莉
(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信陽市464000)
自筆者本人大學畢業已經7年有余了,剛到學校教的89后也轉眼之間變成了90后,而且也深感用于教80后的方法已經嚴重不適應于90后了。也常常聽見同事或者現在也在做老師的同學們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太喜歡學習,不僅不喜歡而且是厭學,搞得自己也開始厭教了。的確90后是一群極富個性的孩子,但是身為老師也的確不太了解當今的孩子。況且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連自己教授的對象都不熟悉,怎么可能把教學任務順利搞好呢。
經過教授這一兩屆90后學生,我突然慢慢開始了解這群“新物種”了。但是上一屆和下一屆的90后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還未進入大學那批90后或者低年級的90后我是不敢以及沒有能力發表我自己的看法的。
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90后,曾經課下問他們平常課余時間最喜歡干什么,他們會回答說上網和逛街。然后我反問“難道不喜歡學習嗎”的時候,他們說不是呀,只是他們希望不要用10年前的教材來教我,難道不能教一些最新最實用的知識嗎。知識有趣或者實用我們也很喜歡,不是說隨便開一門課放著讓學生學習就好了。所以我們根本沒弄清楚我們的教課對象,要知道現在教課不是讓人家跟著自己學,教師的本質其實是服務于他人。有很多人可能會說看不上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東西,但是如果你現在看不上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可能也沒什么關系,但將來你肯定會被淘汰。因為未來都會屬于下一代人。多少年之后世界就是他們的了,會跟現在的你沒什么關系,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現實情況。
曾經在讀解課上給學生講過日本原版漫畫,其實日本原版漫畫的臺詞才是最接近日本人平時說的口語的,這樣的素材因為有很生動的故事情節,另外臺詞里面也有長難句并且涉及考級語法,所以就比較受學生的歡迎。這些才是比較實用的東西,也是我們應該給學生教授的。但是如果使用學校發的教材的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不是很高。一方面是教材所選文章過于陳舊,二是嚴重與社會脫節。所以他們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是一個個有活力的主題。我跟他們接觸之后我也會學到不少東西,而且能讓我自己反省。比如對于他們來說,判斷的標準會在他們自己手上。認同就認同,不認同就是不認同了,外人是沒辦法左右他們的判斷的,除非你用一些硬性強制手段如考試提問等等。但是記得以前教80后的學生,他們是只要考研或者考試有用的他們就會很喜歡學習,他們也是為了以后升學或者工作著想。但是對于90后來說,他們沒有一個所謂的價值觀的,他們僅僅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那就是有趣沒趣或者有用沒用,這是90后的第一個特點。
90后的學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反權威的。對于90后來說,尤其是更年輕的95后來說,他們最不喜歡的就是把自己作為一個組織或是一個集團,所以學習的事是不可能用命令或者強迫他們去學習。其實如今的90后獨特的特點是計劃生育造就的,而不是商業化市場引導的。因為很多的90后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現在年輕的時候家里的大人老人都還很健康,而所以他們就會變成這個家庭的為中心,家里所有的人和關系會圍繞著他們來運轉。
這種時候教師應該怎么辦?當整個這一代人的存在感發生改變時,對于無論是教授內容,或者是教授方法等等,可能都會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那就是改變過去的一切習慣和傳統,一切重新開始并且制定出學生需要市場需要的知識,這可能才是我們唯一的解決之道。
筆者認為目前的教學受到應試的影響,學生們的厭學風氣是越來越濃厚了。再加上90后的上述特點,所以我們不應該強行輸灌知識,應該先矯正這種風氣。要讓學生養成快樂學習的習慣,掌握自學的技巧,要知道從學校畢業之后還有很長一段路是要學生自己走的,所以自學能力非常重要。但是面對著一群極富個性但是有著自主思維模式的教學對象,我們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課堂呢?基于剛才的分析,我們首先應站在他們立場考慮教學究竟是一場什么運動?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經說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每時每刻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由于先天客觀原因或者后天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方法或者水平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在課堂上他們的表現也是有很大的不同,這點90后變現最甚,他們個性十足,表現出的差異性更大。所以我們不能以差異的目光看待他們,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每一個學生內心還是想學好的,都有做好學生的初衷,還有很大的潛能去挖掘。只有這樣才能引導激勵他們參與到課堂互動當中來。不要一味的樹立老師自己的權威,這樣學生“反權威”的觸角會伸的老長。
這是心理上的尊重,另外課堂內容設計方面也要兼顧到各個水平層次的學生,尤其要讓那些落后的學生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如果學生們能從課堂上獲得成就感,品嘗的成功的那種幸福感,他們會喜歡上課堂,愛上學習的。
目前二外日語的教材雖然名字叫《新版標準日本語》(2005年版),但是這個“新”也只是相對1988年版老版本的一個稱呼,語法雖然不會過時,但是很多單詞和文章的設置卻早已脫離了時代。所以我們如何在講解語法的同時,給他們灌輸最新的單詞和表達、以后拿出來就能用的表達才是我們備課的關鍵。比如說手機這個單詞,我們之前一直學的是“攜帶 ”,但是在當今智能手機滿天飛的時代,誰還會用這個過時的表達呢?
這只是知識的更新,教師在對知識進行整合的時候還要挖掘知識的外延。比如在講到電腦手機變大變小相關語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摩爾定律講到當今互聯網產業發生的巨大變化,甚至谷歌的無人汽車駕駛技術,讓學生了解當今世界的形勢,讓大家睜眼看世界。也就是說在把知識點邏輯梳理清楚的同時,我們要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擴展。這就要求教師們在上課之前不僅要吃透教材,還要閱讀相關知識點的中日文信息,做到胸有成竹從而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其實語言的學習最簡單就是應試了,最難的就是聽和說,以及如何通過文字理解包含在字里行間的涵義。教材中的對話和文章都源自生活。有些出自作者的親身經歷,有些雖然經過改編,但是其本身也是有現實基礎的。開展教學活動時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外語的同時體驗作者的生活或者情感,鼓勵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理解外語材料,從而加深理解,讓記憶和背誦更加輕松自如。在學習的基礎上如果用已學的單詞和語法表達自己相關的體驗和感受,那就使語言的應用更進一步得到鍛煉。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教好一門語言可能有很多種方法,需要老師在課前充分備課,閑時仔細琢磨教學這門藝術,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手段。但是教師的這種提高不是在閉門造車的環境中提高的,而是要充分理解教授對象的特質,從而可以對癥下藥。筆者通過這幾年的二外教學,對二外教學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校二外的教學水平,為培養出更多的雙語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1]王武軍.日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侯亞瓊.對二外日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6
[3]呂玉元.高校二外日語教學現狀與改革的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8
[4]井煥茹.高校二外日語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