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茗芬
(福建省石獅市鳳里寬仁小學石獅市362700)
音樂教學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而音樂聽賞,是讓學生運用聽覺來感知和鑒賞音樂。默塞爾與格連在《學校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一書中指出:“音樂聽賞課可以說是音樂教育中,設法引起兒童對音樂的愛好,并使這種愛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種力量。”音樂聽賞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力,又能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聯想和想象力,還能增強他們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及音樂直覺能力,從而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音樂興趣,并豐富其情感世界。因此,通過引導學生深入聽賞音樂作品,能較快地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表現力。我就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提升小學生音樂聽賞水平,淺談以下幾點探究心得。
多元聽賞,就是采用多種形式的方式方法聽賞,讓學生整體感知音樂的風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活躍他們的想象,為進一步的聽賞和學習做良好的鋪墊。
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性階段,其生活接觸面也比較小,往往不易理解脫離他們生活的作品,這時,教師可以借助直觀的視覺手段來幫助學生聽感知,從而提升他們對音樂形象的理解。例如:在欣賞彝族樂曲《阿細跳月》時,可以播放彝族火把節之夜中青年男女跳舞的視頻讓學生邊聽邊看。從而以這樣視聽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彝族人的活潑奔放,感受彝族舞蹈步伐的特色,讓他們對這首樂曲有了初步整體的認識,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接著再請同學們細聽《阿細跳月》的旋律,模仿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這樣就使音樂欣賞的體驗在視聽結合中得到進一步地升華。
低年級學生具有好動、善于模仿的特點,他們在聽賞音樂時,常常會出現各種生動的面部表情或身體動作,這是他們表現內心感受的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其豐富感受。因此,在聽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跟著樂曲的旋律邊聽邊做動作,以加深學生對音樂情緒的體驗。例如:在欣賞樂曲《春天悄悄來臨》時,我讓學生先完整聽一遍樂曲,感受和表現樂曲中描繪的情境,再請他們邊聽邊自由模仿鳥飛、魚游、花開等動作,隨主題音樂邊唱邊律動。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樂曲的理解,豐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
細心聆聽音樂,是獲得音樂感知,有效把握音樂要素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在聽賞音樂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欣賞和感受,并注意發展學生的聽賞能力,如感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音色變化的能力,以及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速度、力度、和聲、曲式的聽辨能力,從而有效地把握音樂中的內在要素,使其對音樂作品有整體性的感知能力。
反復聽賞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聽,而是一種遞進,是建立在學生體驗基礎上的層層加深。因此,重復聽賞音樂時,教師切忌停留在“單純重復”的階段,應該逐步提高聽賞的要求,讓學生每次都帶著明確的目的進行聽賞,聽賞要求的難度依次提升,以深入體驗音樂的內在,從而體現“有效的聽賞”。如:《阿細跳月》的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并進行了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學生在剛開始感受《阿細跳月》第二部分各種音色、音區的對比時,容易感到茫然。我就引導學生進一步地具體想象,“再來聽一次”。當學生的表情產生變化時,我再提出新的要求:“你該在什么時候跳舞?怎么跳?”再重新聽一次音樂,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性別選擇跳舞的時間。這時的學生就顯得比較興奮了,有的甚至迫不及待要動起來了,此時我又一次引導學生閉目靜聽,感受旋律,“當你聽到很低的旋律時,請你這樣做(雙手向下,做八字型擺動),如果聽到的是很高的旋律,請你做這樣的動作(雙手向上托舉狀,左右擺動),如果你聽到很有力的旋律,請你這樣做(雙手緊握拳),如果你聽到的旋律很柔美,請你用這個動作告訴我(雙手舉過頭,左右擺動)”,在反復聽音樂的同時,學生就由感性主宰上升到了理性支配。
這樣,學生就在對這個主題樂段不斷深入的反復聆聽過程中,不斷深化了對音樂的體驗。
總之,通過聽賞音樂,給學生以美的感受,是貫徹音樂素質教育理念的主要手段。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聽賞氛圍,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他們的音樂聽賞能力,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聽賞習慣,提升聽賞水平。
[1]蔡覺民編著.音樂課程教學理念與策略,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12
[2]程建平.“音樂教學中的‘聽’之見”.中國音樂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