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彤
(福建省三明職業中專學校三明市365000)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科普日上強調“提高中華民族創新能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希望在青少年。要堅持從青少年抓起,為國家培養更多創新型科技后備人才。”因此,培養創新能力人才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方向。本文從職校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入手,分析影響他們創新能力形成的障礙及解決對策,探索如何通過德育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的目標是“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因此,職校生的素質及創新能力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到他們能否在激烈的社會生存發展競爭中取勝,還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實現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而與當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對職校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形成反差的是,職校生創新能力令人堪憂。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幾種癥狀:
第一,缺乏創新的人格特征。表現為自卑感強、不敢承擔責任、害怕挫折等。具有這種人格特征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感,甘居人下。在社會交往中習慣人云亦云,缺乏膽識和魄力,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的通道被堵塞。
第二,缺乏創新的心理意向。表現為沒有遠大的理想及濃厚的創造興趣等。職校生正值人生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身心轉折期,他們中的大多數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紀律松散,得過且過,更有甚者抱著混過三年的思想,只想拿張文憑,這樣無形中就缺少了動力的源泉。
第三,缺乏創新的思維能力。表現為觀察力、分析選擇力差,缺乏批判性。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思維僵化,只會死讀書,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善于解決靈活多變的實際問題,更談不上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第一,傳統價值觀的束縛。在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我們的孩子從初諳世事開始,便被告之在家要聽父母的話,在校要聽老師的話,在單位要聽領導的話。在這種傳統價值觀的暗示下會讓人感到一切變動都是不必要的,只需唯書、唯上、迷信權威,不敢提出挑戰。在職校生身上就表現為缺乏獨立思考精神、盲從、自信心不足。
第二,社會評價的貶抑。職校的學生年齡多在15-18歲之間,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然而,當學習成績欠佳,中考失意時,他們成了世人眼中的失敗者,飽受家人的責怪、親朋的惋惜和社會的白眼。評價的貶抑使不少學生進入職校后,以自暴自棄、回避、偽裝等的心理防衛方式去面對現實,喪失了獨立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
第三,成長環境的制約。現在90后、00后的職校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在蜜罐里泡大的一代。成長環境的制約,使學生產生了依賴心理,缺乏自立能力。甚至為了安全起見,大多數學校都取消了學生的校外活動及社會活動,整日家校一線,這就使得學生們失去了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的空間。進入職校后對專業學習不適應,對職業、社會缺乏認識,存在恐懼心理,抗挫力差。
第一,以樹立自信心為出發點,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中職德育課使學生受益的不在于背會多少習題,而在于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德育方向、培養良好的公民素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首先,我們在對職校生的教育過程中應確定以人為本,以肯定和贊揚為主的教育觀念,讓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做最好的自己。其次,利用德育課堂上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課,發展學生的個性。如“學會發現”、“學會點贊”、“學會欣賞”、“找出自身的百寶箱”等活動,使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優良個性得到發掘與肯定,從而激發自信心,樹立堅強的信念,培養健全的人格。
第二,在課堂上,以自主性為立足點,激發職校生的發散性能力。如果說樹立職校生的自信心是邁出培養學生創新人格的第一步,那么,培養職校生的自主能力,增強自主性就是發掘職校生創新的內驅動力。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和動力,教師的作用僅僅限于指導和誘導,而不能越俎代皰取代學生去實現目標。因此,德育課教學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努力做到課本讓學生先讀,問題讓學生先議,規律讓學生先找,習題讓學生先做,小結讓學生先說……。鼓勵學生敢想,推動他們敢干,把創意和構思付諸行動。這樣,學生才可能更多地體驗到獨創的樂趣,學生的創造思維才具有價值。
第三,以好奇心作為切入點,增強學生求知欲。好奇心是開啟創新的鑰匙。愛迪生一生有千余項發明,其創造的胚芽似乎是從幼年坐在雞蛋上模仿母雞孵小雞開始,兼作他的母親對兒子這種執著的好奇心精心呵護,終于使這位發明天才成長起來,這說明好奇心是創新的催化劑。因而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根據課程的內容,科學設計,合理安排一些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教學信息材料,引趣、激情、啟思,使學生感到新穎。如:在講到“正確認識就業”一課時,課前讓學生對將來可能從事的就業群探究,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并填寫“首次就業意向表”;再通過活動——采訪優秀畢業生,讓學生感受“就業難”的嚴峻形勢及首次就業的緊迫感。這種情境活動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求知欲望,使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實踐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其次,科學地設計問題,使學生始終處于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即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但沒有答案;雖一時不能解答,但有解答的自信心……,一步步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第四,以發揮想象力作為拓展點,樹立職校生的探索精神。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講,想象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因而在德育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聯想和想象,避免思維單一、視覺狹窄。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觀察和分析,從更高、更新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而產生新的看法和思維,獲得新的收獲和成功。
第五,以大膽質疑作為著力點,激發職校生的批判意識。要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只有好奇心是不夠的,關鍵是必須力破陳規、敢于懷疑、敢于向舊的傳統和習慣挑戰,并勇于主動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的批判因子。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僅滿足用教師“桶內水”裝滿學生一杯水,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桶外水”——課本外的知識,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提問,發表有新意的見解。
第六,以增強“抗挫力”為契合點,鍛煉職校生自我調節的意志力。創新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一帆風順。因此,要讓學生在挫折中學會戰勝困難。在德育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教育學生有受挫折的心理準備,明白苦其心智,勞其筋骨,才能擔當大任。其次,可以利用學生在校期間情感、學習、生活中的各種挫折來鍛煉、提高他們的抗挫能力。再次,可以定期邀請優秀畢業生進入課堂,講述他們奮斗成材的艱辛歷程,讓學生感悟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的這一過程。”
總之,只要我們能堅持做到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學習創新教育的理論,緊密聯系職校德育教學的特點和職校生的實際情況,挖掘教材中可能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因素,激發學生潛能,不斷尋求職業學校培養學生各項能力的新途徑,就一定能培養職校生的健全人格,完善各方面的素質,使他們能在社會經濟發展大潮中和未來從業崗位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成為高素質的一線應用型人才。
[1]邱永渠著.教育基本理論.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葉菲著.傳統負累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障礙.江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陳華著.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桶外水”.江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葉平著.創新教育新論.東方出版中心,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