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望光
【關鍵詞】初中語文 議論文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52-02
議論文教學在初中閱讀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條理性和嚴密性,然而,大多數中學生對議論文學習缺乏興趣,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初中生缺乏邏輯思維能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議論文教學現狀有關。在實際的議論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教學內容生硬地界定為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教學模式古板陳舊,不但沒有營造濃郁的“情感場”,而且給予學生的自主空間較少,使議論文教學陷入低效甚至無效的困境中。新課標對初中議論文閱讀有明確規定,要求學生能夠區分觀點與材料,并通過自己的思考進行分析與判斷。目前的教學現狀顯然與這一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初中語文教師該如何提高議論文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
一、巧妙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經指出,課堂的起始環節就好比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能給演奏和歌唱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就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在初中議論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抓住導入環節,巧妙設計課堂導入,將第一錘敲在學生的心靈鼓點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積極走進文本,探尋議論文的精髓所在。
例如,蘇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論美》這篇議論文,文章選編自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的名作《論人生》,寫作形式屬于隨感,但蘊藏著哲學家對美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為了讓學生進入文本的審美情境,筆者特意準備了兩幅油畫進行導入,一幅是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著名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另一幅則是國內畫家羅中立的作品《父親》。筆者出示這兩幅作品讓學生進行自主欣賞,并引導學生思考:仔細觀察這兩幅油畫,看看哪一幅畫中的人物更美,并談談你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學生立刻有了興趣,有的認為《蒙娜麗莎的微笑》中的人物更美,因為這種美透露出柔和與溫暖,尤其是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含蓄、典雅的美,具有永恒的魅力;有的則認為《父親》中的父親這個人物很美,他的美并不是外在的美,而是內在的美。
因為這幅畫中展現的是一位勤勞的農民,雖然他臉部深深的皺紋、干裂的嘴唇、纏著膠布的手指這些外在是丑的,但卻見證了他一生的勞苦,透露出他內心的頑強。正是這種飽經滄桑的細節之美觸動了觀者的心靈,感受到了歲月刻在貧苦農民身上的深深烙印。
通過兩幅油畫的導入,學生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之下,產生了欣賞興趣,并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對油畫中的外在美和內在美進行思辨,既能夠看到外在的情趣,又能夠欣賞內在的理性,由此順利走入文本之中,不知不覺與課文思想內容有效接軌,實現了議論文教學的有效性。
二、引導精讀,梳理文本脈絡
不同于散文、小說等形象、感性的文學類題材,議論文大多以說理為根本目標,寫作形式抽象、枯燥,缺乏吸引力。根據這一文體特點,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就要加強精讀引導,引導學生梳理文本脈絡,感受議論文特有的理性色彩與論證之美。
例如,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課文《成功》中,作者季羨林先生列出了成功的公式:成功=天資+勤奮+機遇,但他卻沒有將論證的重點放在天資和機遇兩個方面。筆者進行引導:季羨林先生重點論證了成功的哪個要素?為什么?學生找到關鍵句子:“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學生由此認識到,這篇議論文的重點是要論證勤奮這一要素。那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是如何論證勤奮是成功的關鍵要素呢?學生根據文本,發現作者例舉了流傳千年的故事進行論證,像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教學中,筆者發現這些故事由于時代的原因,對于初中生來說存在著一定的理解障礙,有基于此,筆者緊扣課文的論證環節進行精讀引導,要求學生根據季羨林先生例舉的簡要事實進行資料搜集,并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幾個故事串聯起來,論證作者的觀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語言習慣,對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故事進行了這樣的闡釋:“晉朝車胤買不起煤油燈,就在夏夜里捉來螢火蟲,借助這點微弱的亮光讀書,最終有了驕人的成就;晉代孫康寒門苦讀,寒夜里借助慘淡的雪光孜孜不倦,終究成為飽學之士;漢朝孫敬為了驅趕困意,不惜頭懸于梁上,苦心求學;戰國蘇秦晝夜苦讀,為防瞌睡錐刺大腿。這些家境貧寒之士,克服了一切困難,用知識武裝自己,實現了平生所愿。可見,勤奮是實現成功的有效途徑。”
以上教學,通過教師的精讀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議論文的核心之中,梳理出議論文的寫作脈絡,并能夠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讀與品析,較為透徹地理解了議論文的整個論證結構,大大提升了對于議論文的閱讀能力。
三、加強朗讀,感悟文本內涵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初中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有效利用這一手段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涵,提升語感能力。但在議論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對朗讀的運用,使議論文教學陷入枯燥乏味的說教之中。為此,筆者認為,教師要結合文章的特點,通過朗讀使學生理解議論文的深刻意涵。
例如,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紀念白求恩》這篇議論文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突出表現了白求恩大夫的共產主義精神。對于初中生來說,共產主義精神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要讓他們理解這個概念具有一定的難度,更別談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了。如何突破這一教學困境呢?為此,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對讀”和“疊讀”的朗讀環節,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深入體會。筆者先讓學生找出描寫白求恩共產主義精神的句子,學生找到相關的段落,如:“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枕。”筆者將這段話作為A組句子;接下來筆者又讓學生找到描寫與白求恩共產主義精神截然相反的句子,學生找到相關描寫:“不少的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別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筆者將這段話作為B組句子。接著筆者讓學生對A組句子與B組句子展開分組對讀與疊讀。通過對比朗讀,學生深入領悟到了白求恩所具有的崇高精神,體會到白求恩大夫的高大形象;在疊讀“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一句時,男女生分組朗讀,形成了二重唱。最后,筆者讓學生齊讀最后一句話:“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有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以上教學,筆者采用對讀、疊讀、齊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深入文本之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思想感染,深入理解了文本的意涵,實現了議論文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議論文教學是初中閱讀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師不應僅僅為了應試而固守死板的“三要素”模式,將議論文閱讀教學視為“雞肋”,而要多在教學有效性上下功夫,先從導入環節入手,找準切入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積極開展精讀引導,讓學生梳理議論文的文本脈絡,熟悉并理解議論文的寫作結構;另外,加強朗讀,將學生帶入枯燥的議論文文本中,找到情感的落腳點,讓學生在朗讀文本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洗禮。筆者相信,只要教師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教學重點,在此方面多下功夫,就一定能讓議論文教學落到實處,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