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是宏觀經濟政策管理重要對象之一,一直以來,政府通過廣泛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努力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農民工就業問題以及城鎮人口尤其是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新常態時期,我國面臨這“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格局,因此必須牢牢抓住這個歷史時期,調整了勞動力市場結構。目前,我國一方面存在用工荒,另一方面是找工作難。又如何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呢?如果進行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其癥結所在就是結構失衡。要想化解此諸多矛盾,只有先解決結構失衡的問題。
一、我國勞動力失衡原因
1.就業總量增加
我國就業總量從1978年的36552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76704萬人,年均增速為1.9%。從就業人口所在企業的所有制成分看,國有企業從業人員自2008年開始有所增長,年均增長率為6.1%,而三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類型單位就業人口增長相對更為迅速,從2008年至今,年均增長率為17.8%。
2.當前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1)年齡結構變化。我們的勞動年齡人口持續上升趨勢維持了六年時間,如下圖所示。2010年,在15歲-64歲之間年齡段的人口在2010年時占總人口的74.5%,相比于2000年有4.4%的上升,就業壓力尤其是畢業大學生、農村剩余勞動力、困難再就業群體的就業壓力較大。
圖 全國就業人員數量
(2)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就業結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第一產業就業需求逐漸減少,第二、三產業的需求擴大,這反映了固有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聯系。
(3)就業結構性矛盾凸顯。目前,技術人員的市場需求很大,但大量缺乏技能的工人就業困難并且工作穩定性差。
二、勞動力供需結構調整的政策思路
1.充分發揮信息的導向作用,加強行業、產業統籌人才規劃
第一,指引勞動力有序流轉,提高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度。第二,加快構建和健全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平臺,切實解決信息發布延時、使用效率低、信息掌握少的問題;第三,加強用工和就業指導服務。
2.調整產業結構,從根本上破解“就業難”和“用工荒”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吸納能力有限,必須不斷推進產業升級,調整產業結構,從根本上破解“兩難”問題。這個過程中,除了招工主體需要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還要求求職者不斷調整,從而實現勞動力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
3.根據就業形勢充分發揮就業政策的指導調控作用
第一,呼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鼓勵創業大學生利用專業優勢創造就業崗位。第二,加大對赴中西部就業就業學生補助力度,,達到就業的均衡發展的調整目標。第三,根據變化中的就業形勢,對政策的實施重點和實施力度進行調整。
4.發展多層次的職業教育,提高勞動力供給匹配度
要解決好我國“短腿”的職業教育問題,第一必須對各個類別的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第二,鼓勵企業實行定向實習、定向教學和定向就業,來提高勞動力供給匹配度。第三,建立多渠道多層次職業教育體系,把職業培訓的中心從擴大數量轉到提升質量上來。
5.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植力度,切實解決分配領域的突出問題
民營企業,尤其中小民營企業是安排就業的主要渠道。所以,扶持民營企業發展是實現充分就業的必經之路。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稅收等手段,加大扶持民營企業,切實將讓利于民營企業的減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幫助其招工。
參考文獻:
[1]曾湘泉,劉彩風.我國勞動力供需形勢分析及展望——對我國“民工荒”與就業難并存的思考[J].中國勞動,2006(1):13-l5.
[2]袁秋菊,馬金平.基于政府層面統籌解決我國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的思考[J].中外企業文化,2014(2):37-39.
[3]陳芳.去年近千萬人沒找到工作[N].中國商報,2014.
[4]賴德勝.緩解大學生就業困境的政府職責[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08:10-12.
[5]余秀江,王浩,龍彥熹.“民工荒”現象的經濟學解釋——基于勞動力供需雙方知覺的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31-39.
[6]陸宗祥.論勞動力市場與政府就業政策選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03,(5).
[7]梁達.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癥結在結構失衡[N].上海證券報,2014.
[8]王亞柯,羅楚亮.經濟轉軌背景下的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3):75-82.
[9]兆雄.減少勞動力供給總量是解決我國當前勞動力供需失衡的重要措施[J].經濟問題探索,1996(4).23-27.
[10]楊宜勇.中國勞動力市場狀況及其國際比較[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1(2).
作者簡介:樊響(1993.06- ),江西省景德鎮市人,現為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勞動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