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獎金能提高銷售人員的工作熱情、促進銷量,這一觀念似乎早已深入人心。但哈佛商學院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這個道理并不適合所有場合,有時候甚至會起到反效果;關鍵在于銷售人員獲取獎金的條件。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全美有超過1400萬人受雇于各類企業的銷售部門,占到全國勞動力的10%。而公司每年支付的銷售人員成本占到了全部收入的10%。在B2B公司,這項成本更高。如何有效發放銷售獎金,是各大公司十分關注的課題。
哈佛商學院行銷助理教授鐘道閣2013年下半年對一家凈水器公司分布在印度4大城市的80名銷售人員開展了為期14周的跟蹤研究,這些人本身并不知情。在實驗開始前,公司會給這些銷售人員發送信件,告知他們可能獲取的獎金;一共有五種獎勵方案,獎金發放額都一樣,是500盧布,但發放條件與時間不同:
1.獎勵:這周如果銷量超過要求會額外支付500盧布獎金,于常規的月度發薪日在原有工資基礎上發放;
2.懲罰:公司決定于常規的月度發薪日,在你原有工資基礎上額外發放500盧布獎勵,不過,如果本周配額沒有完成,這500盧布獎勵就取消了;
3.實際懲罰:公司決定本周給你500盧布的獎勵,已經放在這個信封里。不過,如果本周沒能完成配額,公司將在下一個發薪日扣掉500盧布;
4.禮物:公司決定本周給予你500盧布獎勵,將在常規的月度發薪日發放;
5.實際禮物:公司決定本周給予你500盧布獎勵,已經放在這個信封里。
這五種獎勵方案里,前三種屬于有條件的發放,后兩者則為無條件發放。
研究結果顯示,前三種有條件獎勵的效果大致相同;無論在實驗之前被分組為高效者還是低效者的銷售人員,最終的業績完成量相差無幾。鐘道閣和凈水器公司管理層都曾以為實際懲罰的模式下,銷售人員基于損失厭惡、表現會最好,但并非如此。
而在后兩種模式下,銷售人員似乎并沒有因為禮物而感激企業、更加努力。在禮物獎勵模式下,80人總業績提升了20%,但主要來自原來的高效者,低效者的貢獻度幾乎為零;而采用實際禮物的方式時,總業績甚至下降了8%。
因此,發放獎金的條件很重要,公司在制定銷售人員薪酬包時須仔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