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華
摘要:孔圣人曾經說過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確要求學生要致力于道德修養。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習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和美。”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出德育的重要性。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就是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的陶冶和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初中語文 ? ? 德育 ? ? ?滲透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責是既要教書又要育人,這樣的教育才算成功。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就是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的陶冶和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可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是重視傳授知識,而忽略了德育滲透,這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一、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德育滲透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馬克思曾經說過:“教育不是單純地向學生進行文化傳遞,教育之所以為教育,是因為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中的這句哲理名言就告訴我們:孩子的道德品行絕不是生下來就有的,而是后天學成的。人們常說;一個人的智力不好,頂多算是次品,勉強可以用;如果是品行不好,那就是危險品,絕對用不得。清華高材生劉海洋把硫酸潑向無辜的黑熊,馬加爵向同窗好友舉起利刃,那殘酷的一幕幕,就是血的教訓,它告訴我們,教育學生,首先要教給他們如何做人,然后再教給他們知識,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會成為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具備德育觀念,時刻準備著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二、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
雖然說德育滲透是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但是,語文不同于政治,它不能直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而是要依托于教材,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一)借助關鍵詞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或句子,在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比如,在教學《孔乙己》這一篇課文時,我就從“笑”入手,引導學生分析,笑在課文中出現了很多次,孔乙己總是在笑聲中來,又在笑聲中走,可是第二次的時候,他是在笑聲中用手“走”出來的,如此可憐又令人同情的人物,文章卻用“笑”來做背景襯托他的悲慘命運,可見當時的人們是多么的麻木,受封建制度的毒害是多么深,這樣以笑寫悲更見其悲。這樣,學生明白造成孔乙己悲慘命運的罪魁禍首是黑暗的封建社會制度,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更加熱愛社會主義新中國。
(二)通過指導學生朗讀進行德育滲透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因此情感教育可以寓于朗讀訓練中,因為朗讀可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具體化,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學生在朗讀時,通過調抑揚頓挫的語調,輕重緩急的語氣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受到熏陶。如在講《蘇珊安東尼》這一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最感人的段落自由品讀,然后在全班交流欣賞。有位學生選擇了“法庭斗爭”辯護詞這一部分,他讀得很感人,聲情并茂,我就請他再讀一遍,并提醒其他同學注意他讀的時候表情,語調、語氣,最后讓學生自己試著有感情地朗讀,從中領悟主人公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意志。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就是教師、學生和作者的情感同步運行、相互激發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與作者產生共鳴,同喜同悲,愛憎與共,受到思想教育。
(三)介紹時代背景時進行德育滲透
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介紹無產階級革命先輩崇高品質的文章,在講讀這樣的課文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聯系先輩們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的貢獻及他們的崇高品質進行教學。比如,在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首詩時,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使學生了解到杜甫身處茅屋的困境之時,心里卻想著老百姓,體會作者的博大胸懷,從中明白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要多為別人著想的道理。學習這類文章,一般是通過向學生介紹背景來激勵他們,讓學生從中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學習。
(四)在教學中,把言行和身教結合起來進行德育
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曾經說過:“學生們善于模仿,他們處處模仿教師,因此教師言行、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學生……”也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必須好好約束自己、審視自己,“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想讓學生信服,我們先要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就要堅決不做。如今,在21世紀的現代化社,學生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對教師不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了,而是特別注意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一言一行,并從教師身上選取做人的準則和行為的榜樣。因此,言傳身教是教師向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最佳方式。
(五)創設問題情境,進行德育滲透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的問題情境,巧妙地引導學生,讓他們融入到課文的情境中,然后對學生進行德育。如在講《海燕》一課時,在講到課文中“愁”和“煙”的情感關系時,我先讓學生自己來談談對“愁”和“煙”的印象,學生談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現象,我就引導學生思考“愁”和“煙”有什么特點,與哪些東西類似?學生的思路就打開了,有的學生說像“麻”,剪不斷理還亂,有的學生想到“絲”“水”等,這時我就伺機提出問題:作者在海外愁的是什么?如煙的思念又是什么?學生感到豁然開朗:這就是作者綿綿的思鄉之情強烈的愛國熱情。這節課上問題情境引出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達到了德育的目的。
當然,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還有很多種,如話劇表演、讀書會等,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需要教師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崇高職責,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課,用自己過硬的業務本領和素質,對學生進行恰到好處的德育滲透,使學生提高知識能力的同時,思想也有進步,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