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鵬飛

人人都會舉例子,老師教學當然也需舉例子。我們舉例子的目的,就是把比較抽象的、深奧的、學生難理解的知識,用一個比較直觀的、淺顯的、學生易于接受的例子來進行解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學會知識。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舉例方面的一些體會。
一、舉例原則
1.貼近生活的原則。例子要貼近學生生活,這是舉例的大原則。如果例子遠離學生實際,學生沒有這方面的體驗和感受,能達到預期目的嗎?如北師大版(下同)《數學》必修1中《函數的應用》一節的例題,選了一個人體新陳代謝率的測定,這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若換成血液的紅細胞測定,可能要好一些。
2.喜聞樂見的原則。教師舉的例子要讓學生樂聽、愛聽。在數學課上,不妨舉一個英語例子,效果可能會更好。如學生出現的錯誤,可舉例:“thank你”,你是角弧混用,我是“中英合資”。
3.顯而易見的原則。舉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直觀中學會抽象,在淺顯中學會深奧,例子不能用過于專業,過于深奧的詞匯。如學生在最終結果中出現這樣的錯誤時,可舉例:一個代數式化簡的結果是5,如果寫成2+3行嗎?或寫成1+4呢?6-1呢?學生很快明白,正確答案應寫成:。而表示兩個集合還正在運算,用英語說就是正在進行時。
4.化抽象為直觀的原則。這一條既是舉例的目的,又是舉例的原則。如:定義在區間上的函數,若對成立。正確解法為:令,則原題 ? ? 成立。學生出現錯誤:。這樣無意中加強了題目條件??膳e例:人數相等的學生站成前后兩排,原題相當于只要前排學生的身高不大于對應的后排學生的身高即可。即對應小,不需要前排最高的身高都不大于后排最低的身高。
5.化深奧為淺顯的原則。這和上一條一樣,既是目的,又是原則。如在周期函數教學時,遇到:對于函數,如果存在不為零的實數T,對定義域內任意一個,都有(1) ;(2);(3)成立,那么是周期函數,其最小正周期為2T。學生還難以理解,就可以這樣解釋:對(1)加了一個T,變成了的相反數,那么再加一個T,不就變成了相反數的相反數了么,所以周期為2T。對于(2),(3)同理。
二、舉例詮釋常見錯誤
下面是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分類整理后舉例詮釋。
1.易犯錯誤型。如;學生出現“”;或者“或 ? ? ”時,他們沒意識到已經錯了,還振振有辭地說,或就是,就是或。形象舉例:在漢語中,二就是兩,兩就是二,但22元,只能讀作“二十二元”,而不能讀作“兩拾兩元”。并集符號只能用于集合與集合之間,漢字或不能連接兩個集合。
2.易于混淆型。常見的有角弧混用,如出現“”,形象舉例;你的身高是1米另2尺1寸。行嗎?
3.過于簡單型。如:求函數的最大值。學生答案:。形象舉例:媽媽問你:“你知道咱家的鑰匙嗎?”你答:“知道”。行嗎?應說出鑰匙所在的具體位置。正確答案為;當 時, 。
4.常規不符型。學生在解不等式時常出現“”的情況。問“你見過這樣的一元二次方程嗎?”還有的出現“”的形式,形象舉例:如果一個方程的根是2,你寫成 呢,還是寫成呢。
5.隨意發揮型。如:將的圖像向___平移___個單位,就能得到的圖像。學生答案為:向左平移 個單位。還美其名曰:左加右減。正確答案為: ,應向左平移個單位,
6.形式記憶型。如:求函數的單調遞增區間。學生解答:的單調遞增區間為,,解得增區間為: 。這是典型的形式記憶錯誤。正確解答為:,
,
解得增區間為:。一般來說,求三角函數的單調區間,應將的系數變為正值,再求單調區間。若不變也可以,那么必須用復合函數的單調性來求。
7.特殊代一般型。如:求證在R上是增函數。學生證明如下:,在R上是增函數,還美其名曰:你對任意的實數都可以,我用-1和1有何不可。這是對單調性概念的實質沒有理解造成的。試問:-1和1的函數值是由小變大,那么-1和1以外的數呢?情況又是怎樣?
8.考慮不周型。這種錯誤在分類討論中比較常見。如;對任意角,求使 成立的的范圍。學生按4個象限來討論,這樣就漏掉了的終邊在坐標軸上的情況了。
總之,舉例應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內容,信手拈來,用淺顯的例子詮釋深奧的內容。相信我們每個人在舉例方面都有自己的絕招和法寶,這里權當是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