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舉
摘要: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巧妙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并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尋求解決辦法,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教師還要構建適合學生自主發展的課程體系,在教學方法中滲透創新教育,在表現機會中滲透創新教育,在教師素質教育中滲透創新教育。
關鍵詞:創新能力 ? 培養 ? 方法和措施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為此,我們必須結合各科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
反觀我們以前的課堂教學,教師盡管在教學中主觀上很努力,整節課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然而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自主性,使課堂教學缺乏活力、教學效果差,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低、學習效果欠佳。面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可以改革課堂教學,探討新的教學方法,這是唯一的出路。
一、努力創設培養創新人才的環境
現在和未來的知識更強調在經驗的基礎上加以整合和再創造。整合和再創造的過程是連續的,一次比一次更高級。所以,教師關鍵是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提供培養創新人才的素材。培養創新能力階段環境寬松。寬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環境,二是精神環境。物質環境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的基本物質條件和逐步發展的物質條件;利于形成良好精神心理狀態的環境;利于動手、動腦的各種材料。精神心理環境包括家庭的和睦美滿,教師真誠的愛護和關懷等;家長、長輩的尊重、理解、幫助、支持和賞識;豐富的、有趣的、有效的道德教育等。
二、夯實培養小學生創造能力的項目
教師要做好開發創造能力的啟蒙教育、做好創造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心理品質。教師要在課堂活動中做好九項培養:創造平等程度的氛圍,讓學生有“安全感”;主動積極地參與,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多種方式進行信息接收和傳遞,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科學評價,并給予鼓勵;巧妙設計、精心組織并開展發散式思維訓練;用全部的身心去讀、寫、畫;讓學生敢于向教師、權威的思想和做法挑戰;自主決定學習上的研究問題并自我解決;讓學生進行辯證思維訓練
三、具體措施
(一)構建適合學生自主發展的課程體系
教師要改革課程結構,構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體系。如把品生(社)學科與少先隊活動及語文學科中的相關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又如,我們把習作滲透在三種課程中,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習作面,可以寫一次科學小實驗、一次科技小制作、一次電腦繪畫賽等。由于這些內容都是學生親自觀察、實踐的,所以學生有感可發、有話可說。這些活動的開展可以加強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還改變了學生只從單一角度考察現象的思維定勢,使學生形成多維的、多角度的、立體型的思維方式。可見,課程結構的改革為學生創新精神培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二)創立適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課堂教學
教師要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以及由這種關系營造出的一種和諧、輕松的環境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前提條件。第一,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努力解放教師的教育思想。第二,開展做學生“大朋友”的活動,要求教師首先放下不可侵犯的權威架子,以一顆熱誠的“童心”與學生交流,與學生建立伙伴關系。第三,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寬松、和諧的創新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創新興趣和心理安全感,我們對全體教師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執行的幾點規范性要求:充滿激情地組織教學,以自身的豐富情感去影響和感染學生;積極、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在參與中給予學生幫助、指導和合作;課堂上少一點規矩多一點自由,少一點批評多一點激勵和指點和耐心,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活動時間和空間;大力倡導不唯師、不唯書的科學精神,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于聯想、想象、懷疑和批判;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激勵性、指導性評價;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活動,特別要給學習不良的學生更多的發表意見的機會。
(三)在教學方法中滲透創新教育
教師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敢于批判、勇于創新的精神,變“封閉教學”為“開放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教師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還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避免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
(四)在表現機會中滲透創新教育
小學生具有愛表現的心理特征。我們可以采取值日班長、值周學生檢查組等方式,鼓勵學生想出最好的管理方法,并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獨立思考,以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設計并組織主題班會、創辦手抄報等使其能夠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創造性地開展活動、培養創新精神。
(五)在教師素質教育中滲透創新教育
開展創新教育,首先要有創新型的教師,教師要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創新教育的質量,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
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非常重要,需要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合作,給學生創造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機會,把他們培養成為時代和社會需要的新型合格人才。做好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淺嘗輒止。我們每個人都要用心去學習,認真去實踐,敢于發現新問題,不斷追求新成果,始終用先進理論和新的成果武裝頭腦,以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