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艷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文將探討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品社課 ? 自主學習
讓學生喜歡上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單靠教師的講解就可以實現的,還要通過學生自身的修養和外界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學生在親自參與各種活動的過程中,會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并學到知識,提高能力。所以,要想實現《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目標,教師就要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引導學習自主學習。
一、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
構建自主學習的環境是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之上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上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師學生的合作者和參與者,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究;教師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信任學生,言談舉止都要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這樣,學生才能打開心扉,讓教師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教師堅持不懈,學生才能喜歡上教師,進而喜歡上這門學科,愿意和教師溝通,與同學合作,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預期效果。和諧的教學環境,除了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外,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會大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二、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實現自主學習的前提是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一般情況下,小學品德課都不是專業的教師任教,因此容易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教師不能及時調控課堂,二是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備課。因此,授課的時候就是照本宣科,導致學生無精打采,不認真聽講思品課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活動性,因此,教師一定要以一個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身份來進行教學,而不是課堂的壟斷者,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活動。為了更好地實現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教師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好預習作業。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并把在預習中遇到的困惑也拿到小組內交流解決,讓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在組長的帶領下合作、探究、總結,教師也要深入到各個小組進行點撥和指導,這樣的學習方法,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互幫互助,互教互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能夠在愉快的合作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所需要的時間肯定比教師直接傳授要長,所以,教師一定要有耐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不要打斷他們的思路,更不能剛布置問題,就草草收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己來解決問題。
三、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教師只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小學生的知識有限,經驗不足,自制力也比較差。如果教師全部放手,學生容易精力不集中,出現各種情況:有的在學習,有的在玩耍,有的在神游等。因此,要想讓學生真正實現自主學習,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會學習,保證各個教學環節自主學習的質量。自主學習并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和活動要有趣味,有啟發性,把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學生的突出表現等設計成教學活動,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經過充分討論,最終找到答案。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心理特點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講故事、表演、辯論、游戲、小組合作、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
四、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是相配合的。現在的品德教學內容不再是單純的說教了,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品德教材也不斷在創新,里面的內容豐富多彩,比如小調查、活動角等,有些內容是需要合作來完成的。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一起探究學習,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是一種有著明確分工、互助型的學習方法。這樣的學習方法為每一個學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而教材中的小調查、辯論等活動,也是一種合作學習,需要學生從實際生活中選擇課題,通過調查、討論、探究等多種方法獲得知識和體驗。
只有通過親自實踐,學生才能記憶深刻,因此通過探究學到的東西,才能真正轉化為內在的知識和能力,更何況這樣學習方法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合作、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體驗合作的快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合作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合作,共同達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五、教師要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自主學習活動并不是不需要教師的講解,教師的積極指導才能使自主學習落到實處。自主課堂,并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放任自流,當學生有困難的時候,教師要給予有效的引導。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比較單一,對事物的理解還不是很深刻,甚至還不能說一句完整的話。因此,教師要適時引導他們,鼓勵他們大膽質疑,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開拓他們的思維。
總之,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積極探索和實踐,綜合各學科的經驗,尋找到一條合適的教學之路,讓學生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李菁.新課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課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5).
[2]邵陳標.新課程背景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思考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05(2).
[3]李瑩瑩.小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培養的幾點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2011(9).
[4]史梅芳.簡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5).
[5]王蘇妹.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