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云南民族大學 圖書館,云南 昆明 650031)
文化地理學與納西族傳統音樂的保護
王玉琴
(云南民族大學 圖書館,云南 昆明 650031)
文化地理學研究文化現象在時間上的發展演化與空間布局相結合,以文化與環境的關系作為理論基礎,強調文化產生的環境條件。因此,保護納西傳統音樂,可利用文化地理學等相關理論,從音樂時空、文化區域及文化綜合等依附的音樂文化環境著手,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為納西族傳統音樂提供良性循環的文化生態環境,有效保存和傳承民族之魂。
文化地理學 納西音樂 保護策略
文化地理學研究對象是文化現象在時間上的發展演化過程與空間上的地域布局組合,研究文化的差異變化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和表現。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可借鑒文化地理學相關觀點進行思考。
文化與環境是互通的雙行道,從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中可窺探出人文環境的痕跡。納西族傳統音樂樸實、自然,與納西人民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從其唱腔、音樂形式及歌詞均可窺見時空背景。
首先,東巴唱腔道破原始音律源頭。東巴經書是提醒式圖畫文字,為輔助記憶,便于流暢地表達經文內容,東巴誦經時必伴有唱調。有學者采錄具有代表性的麗江、中甸、寧蒗、鹽源等地東巴唱腔進行記譜歸類時發現,東巴唱調中含有許多古老樸素的音樂結構現象。東巴誦經的曲體結構基本仍處在初級音樂發展階段,其中顯露一些不斷發展的因素。并且,這些曲調中有的調式主音和音階(音列)已經確立,而有的仍處在不確定的游離狀態。成熟的五音階曲調各地域所占比例差別很大,顯示地域特性,為研究東巴音樂流傳、分布、發展提供規律性啟示。如麗江地區五音階比例較大,二、三音階幾乎沒有。鳴音鄉的四聲曲調比例較大,沒有二、三音階曲調,四聲、五聲只有四種調式,而沒有re(2)調式,與三壩的四聲音階情況相同。作為東巴勝地的中甸縣三壩鄉和瀘沽湖地區,唱腔、調式、音階(音列)的結構形態更顯簡單、古樸、原始。從地域上看,東巴教的傳播從三壩向東越過金沙江,再經過大具渡口至鳴音中轉,繼續南下傳播到麗江各地。因此,鳴音鄉曲調音列的結構仍保留有三壩的原始特點,與民間所說東巴教是從三壩傳入麗江相印證①。結合這些信息和歷史資料及東巴經書中的超度亡靈回歸祖地路線,對考證納西族民族遷徙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其次,麗江洞經音樂顯露出音樂擴散與傳播。洞經音樂作為道教傳播教義的輔助方式,專為祭祀文昌帝君和談演文昌大洞仙經的道教科儀音樂或法事音樂②。從音樂形態上看,洞經音樂風格清淡脫俗,是我國典型的文人雅士型音樂,后與天師道的經腔結合,成為有奏有唱的道教洞經音樂。傳入麗江后只奏不唱,帶有納西地域音樂風韻,融合成民族精神的一種音樂藝術。尤其在樂器聲管中突現為一個下回式大幅度慢波音,受古老的“谷凄”曲調影響,略帶鼻腔顫音的“哭腔”,婉轉傷感而略顯悲哀,充分融入納西人的情感和氣質。除此之外,納西樂隊中擦弦樂器采用的獨特運弓方法,使其有機輔助并夸張旋律中的顫音,構成奇特的音響效果。另外,利用特色樂器蘇古篤的演奏方法和曲項琵琶、蘆管、絲弦小調及鈸、鐃等打擊樂器的演奏組合,具有獨特的情趣效果,并且音樂配器音高及音層厚度較和諧,使聽眾充滿虔誠、肅穆、縹緲、脫俗之神秘感。
文化區指某種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種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占據的空間。每一個文化區主要文化現象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文化區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播,文化區不斷發生變化③。同樣,音樂有區域特征,某一音樂文化區有一致性和相似性質。納西族由于分布地區、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經濟發展及語言方面的差異,并且音樂中的旋律和音節調式也不同,從而使納西族音樂分為東、西兩部,音樂風格明顯不同。東部以玉龍山的東、北地區為主,包括維西縣五區塔城的木里摩梭地區。東部民歌多為宮調式、徵調式、羽調式,民歌中有偏音、變音的出現,造成調式轉換交替,旋律起伏較大,旋律線呈下弧形,以重復型旋律和曲折旋律居多,樂曲一般在中音區結束,因此歌曲較明朗熱情、粗獷奔放。如中甸三壩的“馬鹿歡跳的草場”、寧蒗的“晚上走路山歌”,以及摩梭地區“犁牛調”、“阿伙比哩”、“啊喲喲”等。而西部以玉龍山的西、南地區為主,包括維西縣拉哈村、則那等地。民歌旋律多具有五聲音階的旋法特點,由羽調式、角調式構成,采用裝飾性變奏手法居多,旋律線多從高到低,樂曲多結束在低音區或最低音,常用短音符下方大、小二度的慢速下波音,和長音符下方大二度的連續慢速下復波音作為潤腔裝飾④。音色優美含蓄,委婉纖細,如“納西小調”等,與東部音樂風格明顯不同。在東巴唱曲中,麗江的唱腔中有納西民謠的風味,中甸地區雜有藏調及喇嘛經腔的味道,明顯受到生活環境中鄉土文化的影響。
這種因為區域差異造成的音樂形式文化區,說明納西傳統音樂不拘泥于大一統的唯一標準,因地而異的傳承模式具有地域多樣性的動態發展特點,同時顯明區域地理環境對音樂發展的影響。
文化景觀是文化集團在某居住區創造的人為景觀,是采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塑造的。文化景觀包括建筑、道路和耕地等,包括一些諸如氣氛等無形的事物。這里討論的是人們的想象、感覺和印象的音樂文化景觀,是由音樂文化特征集合在一起構成的,是對一地區音樂文化各種印象和感覺的綜合。
音樂圖像主要是以音樂為題材的美術作品,納西族擁有豐富的音樂圖像,無論從東巴舞譜還是祭儀樂舞中都可解讀出豐富的社會文化環境、民族觀念等內容。通過東巴象形文字,對舞姿、動律、場位、樂器等用法詳盡描述,既可直觀看見,又可聯想到表演內容的豐富。音樂圖像“神路圖”結合東巴在祭儀中的表演更是淋漓盡致地向我們展示整個祭祀場面,那裊裊燃燒的天香,撲朔迷離的燈燭,東巴的念念有詞,把觀眾引入上達天堂、下至地獄的神秘空間。另外,至今仍活躍于麗江山區、大研古鎮的納西古樂演奏,古老的樂調,虔穆的場面,八旬老者表演及香煙繚繞、鐘磬齊鳴的演奏環境,讓聽眾如醉如癡、恍如隔世。東巴音樂和洞經音樂的演奏離不開宗教儀式的表演場地、寺廟、道觀和祭祀場所等,這都是音樂的音聲環境。這些宗教音樂使人們有神秘、超然的感受,為這些文化景觀營造特殊的氣氛。這些樂器、樂舞及音聲環境、表演再現了納西傳統音樂文化景觀。無形音樂依托形器樂、表演場地、祭祀空間、寺院殿堂等表現出來。因此,非物質文化保護需與物質文化相結合,音樂保護依賴于音樂景觀及有形的音樂附著物的保護。
這里的音樂文化生態,主要指音樂與環境的關系。一種文化要素的空間分布除受環境中各自然要素的影響外,還受其他文化要素的影響。文化同經濟、社會環境方面的諸因素的關系,便是文化綜合,即每種文化之間及與整體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⑤。納西族傳統音樂中蘊含豐富的社會環境信息。如“夕獨熱”、“我仔”等代表農耕興起的勞動歌曲,音調粗獷健美,節奏單一而沉重。二十世紀初產生的“納西小調”、“三月和風吹”、“黃鷹與耕牛”及用“谷凄”調演唱的“抓丁苦”等歌,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內容。隨著商業經濟興起,產生“氆氌褂子”、“買壽歲”等商業印記民歌。寧蒗、木里、鹽源等地流行的“阿哈比哩”調所唱“媽媽的歌”,內容多以歌頌母親為主,反映母系氏族家庭的社會背景。西部方言區婚俗歌曲內容表現出封建包辦婚姻制度在納西人中的盛行,如“山盟海誓,雙雙去殉情”、“千萬莫逼兒女上殉情路”、“死也不愿嫁舅家”等,反映當時對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控訴。東部則多反映具有個性的阿夏、阿注走婚的情歌。而“萬朵山茶美”及流行麗江大東一帶的“窩熱熱”,顯現出熱情與驍勇,反映納西先民以畜牧、狩獵為生的游牧生活場景等。
納西族傳統音樂是一種流動的無形民族之聲,在傳承和保護方法上綜合利用文化地理學觀點解析的納西族傳統音樂文化內涵,我們可以把音樂保護與廣闊時空環境、歷史區域發展相聯系;把聲樂與器樂、靜態文物與活態表演相結合;使物質文化景觀與非物質文化內涵合一;并利用音樂文化傳播及擴散的特點利用、傳承和發展。把語言、風俗、歷史及人們的信仰、文化生態、音樂文化景觀等綜合進行系統保護的方法,使蘊含豐富民族歷史和精神內涵的納西族傳統音樂得到良性傳承和發展。
注釋:
①吳學源.東巴唱調的音樂結構形態淺析[C].白庚勝.和自興.玉振金聲探東巴——國際東巴文化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735-743.
②雷宏安.略論納西古樂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評價[C].趙嘉文.民族發展與社會變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68.
③韓永學,王妍.論文化地理學研究的主題[J].哈爾濱: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3.
④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1131-1132.
⑤韓永學,王妍.論文化地理學研究的主題[J].哈爾濱: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3.
[1]王恩涌.文化地理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
[2]郭大烈,主編.東巴文化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李麗芳,楊海濤.凝固的旋律——納西族音樂圖像學的構架與審美闡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