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人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7)
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的養成分析
唐成人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7)
高職院校加強對學生職業心理的培養,不僅對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職業素質、促進順利就業、實現終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是高職院提升教學質量、實現辦學目標的體現。本文基于高職學生的職業心理現狀的分析,闡述了加強高職學生職業心理養成的實施路徑。
高職學生 職業心理 實施路徑
為適應社會對高等技能型、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需要不斷加強對學生健康職業心理的培養。這不僅對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職業素質、促進順利就業、實現終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是高職院提升教學質量、實現辦學目標的體現。讓高職學生擁有科學的職業態度、健康的職業心理,是走向職業成功的基石,也是企業人才需求的第一要素。然而,由于學生心理的不成熟及部分高職院校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忽略對學生的健康職業心理的培養,導致學生在職業生涯中自我認知偏差、盲目攀比心理嚴重等問題的出現。良好的職業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及時診斷、調整、糾正和引導,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
美國心理學家霍爾早就指出:“青少年正處于人生中的疾風怒濤時期。”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1]、心理障礙、心理矛盾和學習心理、交往心理、就業心理[2]、戀愛心理等,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有些不同。當前,高職學生容易受個人和環境的影響出現種種不良職業心理,與企業的期望存在很大的差異。
1.1 自我認知心理偏差。
部分高職學生認為自身學歷比本科生低一等、矮一截,并沒有看到自身的優勢在于貼近社會需求的專業設置和特殊人才培養模式,求職過程中缺乏自信和勇氣,看不到自己的優點。不敢與其他人進行競爭,未能充分展示自身優勢,因屢次受挫而產生強烈自卑感;部分學生自我評價過高,認為自己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天之驕子”,不能正確估計自己,擇業期望值過高,過度自信,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以自我滿足為第一需要,把工作地點、工作環境、工作薪酬待遇等作為擇業的主要標準,使自己的理想與社會現實差距拉大。
1.2 盲目攀比心理嚴重。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某些高職生往往拿自己和高等院校畢業生比;某些學生喜歡隨波逐流,盲目加入專升本、考公務員等行列;某些學生不能根據自身的能力、性格、氣質和興趣選擇崗位,而是喜歡往熱門行業、熱門崗位上擠,盲目追求“大公司、大企業、鐵飯碗”;某些學生對一般的工作崗位熱情不高,甚至對自己所學專業對應的職業群持鄙視態度,不愿意從基層做起;個別學生注重比別人好的職位或者待遇,這些心理狀態都會導致學生錯失就業良機,不利于自己職業前途的發展。
1.3 自主擇業意識不夠。
高職學生自主意識較強,但存在比較嚴重的依賴心理。他們堅持“車到山前必有路”的觀念,認為工作、就業不著急;某些高職學生不能自主地選擇就業單位,總想依賴社會關系,依賴學校和老師,父母和親屬,出現問題馬上向父母、老師求助;某些學生在校期間沒有正確的生涯規劃,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某些學生總是強調客觀原因,片面夸大外界因素對就業的影響,不能從主觀上尋求突破;某些學生認為就業信息應靠學校提供,不愿主動搜尋招聘信息,參與競爭,從而耽誤不少獲取各種經驗、尋找理想崗位的機會。
1.4 求職浮躁心理凸顯。
職場如戰場。用人單位對職業人的要求不斷提高、社會人際關系的復雜及龐大的大學畢業生群體的競爭等因素交織在一起都使得高職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求職浮躁心理凸顯,急功近利現象多發。部分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職業方向模糊,無的放矢;部分學生目標缺失,過于關注薪水及待遇等問題;部分學生剛參加工作時,會表現出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然而,在短期內沒有看到回報,就會心煩氣躁,頻繁“跳槽”。
1.5 抵抗挫折能力較弱。
對于某些高職畢業生來說,無論是在求職過程中還是步入工作崗位之后,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很多大學生不能積極應付、化解挫折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造成一種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造成痛苦、焦慮、緊張,缺乏動力,沒有激情,生活懶惰,思想懈怠,甚至導致自卑、自閉、抑郁等。據調查:80%新入職的高職生不適應本職工作[3]。某些學生面對用人單位的選拔,感到無所適從、無能為力,便選擇自我逃避,不思進取、情緒低落、沮喪失落;某些學生因個人理想職位與個人能力之間不匹配而屢遭挫折會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心理;某些學生與用人單位發生沖突等行為。
2.1 適時轉變觀念,正確認識職業心理素質培養。
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促進自身的職業發展,與其所具備的職業心理素質有很大關系。高職學生目前普遍存在的職業心理素質與企業的期望值存在較大偏差,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也違背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因此,通過各種手段積極提升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完善自身的職業發展是各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職責。
自1994年以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視并迅猛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個別高職院校由于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有的就是簡單進行幾場測試、開展幾場講座;有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簡單課程化;有的只是對心理有障礙、有問題的學生進行教育;有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高職院校必須正確認識學生職業心理的重要性,將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提升到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高度上來,納入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培養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高級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高職教育理念結合,開展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2.2 有效創新載體,積極推進職業心理素質培養。
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除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外,多樣化的培養途徑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學校可以采用第二課堂的方式為學生多開設與職業心理素質有關的講座或活動。例如,可以請企業專家給學生授課;請優秀畢業生代表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給學生開講座。其次,學校可以通過主題班會、團體輔導等教育途徑,為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由理論轉化為實踐提供良好的土壤。例如,主題班會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法等方式,把職業心理素質中的相關內容轉化為某個具體的可以操作的實際情景。再次,學校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例如,經常鼓勵、表揚、稱贊學生,讓學生充滿自信。社會實踐不僅可以檢驗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水平,還可以讓學生在反思中得到提高。學校應該從多方面著手,加強社會實踐工作。要依據不同年級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實際情況,加強科學規劃和指導,推動社會實踐層次化發展,使學生在校三年做到年年有實踐、年年有發展。
2.3 加強就業指導,優化學生職業心理提升條件。
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要指導學生加強自我認知,根據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條件,找到與自身職業興趣、從業能力、性格特征相匹配的就業崗位。要引導學生從只關心書本知識的學習到關心整個社會,整個職業世界。要引導學生加強社會實踐,了解各個職業對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要積極做好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指導學生了解本專業和相關行業的情況,指導學生了解自我認知和評估的方法,找出與自己相匹配的職業并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要指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職業道德、職業意識、鞏固職業技能,學會與人溝通、與人交流、合作的方法。要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引導學生認清就業形勢和政策,了解就業程序,學會就業壓力調試。
高職院校要結合學生的特點與實際,定期實施職業心理測驗,包括個性分析、面試、情景性測試等,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能力傾向、興趣、個性等方面的心理特質。職業指導人員以此為導向,引導他們作自我評價,科學地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避免許多不良職業心理的產生。要針對高職生普遍存在的職業心理問題,開展團體咨詢和指導。要因人而異地開展個體咨詢,如針對學生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針對學生面試焦慮、怕困難等問題,引導他們消除緊張,積極應對各種面試情景、職業環境等。這樣可以彌補就業指導課堂教學在優化學生職業心理上的不足,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要轉變觀念,重視并切實加強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積極尋求提高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措施和對策,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突出職業技能和較強職業心理素質的優秀技術型、技能型人才。
[1]馮國凡.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及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1):28-29.
[2]何濤.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79-82.
[3]艾云,汪燕春.職業指導優化高職生職業心理探析[J].教育理論研究,2012(1):148.
該文系“2012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高職素質教育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相融合的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創新研究》(W20122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