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平
摘要:“凸顯重要概念傳遞”是新頒布的生物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該更多地考慮運用探究的方式圍繞重要概念展開。
關鍵詞:初中生物;探究;概念教學
“科學教育,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是以形成階段的、遞進的、系列的科學概念為重要特征的……生物學教學也如此。”新頒布的生物學課程標準強調了“凸顯重要概念傳遞”,從課程內容的10個主題中篩選了50個重要概念,并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圍繞著生物學重要概念來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益,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蘇科版初中生物學義務教育教科書每章檢測題中都設計有概念圖。這一切均體現了學者和編者對生物學概念教學的重視。劉恩山教授建議:要高度關注探究學習與學生對概念的構建和理解的整合,以實現“凸顯重要概念傳遞”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該更多地考慮運用探究的方式圍繞重要概念展開。
一、以問題為線索,讓概念探究得以引入
[案例一]“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教學片段(蘇科版八年級上冊)
師甲:
展示資料:一株向日葵一個夏季要吸收200~300公斤水;小麥結出1公斤果實要消耗300~400公斤水。
師:植物一生中吸收的大量水分,除了供生命活動的需要之外,還在生物圈的水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板書:第一節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師乙:
展示資料: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果實,一生中需吸收約200公斤水,保留在整株植物體內及生理過程用水量共約2公斤,玉米實際利用的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幾?
生:玉米實際利用的水占吸收水分的10%。
師: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除了少量供生命活動的需要之外,大部分到哪里去了?
生:(猜測)到大氣中去了。
師:大氣中的水會不會又到植物體內呢?
生:形成雨降落到地面,而后又被植物利用。
師:看來,綠色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進入了大氣中,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板書:第一節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師:那么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怎么進入到大氣中的呢?
……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樂之”,才能使之“樂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善于挖掘教學內容本身內在的樂趣因素,學會巧設疑問,引導質疑,用疑問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如果按照傳統教法,教師應該先展示概念,然后用實驗來驗證,不要設置對照組,采取了演繹的教學方式。顯然,這樣的教學難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深度參與概念學習的愿望會大打折扣。在案例一中,教學伊始教師便展示了實驗對照,形成了強烈的感性認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憤悱”狀態中,而探究性問題的提出,更是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更是讓思維馳騁在概念學習的疆域內。這種概念的引入從來不留痕跡,從來不生拉硬拽,完全像是陶醉在美妙的交響曲中,緩緩進入概念學習的殿堂。在沒有強迫、處于自由學習的狀態中,學生接納概念的程度就會高一些。
二、以實驗為抓手,讓概念探究得以真實
[案例二]“人體的運動”教學片段(蘇科版八年級下冊)
在該節內容里,蘇科版教材安排了“觀察人體的骨骼組成”、“觀察長骨的結構”、“觀察關節”、“觀察人體主要骨骼肌”等觀察活動。基于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需要,教師在對“觀察長骨的結構”進行二次開發時,一是拓展了實驗內容,用一根長骨橫向兩端固定后,不斷增加砝碼的數量,讓學生體驗到骨很堅固,具有一定的抗壓力;二是增設了“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探究活動,選擇魚骨作為實驗材料,要求學生設計兩組對照(用稀鹽酸浸泡后的魚骨和不做處理的魚骨對照、用燃燒后的魚骨和不做處理的魚骨對照),最后在師生共同交流中得出結論。
認知彈性理論認為,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學習是一種“高級學習”,它要求學習者具有更高的思維深度、力度和容量。盧梭曾說過:“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發現”的過程就是概念性知識不斷積累、完善的過程。在案例中,通過對實驗資源的篩選整合、拓展延伸以及內涵挖掘,知識的建構就呈現了良好的認知規律:在生活經驗和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體驗到骨的堅固,那骨為什么如此堅固?其原因在于骨的成分特性和骨結構。由此,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關于骨的概念逐步得以完善、穩固。事實上,基于實驗的概念探究,改變了現象、事實與概念分離的教學弊端,同時也改善了學生被動記憶孤立的事實性知識的教學現象,它使學生主動運用實驗事實去理解可遷移的重要概念及其相關概念,同時又超越具體事實的學習幫助學生的理解力達到抽象的、概念性的層次。學生在深入理解重要概念的探究過程中,其思維向綜合水平發展,并能習得更高階的生物學概念,促進了學生的認知呈螺旋式上升、發展。
三、以交流為紐帶,讓概念探究得以深入
[案例三]“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教學片段(蘇科版八年級上冊)
演示實驗:葉的蒸騰作用(容器改用量筒)。
觀察現象:保留葉片的一組實驗中量筒內液面降低,塑料袋上有水滴。
師:水滴怎么來的?
生:量筒內的水形成的。
師:量筒內的水怎么“跑”到了塑料袋壁上?
生:通過莖里的管道。
師:植物的莖內有輸送水分的導管,量筒內的水應該通過導管輸送的。那么,水怎么會在塑料袋壁上?
生:肯定是經過葉片冒出來的。
師:仔細觀察,你看到葉片上有水滴流出嗎?
生:沒有。可能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
師:也就是說輸送的水是液態的,從葉片散發出來的水是氣態的。
(生表示肯定。)
師: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形式散發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在進行著廣義的對話,不管那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秀教學的本質性標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積極的對話、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各自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在上述案例中,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傾聽不同的聲音,不斷調試自己的經驗世界,調整自我“在場”的姿態。這種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條件的。由此,在合作、共享中逐步建構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以及“蒸騰作用”的重要概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以探究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概念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2]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開明出版社,2001.12
[3]陳振宣著,《初中數學思維方法全解與精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