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軍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語文課堂質量,我的體會是“留有余地,促其領悟”。
一、“留有余地,促其領悟”的含義是什么
學習語文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自覺參與學習,逐漸領悟的過程。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必然要有原有知識經驗的參與,由于原有知識經驗與新知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就構成了學生學習心理上的矛盾。這個矛盾解決了就是領悟。但矛盾的解決不是突發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對原有知識經驗調整、充實的過程。既然是一個調整、充實的過程,就需要適當的時間思維,采用巧妙的手段完成。故云“留有余地,促其領悟”。
二、為什么要“留有余地,促其領悟”
1.“留有余地,促其領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首要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從兩方面來說,一是課堂上“留有余地”。比如分段練習。在我所教的學生中,即使是高年級學生對此也是畏懼三分,拿到一篇文章后,該如何分段,為什么這樣分,頭腦中是一片空白。是練習少?三年級起進行分段練習了,不談課外拓展,光是課本上的文章也算不少了,是教者不重視?學生翻出課本來,幾乎篇篇課文上劃了“||”。是什么原因造成分段能力差呢?那就是教學中就事論事,沒有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機會。缺少了感悟過程,只是知其然,忽閃一下又閃出另一個問題,學生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打閃式”的教學,名曰“啟發式”,實則仍是“注入式”,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二是課外“留有余地”。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需要自由活動時間,就像健康需要空氣一樣”。可是事實呢?我們的學生,尤其是畢業班學生被沉重的作業或嚴厲的管束剝奪了這塊留有的“余地”。從語文角度看,課外生活這塊“余地”是“寶地”,它是作文材料的源泉,是學生認識提高的根本,它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又是課堂教學的開始。總之,應該給學生課外時間留有余地,促其領悟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2.“留有余地,促其領悟”也是轉化學困生的需要
需說明的是,這里的學困生是從學習成績的角度來看的。一個學困生的思維往往比一般人來得慢,對同一個問題“悟”的過程比較長。如課堂教學中,只顧尖子學生,這部分學困生一個問題還未悟出道道來,只好眼睜睜地望著另一個問題來,于是只得囫圇吞棗,成績每況愈下;如果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優劣學生提出不同要求,注意給學困生一個領悟的機會,即使要求低一點,也總有一天會轉化的。
3.“留有余地,促其領悟”也是激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需要
學生是否參與教學過程,參與的程度如何,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而要激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就要激起學生懸念,調動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意向。當問題解決了,學生心理上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所以課堂講解中,我們要適當地決定“什么要講透”和“什么是故意留著不講的”設置“余地”,促其自己去領悟。反之,設疑沒有考慮思維空間,或難、或易,均會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怎樣做才能“留有余地,促其領悟”
1.要“留有余地,促其領悟”,課堂教學中要做到“精講巧練”
“精講”,教師要把知識講清楚,要抓住重點和難點:不在乎講得多,而要講在點子上;不在乎講得深,而要講在實效上;不在乎講得細,而在于啟發學生思考。怎樣才算講到點子上呢?就是在突破難點的過程中,抓住一個缺口,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種子的力》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學生直接理解這句話較困難,假如改變一下方法,先介紹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然后讓學生領悟這句話的意思,學生的思維就會留有余地了。這時,只要跳一跳,學生就能摘到桃了。講得精,任務落實的就好,怎樣才算是“講求實效”?我的理解是,對于一些深奧的問題,借助電教器具、表演、音樂、畫畫等手段降低難度,起到常規教法所起不到的效果。如《詹天佑》一課,在講到“設計人字形線路”這節內容時叫人為難,圖上看不清,讀書又弄不懂,后來我在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在教這節內容前,先布置學生看書,然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就地取材用土制一個線路模型來,模型出來了,怎么推,怎么拉,一目了然。怎樣才算是問題“不在講得細,而在于啟發學生思考”。在課堂講解中,不宜編列許多零碎的小題目,一問一答。而要事先找出釋疑的思路,按思路設計問題系統。所謂“精講”,就是講關鍵之處,把其余問題留給學生,給學生的積極思維留有余地,步步落實,促其領悟。其次,教師講“精”,課上學生領悟時間也就多,領悟的程度也就深。
“巧練”關鍵是落實一個“巧”字,怎樣練才算“巧”呢?如《窮人》一課,課文結尾之處寫得好。為了讓學生體會,課文結束后,我不急于收尾,而是讓學生說說“桑娜拉開帳子”以后的事,學生聯系上文后想象,說得很具體,讀寫得到了結合。接著激發思考,作者為什么不把這些給寫出來?學生通過比較,就領悟到了課文結尾之妙。
2.要“留有余地,促其領悟”,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多讀多想”
讀書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經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提倡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留有余地、領悟的讀。有了讀,不等于就有了對知識的領悟,還要講究讀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在這塊語文天地里馳騁。
參考文獻:
張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之我見.安徽教育論壇,2005(0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