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
摘 要:科技興國,教育為本。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山區小學教育問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主要問題。國家加大對山區小學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雖然基礎教學設施得到了改善,但是與城市的基礎教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對山區小學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闡述了我國偏遠山區小學教育還存在的問題。如何有效配置教育資源,推動山區小學教育發展,實現山區小學義務教育等問題,成為首要解決的關鍵性教育問題。
關鍵詞:教育資源;義務教育;教育實施;可持續發展
國民素質與基礎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息息相關的,教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雖然我國的基礎教育情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和國民素質還比較低。因此,國家教育部門應該加強山區小學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加大對山區小學教育資源的投入,縮小與城市教育之間的差距,為山區小學教育打好基礎,推動山區小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山區小學教育現狀及成因
當前,隨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廣泛普及,山區孩子有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然而,山區教育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發展較為緩慢,教育資源匱乏,基礎教學設施薄弱等問題突出,嚴重制約了山區小學教育的發展。
1.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工作負擔重
由于山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很難吸引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前來任教,現有的教師隊伍年紀普遍偏大,而且學校老師的數量也非常少,往往一個老師要身兼數職,所以在教學質量上會大打折扣。此外,山區的經濟發展受到環境的制約,學生父母外出打工占絕大多數,他們忽視了對孩子的文化教育,把過多的教育責任推給了老師和學校,所以老師在學習和生活中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加重了老師的教育負擔。
2.教育資源匱乏,教學實施落后
“教育問題”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主要問題,教育資源的匱乏直接導致了教學水平受限。盡管國家教育部門加大了對山區小學教育資源的投入,但是很多根本性的問題還是很難得到解決。由于資金的短缺,很多教育需求目前還得不到滿足,絕大多數的山區小學還沒有配備多媒體教室,沒有能力建立學校圖書館,體育器材短缺,很多老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限制了教師教學,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質量。
3.學校缺乏系統的管理
俗話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管理水平的高低與學校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校長管理能力差,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便只會停留于表面,毫無實際意義可言。這樣的學校,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教學質量自然上不去。
我國目前還有很多“麻雀”學校,寧夏回族自治區劉溝小學就是典型的山區農村小學,這里就只有一名老師和一名學生。這是一所非常小的學校,像這種“麻雀”學校在我國還有很多,如果按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準化來進行要求,配置完整的教學設備等硬件的話,勢必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麻雀”小學的存在成為山區小學快速“萎縮”的縮影。
二、促進山區小學教育持續發展的應對措施
1.增加教育資金投入
山區小學教育發展遲緩,歸根到底還是教育部門的教育資源投入少。因此,國家應加大對山區小學的資金投入,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改善山區小學的教育條件,同時建立資金監管部門,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
2.適當改善學校布局
當前,山區小學分布不均、教育資源分布不合理是山區教育首要解決的突出問題。部分小學由于學生和教師數量較少,無法正常配備應有的教學實施,同一區域出現多個零散的山區小學。因此,政府應合理配置小學分布,撤銷部分山區小學,采取整體劃片的方式,將學生集合在一起,這樣做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減少教育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3.強化山區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教師隊伍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山區小學未來教育的發展。政府應該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因為山區工作環境較為惡劣,教師人才較為稀缺,所以我們要鼓勵優秀教師支教山區,建立定期輪換制度,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促進山區教師隊伍的發展。
4.加強監督管理,建立正規的教學秩序
“教風”和“學風”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文化建設。在學校常規管理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監督和管理,建立教師評價制度。通過教學評價的方式,引導老師鉆研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廣泛普及,山區小學基礎教育是國家教育的重中之重,山區小學教育問題不容忽視。當前,由于山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山區小學的教學發展令人擔憂。因此,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加大對山區小學基礎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強化山區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通過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縮小與城市小學之間的差距,推動山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桂林.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現狀及多元化發展模式初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2]方展畫.發展性、動態性、多樣性:對教育的重新理解[J].教育研究,2002(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