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農、務農、姓農
——從山東實踐看供銷合作社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孔祥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二級教授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院長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指出:“供銷合作社要以提高為農服務成效為主線,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領域,強化與農民組織上、經濟上、服務上的聯結,努力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要利用產業類別齊全、經營主體眾多等優勢,推進經營體系再造和經營機制創新,推動不同產業、不同經營主體融合對接,提高供銷合作社市場競爭能力和自身實力。”
山東省是國務院批準開展供銷合作社改革綜合試點的四省之一。全系統深入貫徹落實中央11號文件精神,踐行著“為農、務農、姓農”的要求,把為農服務成效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首要標準,走出了一條以“土地托管”服務為核心的為農服務模式。

中央11號文件指出:“當前,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深刻變化,適度規模經營穩步發展,迫切要求發展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民生活需求加快升級,迫切要求提供多層次、多樣化、便利實惠的生活服務。”怎樣給農民提供這樣的生產、生活服務?什么樣的機構才能夠為農民提供這樣的服務?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實際上就是國務院確定的4個供銷合作社綜合試點省的核心任務。對此,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六代會”上明確指出:“供銷合作社要以提高為農服務成效為主線,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領域,強化與農民組織上、經濟上、服務上的聯結,努力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要利用產業類別齊全、經營主體眾多等優勢,推進經營體系再造和經營機制創新,推動不同產業、不同經營主體融合對接,提高供銷合作社市場競爭能力和自身實力。”山東省供銷合作社“服務興社”的道路,和汪洋副總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高密市計劃在原29處建制鄉鎮各建設1處隸屬于供銷合作社的為農服務中心,開展測土配方、智能配肥、農機作業、農產品收儲加工、農民職業培訓等“一條龍”服務。
高密市膠河區張家莊為農服務中心,是由膠河生態發展區供銷合作社、膠河生態發展區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神泉山農產品公司、張家莊村委共建的綜合性、“全產業鏈”式服務平臺,中心除了為農民提供智能配肥、大田作業、烘干倉儲、收購加工等生產性服務外,還與農村商業銀行合作,開展信用合作、領取糧食直補、繳納水電費等生活服務,真正做到了“農民外出打工,供銷合作社替農民打工”。
中央11號文件明確要求供銷合作社改革要“堅持為農服務根本宗旨”,要“做到為農、務農、姓農”。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山東省供銷合作社探索構建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按照廣覆蓋、拓領域、重規范的思路,采取以供銷合作社經營設施、場地、資金等出資方式,帶領農民創建合作社,截止到2015年6月底,全省供銷合作社系統領辦農民合作社10794個。這些合作社由于是供銷合作社領辦,有供銷合作社指導,一般都能夠真正做到“民辦、民管、民受益”,真正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來運作。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合作社走進一步聯合的道路,按照相關產業或者產業鏈的思路,發展鄉鎮層面和縣級層面的聯合社。截止到2015年6月底,全省范圍內已經組建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470家,縣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52家。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由本鄉鎮主導產業的合作社按產業或產業鏈的標志聯合在一起,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是“風險共擔,受益共享”的實體社,并且與供銷合作社基層社“兩社合一、融合發展”。這樣,一方面促進了農民合作社的集團化發展,另一方面恢復和強化了供銷合作社基層社,實現了基層社對涉農鄉鎮的全覆蓋。縣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是全縣所有合作社的自愿聯合,具有聯合會性質,與縣級供銷合作社“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并且到編制部門登記為事業法人,而不是實體性經濟組織。這樣,兩級聯合社各司其職,共同促進農民合作社的發展。
組織體系健全以后,如何為農服務?山東省供銷合作社利益組織體系健全的優勢,大力推進以“土地托管”為核心的服務規模化,打造“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高密市計劃在原29處建制鄉鎮各建設1處隸屬于供銷合作社的為農服務中心,每處服務半徑2—3公里,服務農田3—5萬畝,開展測土配方、智能配肥、農機作業、農產品收儲加工、農民職業培訓等“一條龍”服務。例如,高密市膠河區張家莊為農服務中心,是由膠河生態發展區供銷合作社、膠河生態發展區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神泉山農產品公司、張家莊村委共建的綜合性、“全產業鏈”式服務平臺,中心除了為農民提供智能配肥、大田作業、烘干倉儲、收購加工等生產性服務外,還與農村商業銀行合作,開展信用合作、領取糧食直補、繳納水電費等生活服務,真正做到了“農民外出打工,供銷合作社替農民打工”。截止到2015年6月底,全省共建成和在建為農服務中心497處。計劃到2020年建成1500處,基本覆蓋涉農鄉鎮。省供銷合作社還開通了覆蓋全省的“96621服務找供銷”服務熱線,倒逼各級供銷合作社認真履行為農服務職能。
調查表明,山東省供銷合作社從“土地托管”入手構建為農服務中心,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兼顧了一批不愿意流轉土地同時種地積極性又不高的農民。通過托管,這部分農民既不用擔心土地轉出后會帶來的種種風險,又不用自己親自經營土地,因而很受他們的歡迎。
第二,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后面臨著各種風險,包括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從2014年起,一些地區經營不善的家庭農場開始倒閉;一些土地股份合作社也由于經營風險和晾曬場地等問題難以解決而步履維艱。
試驗成功后,佟慶富立即拿出所有的存款購買了必備包裝設備,進入規模生產。同時,佟慶富還查了很多特種魚的習性和營養特點,咨詢了一些酒店的廚師,整理出了一套烹飪名貴魚的說明書,和塑料瓶一起作為贈品放在禮品盒里。他把禮品魚做成了高、中、低三個檔次的包裝,把它們推向了沈陽的各大超市和土特產禮品市場。佟慶富的禮品魚一上市就得到消費者的青睞,成為了送禮的首選。原先一條只能賣20元的魚,一包裝成禮品魚以后就能賣到100元了。僅僅一個春節,佟慶富就足足凈賺了40萬。更值得一說的是,因為鮮魚成了包裝精美的禮品,所以它超出了節日的限制,成了一個任何時間都適合購賣和贈人的好禮品,銷量不斷。
第三,越是新型經營主體越需要社會化服務。不管是家庭農場,還是農民合作社,包括絕大部分農業企業,土地經營的規模都不可能很大。根據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當前經營規模50畝以上的農戶達到341.4萬戶,占總農戶數的1.3%。其中經營規模50—100畝、100—200畝、200畝以上的農戶數分別占50畝以上農戶數的69.0%、21.9%、9.1%。這樣規模的農場,是不可能購買所有農業機械的,部分生產環節(甚至主要生產環節)需要采取外包的形式,這就產生了對社會化服務的客觀需求。
在1983年一號文件中就正式提出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概念,并認為產前產后的農業服務,已成為農業生產者的迫切需要;1991年,國務院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出專項通知,不僅界定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基本形式,明確了發展方向和原則,還確立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首次提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自此,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就成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任務。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方向,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作用,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出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內容和發展方向。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以“為農、務農、姓農”為內容的綜合改革是符合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劃的發展方向的。
第一,遍布全省的為農服務中心是以基層社主體,聯合農民合作社或其聯合社、農業企業甚至村“兩委”等組織構建的。前述高密市膠河區張家莊為農服務中心就是由膠河生態發展區供銷合作社、膠河生態發展區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神泉山農產品公司、張家莊村委等機構共同組建,具有明顯的主體多元化特征。
第二,服務中心以合作社或農業企業為載體,為農民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山東省供銷合作社按照中央11號文件的要求,立足于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重點解決“誰來種地”和“地怎么種”問題,通過“土地托管”把分散的、超小規模的農戶聯系在一起,為他們提供機耕、機播、機收、田間管理、施肥、滅蟲等產中服務及生產資料購買、貸款擔保和糧食晾曬、儲藏、銷售、加工等產前、產后環節的服務,這些不同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加起來,就形成了全產業鏈的系列服務,做到了“農民外出打工,供銷合作社替農民打工”。臨沂、濰坊、棗莊等地還出現了購有烘干機器的服務中心。安丘市供銷合作社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先進技術,運用“氯化苦”熏蒸土壤消毒技術和生物有機菌肥,對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進行改良。調查中發現,一些服務中心覆蓋下的農民,尤其是子女外出打工的老年農民,認為現在當農民很輕松、很幸福。“一個電話就搞定了”,就是對供銷合作社實踐的最高評價。
第三,服務中心和農民之間的關系,是通過合同確定下來的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市場關系。在這一關系下,農民把承包的土地以“某生產環節托管”或者“全托管”的方式委托給服務中心耕種,合同規定了農民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規定了服務中心的權利和義務。二者都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即使農民把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或者農業企業,也完全是市場行為。
第四,盡管目前供銷合作社條例沒有出臺,供銷合作社的法律地位沒有最終確立,但其作為一個承擔著一定政府職能的公共機構卻是毋庸置疑的。在山東省的調研中我們發現,試點地區的供銷合作社充分利用這一先天優勢,有效整合了政府涉農部門的公共服務資源,并與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市場化的服務資源有機結合,構建了“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這是今年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也是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的重點。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整合社會資源為農民提供全產業鏈的服務,市場化主體(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以及科研機構等)的參與是要獲取一定的收益的,否則,這類主體的行為不可能持續。那么,在農業產業整體利潤較低的情況下,這部分利潤是從哪里來的呢?
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由于專業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廠商的單位成本下降,從而形成廠商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即規模)的增加而遞減的經濟現象。而通過“土地托管”和全產業鏈服務,試點地區的農業生產專業化水平和技術水平大為提高,從而產生一部分超額利潤,這部分利潤被參與服務的主體和農民分享。
由山東省供銷合作社通過“土地托管”所形成的規模效益,是小規模農戶無論如何努力都難以達到的。換句話說,山東省供銷合作社改革探索的實質,就是在小規模農戶的限制條件下,通過服務實現了規模經濟。這個過程,就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正如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所說的那樣:“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的成功探索,為全國范圍內供銷合作社系統的綜合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值得在同類地區進行推廣,但也存在著很多領域需要進一步探索。
一是供銷合作社如何介入和引導農村金融改革問題。金融供給對農業發展至關重要。總體上看,農村金融供給嚴重不足,并且通過趨利化的商業金融很難得到解決。當下農村民間金融的亂象正是在廣大農民努力解決金融供給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則而產生的,國務院在山東省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建議供銷合作社抓住這一契機,在規范中統領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包括互助性金融、農業保險、農民養老保險、財產保險,構建一個規范而完善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
二是聯合社問題。山東省供銷合作社在領辦農民合作社的基礎上組建鄉鎮級和縣級聯合社,其中,鄉鎮級聯合社到工商局注冊,是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縣級聯合社到編制部門登記為事業法人。這一做法對于促進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但目前全國人大正在修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有可能加入聯合社的內容,并且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級聯合社都會到工商局注冊。從我們調研掌握的情況看,縣級聯合社主要起到聯合會甚至聯誼會的作用,因此建議在推廣的時候改為聯合會,到民政部門注冊為社團法人。當然縣級也可以依托某一產業或產業鏈組建聯合社,那也應該到工商部門注冊,是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另外,對于聯合社的治理結構問題,在相關法律沒有出臺的前提下,應該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登記管理意見》,參考國際通用規則制訂出相應的條例或者辦法。
三是“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的適應性問題。半徑3公里左右的服務圈,可以為4—5萬畝耕地提供托管服務,大體上相當于鄉鎮合并前一個鄉鎮的地域范圍,服務效果好,各個方面都能夠獲益。這個范圍主要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平原地區的經驗。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的試點經驗要向其他地區(包括省內非試點地區)推廣,還需要考慮在丘陵、山區以及經濟作物的適應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