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洋
摘要:塞繆爾·巴伯 (Samuel Osborne Barber II,1910-1981) 是二十世紀倍受歐美歡迎的美國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理念在追求突破傳統與實驗的大潮之中,仍堅持以情感的寄托作為創作的根源,但同時又在作曲細節上暗藏現代作曲思維,其出版的尤其是他的聲樂合唱作品幾乎在完成之際就迅速成為當時的名曲。
關鍵詞:巴伯 聲樂 合唱作品 分析
塞繆爾·巴伯(Samuel Osborne Barber II,1910-1981) 是二十世紀倍受歐美歡迎的美國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理念在追求突破傳統與實驗的大潮之中,仍堅持以情感的寄托作為創作的根源,但同時又在作曲細節上暗藏現代作曲思維,其出版的尤其是他的聲樂合唱作品幾乎在完成之際就迅速成為當時的名曲。
不同于部分美國作曲家結合流行、爵士、民謠去親近觀眾,巴伯吸引觀眾的方法是嘗試十九世紀的歐洲音樂模式,而巴伯選擇的非改革路線與自己堅持的創作方向有關。他曾透露自己的創作過程:“當我在為歌詞譜寫音樂時,我會將自己沉浸在文字之中,讓音樂自然的流露出來。當我在寫鋼琴奏鳴曲及協奏曲時,我只是寫出我所感覺到的, 我不是一個很有自我意識的作曲家。”盡管他堅持的創作路線,并不是當時音樂發展的主流,但他作品中的精巧設計,依舊能夠持續的感動聽眾的心靈。
在觀察巴伯與十九世紀浪漫派音樂的關聯后,筆者總結出最重要的三個原因:
一、早期生活與學習的影響
巴伯的家庭與柯蒂斯作曲教授對他的指導比較傳統,并追求對于傳統創作手法的嚴格訓練。
二、歐洲旅行對巴伯的影響
在學生時代與好友多次的歐洲旅行,影響了巴伯對于浪漫主義風格的認知。巴伯更愛在意大利結交與他一樣喜愛浪漫派的年輕音樂家。他認為美國的藝術家為了追求“已被限定的極端風潮”使音樂的視野被限制住,且終將會因追求技術而陷入困境。
三、親人對巴伯美學標準的影響
巴伯從十二歲一直到1953年他的姨夫過世前都與姨夫有著密集的書信往來,巴伯的姨夫霍莫喜愛十九世紀的浪漫派偉人的作品,這影響了巴伯。他的姨夫還建議他在鑒賞作品時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忽視他人的一時評論,避開在藝術上的平庸。
巴伯對于聲樂背景與文學的熱愛,多反映在他的人聲作品中,這占到了他的總創作量的五成。聲樂合唱作品中歌詞的選用除了美國的詩詞,更多方涉獵了英國及愛爾蘭的當代文學,如愛爾蘭詩人韋德爾(Helen Waddell,1889-1965)、美國詩人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1886) 、英國詩人史班德(Stephen Spender,1909-1995)、英國詩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1844-1889)等。最早的聲樂合唱曲包含他在世時未出版的《十二首歌》(Twelve Rounds,1927)、《約伯記經文歌》(Motetto on words from the Book of Job,1930)、第一首出版的女聲合唱曲《殉難的圣母》(The Virgin Martyrs,op.8,no.1,1935)、四聲部合唱《死神請栓上門》(Let down the bars,O Death,op.8,no.2,1936)、《神的莊嚴》(Gods Grandeur,1938) 等。
1939年,巴伯接受了柯蒂斯音樂學院湯普森教授的邀請,回到母校指導剛成立的牧歌合唱團。此團是為補救當時常被音樂學院放于后位,總被忽視的合唱訓練而建立的,并要求所有在校的聲樂主修學生都要參加,最初的牧歌合唱團由二十五位聲樂團員組成。巴伯在指導該團時,演唱作品都是為合唱團量身定做的,除此之外更是親自上臺指揮進行首演。巴伯自身也是聲樂家,其牧歌合唱團團員也都是當時柯蒂斯音樂學院受過良好聲樂專業訓練的音樂系學生,致使他創作的合唱作品的技巧與難度偏高。所以如果是非專業的合唱團想要嘗試演唱他的合唱作品,必須考慮團員們對到無伴奏作品的音準掌控能力是否過關以及女高音、男低音的音域等問題。
針對巴伯的合唱作品,聲音的統一、音色的純凈度、音量的平衡是指揮者在分析與詮釋他的音樂前需要考量的重點。在研究作品時,盡可能的將寫作背景與創作者思維以及巴伯特有的詩樂合一創作手法考慮進去。在他作品的音樂手法設計上,大多是為了要呈現詩詞中的內涵,因此在演唱前應先理解所選歌詞的語言環境和每句歌詞結尾單詞的韻腳規律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演繹。由于巴伯力求用音樂將歌詞詩詞內在表現無疑的夸張手法,致使他的作品在速度與力度上的張力很大,使合唱團在演唱時有更大的處理空間,也可適當的加入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再決定如何演唱使作品最富有詩意。
巴伯深厚的文學涵養讓他對歌詞的選擇有了嚴格的要求,同時每首樂曲也因詩詞的不同在作曲技法上不停變化,曲式包括有單二部、單三部、變奏曲以及套曲形式,多運用傳統的調性音樂與調式旋律,有時會存在非預期中的和聲進行與半音變化、復合節奏與重拍的安排,以及使用主音織體與對位的交錯模仿進入讓他的聲樂合唱作品能夠準確反映出歌詞的意境與美感。
參考文獻:
[1]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