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森教授自1998年開始動筆,歷經十六載的搜整探究、刪修增補,終于完成這部涵蓋百年華文文學發展的巨著,從進化論和傳播論出發,視華文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為中國整體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的一環,既重視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亦不偏廢個別作家文學的成就,有意識地排除了“大中原心態”及“分離主義”等政治意識形態思維,希望能貼近更為客觀與公正的文學史觀。
該書的理論基礎“兩度西潮論”,既非來自宗教的教義,也非政治的理念,而系歷史的史實。自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所帶來的第一度西潮,到“五四”運動達到高潮;第二度西潮1949年進入臺灣;1978年進入大陸。該書以此作為20世紀華文文學發展的框架,借此彰顯此一階段中國大陸、臺港及海外華文新文學之所以發生、壯大以及海峽兩岸文學的繼承、影響、分合關系等種種復雜的問題。
該書章節編排以歷史進度為序,緒論外共分三編:
上編——西潮東漸: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
首先敘述19世紀中葉第一度西潮對中國所造成的沖擊及其影響;然后是西潮的高峰——“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所形成的新文學的興起及第一代的新文學作家。
中編——戰禍與分流:西潮的中斷
析論日本侵華戰爭與國共內戰所造成的西潮中斷與戰時的新文學發展,及第二代的新文學作家、上海孤島和解放區的文學,以及臺灣與大陸文學的分流、臺灣光復前的新文學及大陸的社會主義文學。
下編——分流后的再生:第二度西潮與現代/后現代主義
探討國民政府遷臺后50年代臺灣文學的第二度西潮(有別于第一度西潮的崇尚寫實主義,第二度西潮以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為主流)、臺灣當代的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文學的現象及作家、港澳的新文學及其通俗文學,繼續分析70年代末期大陸對外開放后第二度西潮下的現代主義文學及“文革”后的新生代作家、海外的華文作家的成就,最后以21世紀跨越地區疆界的新生代作家的網絡文學及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作結。
馬森,1932年生于山東省齊河縣。臺灣“國立”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法國巴黎電影高級研究院(IDHEC)專攻電影、戲劇,巴黎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先后執教于臺灣師范大學、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東方研究所、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維多利亞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今嶺南大學),臺灣的“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駐校作家。1981-1982年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講學。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退休后當選成功大學科技與人文講座教授及受聘為佛光大學名譽教授。其作品有學術著作《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東方戲劇·西方戲劇》、《當代戲劇》、《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后現代》、《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與錢穆先生的對話》;文化及文學評論有《文化·社會·生活》(馬森文論一集)、《東西看》(馬森文論二集)、《中國民主政制的前途》(馬森文論三集)、《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馬森文論四集)、《戲劇——造夢的藝術》(馬森文論五集)、《文學的魅惑》(馬森文論六集);小說有《巴黎的故事》、《北京的故事》、《生活在瓶中》、《孤絕》、《夜游》、《海鷗》、《M的旅程》、《府城的故事》;劇作有《腳色》、《花與劍》、《美麗華酒女救風塵》(歌劇)、《我們都是金光黨》、《窗外風景》、《蛙戲》(歌舞劇)、《雞腳與鴨掌》;散文有《愛的學習》、《墨西哥憶往》、《大陸啊!我的困惑》、《臺灣啊!我的困惑》、《追尋時光的根》、《東亞的泥土與歐洲的天空》、《維城四紀》、《旅者的心情》等五十多種。曾獲臺灣第一屆“五四”文學獎、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