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珊珊
摘 ? ?要: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選人用人的標準也是大幅度提高。受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讓高校畢業生在面臨就業問題的時候產生各種矛盾心理,而高校在緩解學生就業矛盾心理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從高校的角度出發,根據總結出的四類心理矛盾提出五種解決對策,以期幫助學生較為順利地實現從學生向社會人身份的轉變,減少轉變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壓力。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矛盾;緩解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8-0091-02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1]。現今的大學畢業生也不再是像過去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那般拿著大學文憑就意味著含著“金湯匙”。同時,社會的高速發展讓企業對員工的需求更注重員工的綜合素質,包括知識與技能的結合,而文憑也不再是員工未來發展的敲門磚。現如今,我國的畢業生面臨著相比過去更嚴峻的社會競爭,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相比2013年699萬畢業生增長28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被冠以“更難就業季”稱號[2]。面對如此多的競爭者,他們往往在上百萬的找工作大軍中迷失自我,他們必須接受從一個學生向社會人身份的轉變,眾多學生在面臨就業問題的時候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高校如何幫助學生較為順利地實現轉變而減少這個過程給學生心理帶來的挫敗感是研究的重點。
一、高校畢業生面臨的主要就業心理矛盾
(一)職業發展的多元性與專業單一性之間的矛盾
畢業生找工作的時候常常陷入迷茫,他們不清楚自己想要選什么樣的職位,以及自身條件能夠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在真正面臨就業問題的時候,部分高校畢業生開始認真審視自己。在當前就業市場中,就業方向與專業不對口的情況比比皆是。他們一方面不能把自己的找工作范圍局限在本專業對口上,多數采取“廣撒網”策略。另一方面,他們在找尋其他工作時面臨專業不對口的現實,并由此引起相比對口專業畢業生缺乏競爭力的無奈。
(二)學習上的理論性與未來工作實踐性的矛盾
學校的教育更多是注重學生們掌握課本知識,即對于理論的掌握。單純是理論的掌握而缺乏實際的踐行難以讓學生真正做到對理論的深刻理解以及靈活運用。如果一味地強調學習知識,很容易給人留下“書呆子”的形象而令招工單位敬而遠之。招工單位希望找到知識豐厚同時動手能力強的畢業生,甚至很多企業在應聘求職者時會將求職者的實踐能力擺在優先考慮的位置,而并不十分看重其在學業上的表現。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導致目前招工單位與畢業生面臨著共同的難題:招工難與找工作難并存。
(三)理想的飽滿性與現實殘酷性的矛盾
目前多是90后的大學畢業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著很多期待,這種期待來自于對自身的期許,即通過發揮個人價值而獲得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來自于家庭和社會對他們寄予厚望。他們總希望成為有用之人,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人生價值。只是社會要比大學環境現實得多,那是一個有殘酷競爭的競技場而非夢想的象牙塔。所以,大學畢業生會有一種“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矛盾情緒。當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交鋒卻缺乏良好的心理協調機制時,他們會因難以適應生活環境的改變而產生受挫感。
(四)對獨立擇業的渴望與對關系的依賴之間的矛盾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畢業分配制已經成為了歷史。現在多數90后大學畢業生在面臨擇業問題時,既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參與社會競爭從而以獲得滿意的職位來證明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從小出生于相對舒適環境中的他們又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充滿恐懼,甚至退縮。他們會寄希望于自己的父母,希望通過利用父母儲備的社會資源來獲取就業的綠色通道,但是又害怕被就業單位視為“關系戶”而失去對畢業生能力本身的認可。在目前的畢業生中,對獨立擇業的渴望與對關系依賴之間的矛盾普遍存在。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矛盾的特點
(一)就業心理矛盾的普遍性
在目前的大學畢業生中,學生普遍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就業問題,并由此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負面情緒。在劉春雷抽取吉林省、浙江省、黑龍江省的本科大學生回收的800份有效問卷中,抑郁檢出率為45.9%,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直接產生抑郁和焦慮的消極情緒體驗,消極情緒顯著高于全國常模[3]。由此可見,就業心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高校應高度重視這種普遍現象,通過采取積極措施降低學生就業階段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學生本身也應正視這種畢業生中人人共有的現象,不過分放大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適。
(二)就業心理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每個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都有其特殊原因,既可能來自迫切改善家庭生活條件的高壓,也可能是對自身能力有限性的懷疑,也可能是對大學四年的蹉跎時光感到遺憾和后悔。面對不一樣的心理問題,其解決對策不能只是“萬金油”式的千篇一律。所以高校在解決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時候也應因人而異,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就業壓力源主客觀原因及影響壓力源的各方面因素,包括對學校、家庭、社會、學生自身等方面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后,再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即做到對癥下藥[4]。
三、高校在緩解學生就業心理矛盾的對策
(一)創建和諧互助、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培養自信品質
校園文化能夠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不同的校園氛圍對學生個性的塑造有重要的影響。學校是學生的另一個家,要培養學生對這個家的榮譽感與歸屬感,就應該讓學生們感受到這個家所帶給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并感受到學校的關懷與溫暖。通過各項校園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發揮自身的光和熱,褪去青澀與懵懂,成為積極上進、自信大方的學子。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通過創建和諧互助、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這個包容的環境中完善和發展自己。
(二)完善校園心理健康培育和求助機制,降低心理無助感
首先是高校的教育要力求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對象絕不能只局限于“有問題”的學生,即便是心理健康的學生也應接受心理素質教育來提高身心素質。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要幫助學生樹立正面的價值觀,即傳播正能量。其次,在學生遇到困難需要支持的時候,有完善的求助機制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高校都有心理咨詢中心,可以供學生預約咨詢。有部分學生會對心理咨詢抱有心理防御。面對這種情形,則可建立心理咨詢的網絡平臺,網絡平臺突破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時空限制,具有方便性、及時性和隱秘性的特點[5]。通過多方面的通力合作,達到了預防與救治的相結合,降低大學生的心理無助感。
(三)推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提高社會適應力
首先,學校的目標是要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將來成為國之棟梁。因此,學校的教育在重視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應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們將所學知識投入實踐,在實踐中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并且鍛煉自身的能力。其次,面對茫然不知的未來,學生們也需要在實踐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對一份工作的理解只有親身參與其中才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適不適合。再者,目前在校園招聘中,社會實踐經歷已經成為企業招人留人的重要指標,一個有相應崗位實習經驗的應聘者會比社會經驗空白的應聘者更有競爭力。因此,在不斷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充實自身的實踐經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即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提高社會適應力。
(四)適度運用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力
每年都有很多大學生選擇以輕生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雖然我國還缺乏對大學生自殺案件全面及權威的數據統計,但是可以看到大學生自殺事件屢見不鮮,給社會和大眾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6]。一方面是現在的大學生背負過多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大學生們的心理素質不夠好,在面對挫折與苦難的時候,不能選擇合理的方式來排解心里的苦悶。挫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應善于運用挫折教育,在學生做錯事的時候予以適度批評,并教導學生正視挫折。同時也應在學生遭遇挫折的時候,予以正面的引導與鼓勵,幫著學生渡過心理難關,成為更強大的自己。找工作的時候被心儀的單位拒之門外的事時有發生,只有經歷過無數次失敗與挫折,練就強大的心理承受力,面對找工作的種種艱辛才能泰然處之。
(五)發揮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大部分的高校在學生大一的時候就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只是新生更多地是對美好大學生活的憧憬,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沒有太清晰的定位,導致這些課程實際所起的作用并不明顯。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應朝教師專業化、課程設置系統化、指導與培訓一體化方向發展。學生自身的規劃常常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與不現實性,通過專業教師的指導,并結合學生的個人興趣及目前就業市場的情形,指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并鼓勵學生參與相應的實踐。形成學生自我規劃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規劃模式。職業生涯規劃是個系統過程,不能夠臨陣磨槍,學校根據不同年級設置不同的課程,可以讓職業生涯規劃循序漸進[7]。
參考文獻:
[1]李會勤.就業危機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
及對策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9,(4).
[2]海峰.2014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報告分析[N].科
學中國——中國網,2014-03-31.
[3]劉春雷.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D].長春:吉林大學,2010.
[4]劉甜甜.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
2012.
[5]郭翠翠.研究生心理危機與危機管理研究[D].西安:西
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6]熊晨子.從大學生自殺現象論挫折教育[D].武漢:湖北
大學,2013.
[7]張麗娜.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