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江
摘 ? ?要:就業能力不足已成為大學生就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厘清國內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要素,借鑒國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經驗,從政府機構、社會企業、高校和大學生等四個維度系統指出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8-0089-02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邁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2013年應屆畢業生規模達到699萬人,2014年應屆畢業生規模達到729萬人。高校畢業生大量涌入就業市場,大學生就業壓力隨之增大。2014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就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提出要求,“深化教育改革,積極調整教育結構,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加強就業教育,促進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因此,如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力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培養特色鮮明的畢業生是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前提。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含義及特征
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由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1998年英國的黑蘭格和普蘭德(Hillage & Pollard)將就業能力定義為獲得最初就業機會、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爭取新的就業機會所需要的能力。2002年國內學者鄭曉明指出,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學習知識和開發綜合素質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1]。梳理歸納國內外學者對就業能力的界定和研究,從微觀視角看,大學生就業能力指個人通過教育和培訓獲得的保持體面勞動、在企業內部或各種職務晉升以及能應對技術與勞動力市場條件變化的可隨身攜帶的能力和資格;宏觀視角看,大學生就業能力不僅涉及大學生主觀因素,還關聯政府、社會、高校對人才衡量的客觀標準。
基于政府政策、社會企業、高校和大學生等多因素的就業體系集成模型分析可見,在政府政策引導下,高校適應社會需求設置和優化專業,就會從頂層設計角度促進高校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有效接軌(圖1區域Ⅰ);大學生在校期間提高專業知識,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到社會企業實習(實踐),就會提高個人社會適應性(圖1區域Ⅱ);高校著力提高教學質量并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高素質的人才就會不斷涌現(圖1區域Ⅲ);而基于政府政策、社會企業、高校和大學生等多因素相互關聯影響下的集合就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符合社會企業需求的數量(圖1區域Ⅳ)。顯然,區域Ⅳ的動態值越大,代表這所高校培養的大學生社會適應性越突出,其就業競爭力越強。
圖1 ?基于多因素的就業體系集成模型
?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要素分析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其在校期間學習、實習(實踐)、求職和入職適應等環節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復雜的過程[2]。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國內外學者不斷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賦予新內涵。一般來說,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包括大學生基本素養、職業認知能力、求職能力、職業適應與發展能力等。
基本素養集中表現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際交往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它在大學生長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過程中逐步積累養成。職業認知能力是大學生對社會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的綜合判斷,在大學生與社會企業頻繁的交流、交融、交鋒過程中不斷修正調整從而得到強化提升。求職能力是大學生在具備一定職業認知能力后,通過自我評估、決策、定位,以強化自身在希望獲得的就業崗位上擁有的優勢和特質。大學生求職過程中會因為不同地區、行業和企業等提供就業崗位的條件差別而產生就業期望。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又會對自身求職能力甚至就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產生極大影響。職業適應與發展能力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職業適應是職業發展的先決條件。職業適應主要涵蓋對就業崗位道德、能力要求的適應,對新的人際關系和客觀環境適應等。影響大學生職業適應的關鍵因素有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大學生充分實習(實踐)將大幅度提高職業適應能力,縮短適應周期。由上述分析可見,政府政策導向以及有關人才的國家戰略,高校專業與市場結合的緊密程度以及教學質量高低,社會企業對人才、智力的依賴程度以及選人用人標準等,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有著重要影響。
三、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思考及建議
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實質上是基于政府政策、社會企業、高校和畢業生不同維度間相互影響、趨向協作的過程,最終達到高素質大學生資源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3]。美國的社會、企業、高校都參與到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政府出臺立法和提供專項資金保障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學校提供就業指導服務。英國通過加強校企聯系、建立與就業能力相關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幫助學生通過實習增加工作經驗等途徑來實現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國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做法和經驗對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有重要啟示。
(一)加強調控,政府主導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強化畢業生就業的政策保障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民生導向。政府要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杠桿制定指導政策,引導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促進就業資源在社會均衡分配;引導社會企業大量吸納高素質人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提檔升級,更廣泛地配合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教育部在全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就是促進高校與社會企業深化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工程人才的新模式。2014年國家九部門啟動“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重慶市出臺“促進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創業”文件,合理運用政府公共資源,充分動員社會其他資源,激發大學生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二)轉變觀念,社會企業主動融入人才過程培養
優質的就業機會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在引導因素。社會企業良好的發展前景、重視人才的理念、富有感召力的企業文化等無疑對高校大學生充滿了吸引力。這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競爭的壓力。這種格局構筑了社會企業在獲取高素質大學生資源方面的主動地位。社會企業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驅使下,必然應將選人、用人的主動性延伸至高校人才培養環節。諸如,社會企業將實戰項目引入應用性強的專業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大學生“真題真做”進行設計、研發、推廣,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社會企業介入高校人才培養,長期動態關注大學生專業水平的成長與蛻變,大學生也能提前了解社會企業素質要求,從而提高大學生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
(三)與時俱進,高校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大學生
高等教育大眾化不等同于培養的人才“同質化”。因此,對于以本科教育為主的高校尤其要圍繞經濟社會需求,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努力建設一批社會認可度高的品牌特色專業,并通過品牌特色專業的輻射與帶動,積極創辦社會急需的新興專業,以特色大學生贏得市場。同時,高校要依托區域優勢和行業影響,與區域、行業內大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辦學,進行“2+2”、“3+1”或“訂單式培養”等校際(校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驗,使大學生“零距離”上崗或搭上就業“直通車”。高校要不斷探索就業工作新機制,比如,在畢業班中探索構建“畢業實習—就業推薦—畢業設計”、專業課教師全程介入、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就業工作新機制,針對個別畢業生求職壓力大、自我認知不清晰、信息收集能力較弱等問題,通過發揮專業教師在業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大學生就業和社會企業攬才“扮紅娘、搭鵲橋”。
(四)多措并舉,大學生自覺提升就業能力
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自身是關鍵主體[4]。事實上,未就業的大學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觀上不努力或眼高手低,不被社會企業看好。一般地,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只要找準就業期望值和社會企業需求結合點,大學生就會有比較理想的就業效果;反之,則會錯過最佳就業時機、影響就業。目前國內大多高校都開設有就業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等,大學生要通過學習客觀、理性、辯證地認識就業形勢,建立符合實際的價值觀、就業觀和擇業觀。大學生要正確面對就業競爭壓力,結合個人興趣、性格、技能等實際條件和職業生涯目標,利用一切機會和條件將所學知識轉化為進入職場所必需的各項能力。同時,大學生要重視求職應聘中能力展示和求職技巧,根據企業文化、招聘崗位描述、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等信息,有針對性準備求職材料,真實地向企業表明個人基本情況及符合工作要求的能力、態度和品質。對于一些專業的大學生還可以將個人大學期間有關作品制成成果冊或刻成光盤,通過視覺沖擊爭取社會企業認可。
參考文獻:
[1]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2,(3).
[2]葉志遠.淺析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J].當
代教育論壇:管理版,2011,(2).
[3]何云輝.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變遷的動力機制研究[J].
江蘇高教,2011,(5).
[4]薛榮生,眭國榮,徐源.新時期大學生就業能力缺失的原
因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