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 ? ?要:基于大學生情感需求的教育區別于專業知識教育,本質上屬于心理教育范疇,以培養學生的情商,提高其學習動力,促使其人格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以德先行,德才兼備。這種情感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需求尤為突出和緊迫,故需從人性的七種情感需求角度出發,分析如何使用一定的情感教育策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等教育;情感需求;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8-0085-02
國際知名的人際關系和情感問題研究專家約翰·格雷(John Gray)博士,認為人性有七種情感需求,分別是:愛、關懷、了解、尊重、感激、接納和信任。在高等教育群體構成中,教師、教輔人員、學生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循環系統,其中每一個體的行為表現都會影響其他群體的發展[1],如何形成良性的循環,使系統健康運轉,為社會培養出情商、智商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因此,本文將以人性的七種情感需求為出發點,闡析如何通過有效的情感教育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學習、生活滿意度。
一、促進全面了解,做到信息透明
隨著高校招生范圍的擴大,招生數量的增長,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難度不斷加大。一方面,南北方的學生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不同,另一方面,學生人數的增長也使輔導員工作強度加大。很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表現出來一種很強的迷失感和挫敗感,迷失因為缺乏及時有效的指引,而挫敗則來源于學生認為自身沒有被充分地認知。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1.在管理學生方面,不應僅僅依賴于輔導員個人,專業教師、心理咨詢輔導教師和其他教輔單位的工作人員都應積極參與學生教育工作。首先,專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困擾,幫助解除迷惑和解決實際困難,從而增進學生對于學校的歸屬感[2]。其次,心理咨詢輔導教師應通過一定的行為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其他教輔單位應當形成合力,共同指導學生全面發展,豐富學生的大學生活。2.應完善學生評價體系的信息公開制度,做到信息透明化,使學生們能完全掌握評價的所有信息,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使他們相信學校的評價體系。
二、關懷他人,形成溫暖的校園氛圍
經過座談形式的調查發現,很多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在大學里能夠感受到的關懷,要比初高中階段缺少很多,主要表現在:1.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機會很少,無法感受到高中教師一般的關懷;2.教師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更無從了解我的學習情況;3.在大學里獲得的稱贊太少,批評太少;4.來自于寢室同學的關懷很少,某些同學比較自私;5.班級凝聚力不足,很難組織集體活動,經常意見分歧較大,無法達成共識。
對于上述現象,筆者認為最根本有效的解決方式是要經常組織趣味性強的集體活動[3],通過互動形成師生之間朋友般的友誼。1.通過活動,教師可以更容易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因材施教,引導其順利完成大學學業。2.教師帶隊組織活動的形式,學生的參與度能高一些,以活動為契機,學生彼此之間為完成某一活動目標,能夠共同努力,從而有效地消除芥蒂,形成專業凝聚力,甚至學校凝聚力。
三、尊重彼此,使學校環境平等和諧
“尊師重道”一直是社會以及學校積極提倡的美德,而尊重學生對于某些問題的看法,也一貫是很多教師的作風。然而,在現代化技術無所不在的環境里,很多教師感慨自己競爭不過現代技術手段對于學生的誘惑,很無奈地表示學生不聽課的行為是對自身不尊重的一種表現。一部分教師選擇漠視,另一部分教師選擇與之針鋒相對,久而久之,矛盾升級,十分不利于課堂教學和教師成長。
作為教師而言,不想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希望在有限的學時里使學生們盡可能多地吸收知識,同時他們也在積極地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希望鼓勵學生參與到課程內容思考中來,但有時效果不是很理想。為了提高教學成效,筆者認為高校教師應首先認識到尊重的相互性問題。即:若想學生們認真聽課、積極參與,教師應首先向學生們提出善意的提醒,措辭方面應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如:“請同學們……”、“希望同學們……”等。如此,那些做著與課程無關事情的學生們也就無法再繼續無視課程了。另外,教師們也應充分備課,盡量豐富課程內容,使課程更生動、有趣,吸引學生們進入課程情景。在課上尊重彼此,共同完成學習任務[4];在課下,充分認可學生的權利與愿望,使之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共建學校平等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
四、懷揣感恩,形成良好的學風教風
高校教學中的二表B和三表的學生在學習方面不是特別感興趣,對于教師的互動教學方式也不愿主動配合,課堂紀律方面也常常需要規范,整體而言,學風建設上需進一步加強。而對于這些班級,任課教師也普遍表現得沒有教學動力,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培養。
對于這些亟待學風、教風建設的班級,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去參加三下鄉活動或參加支教活動。在那些邊遠的教學資源極度匱乏的地區,使之轉換角色,成為支教教師,感受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用心體會作為一名教師的辛苦。那么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和體驗,他們會學會感恩,會學會尊重教師的辛勤勞動成果,同時也會深刻地認識到獲得學習資源的艱辛,由此而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如此,學風建設問題也便迎刃而解了。
五、包容學生,以促成其改進
高校里有著嚴格的學生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用制度規范學生行為,督促他們形成良好的學風、考風,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其中某些條款也的確非常有震懾力。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某些學生確實是因為存在僥幸心理而作弊或因為有法不責眾的觀念而抄襲他人試卷,或者是由于無法抵御社會上的各種誘惑而逃課。對待這些學生,如果用嚴格的制度,一次性地取消他的某些資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之意識到某些問題的嚴重性,但也有可能使之徹底放棄學習,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
因此,筆者認為應加強預警制度的建設工作,用包容的態度在事情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程度時,就加以提醒或預警,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指派學生干部加以幫助,使之不斷改進。而輔導員以及任課教師等也應對其保持長效的監督,循循善誘,幫助他認知學習的重要性以及道德的至高作用,使其成長為誠實守信的社會棟梁[5]。另外,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也經常會發現一些心理上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表現異常,比較敏感,不容易和同學相處,時常產生一定摩擦,甚至有時做出某些過激行為。一般情況下,學校會建議其退學,然而,畢竟他們已經成人,有自己一定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學校最好能夠寬容地對待這類學生,可以建議其休學,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療或輔導,直至其恢復健康,重返校園。
六、提升信任度,增強師生之間的聯系
在本科階段的教學中,發現某些學生確實具有較強的科研自學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由于缺少發揮的余地而不能夠盡顯,而另外一些亟待實踐環節鍛煉的學生,也確實因為工作能力不能被完全信任,而喪失了用實踐鞏固所學理論知識的機會。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提前培養其敬業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學校應積極為他們聯系實習單位,或模擬實際工作環境,使其感受真實的工作場景,完成應盡的工作職責,感受學習的重要性,而且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教師也可以盡快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在這一方面,醫學院校培養學生的模式,值得推廣,而綜合性院校中法學院所推行的模擬法庭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做法[6]。另外某些教師帶領學生做科研項目的方式也是非常鍛煉學生能力的,從資料搜集、整理、綜述到建模、實驗、得出數據、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學生因為得到指導教師的信任,而逐漸積累了科研經驗,對于他們深入學習學科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
七、愛護學生,使其感受家的溫暖
學生們離開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了新的學習旅程,生活節奏也明顯與高中階段不同,這種變化可能會給學生帶來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各種沖擊。而教師團隊、教輔工作人員能做的就是用“愛”去溫暖他們,不僅僅是要給他們提供特困補助、特困崗位、特困獎學金,還要用心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家一般的溫暖。例如:吉林省每年都號召大學生義務獻血,為了體恤學生,學校為每一位獻血的學生發放一定的生活補助和大棗、紅糖等食品;而很多高校也為過年期間留校的學生舉辦聯歡會,提供餃子、湯圓等食品。
然而,需要注意到學生們更在意的是來自于專業任課教師的關心,所以,作為高校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關注社會,使高校里的正能量不斷地擴散出去,培養德才兼備的新一代大學生[7]。
總之,以情感需求為導向,關注大學生群體,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高校要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學識兼備,還要有積極向上、樂觀正面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的形成需要學校關注他們的各種情感需求,當他們在校期間看到的都是正面的因素時,一些心理上的陰霾也便消散殆盡,便可以專心于學習和社會公益服務,并迅速成長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魏義霞.梁啟超情感教育論[J].求索,2014,(9).
[2]王平.情感教育:一個關乎生活幸福的教育命題[J].教
育理論與實踐,2014,(28).
[3]朱小蔓,鐘曉琳.情趣教育:一種有意義的情感教育探索
[J].中國教育學刊,2014,(4).
[4]徐澄,劉云.高校情感教育課程教學實施策略探析[J].
未來與發展,2013,(1).
[5]陳建名,郭峰.學生道德情感教育正能量志愿服務實效
性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3,(S1).
[6]趙鑫.國外情感教育研究的進展與趨勢述評[J].比較教
育研究,2013,(8).
[7]褚惠萍.大學生情感教育研究[J].江蘇高教,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