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應林
在人們的印象中,這些年,關于嚴禁有償補課,從教育部到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幾乎年年都在出臺規定、發通知。令行禁止,這是常識。可是,有償補課依然屢禁不止。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在筆者看來,最關鍵的一點是問責乏力。換句話說,之所以有一些中小學教師敢頂風而上,就在于他們的違規行為并沒有受到嚴查。
應該說,教育部的要求很明確,6條“紅線”劃定的內容也很具體,并公布了舉報電話,只要各地嚴格執行,不應再出現有償補課屢禁不止的現象。而有些學校、有些教師挖空心思應對,或打擦邊球,其原因在于違規成本很低。
所以,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現象,就需各地把“禁令”真正當成禁令,要讓人們在現實中看到一些違規者確實受到了嚴查。事實上,也只有產生一些因違規補課被查處的案例,才能形成震懾力,讓少數學校、少數老師不敢再頂風違規,不敢越雷池半步。
當然,所謂嚴查,必須突出“嚴”字,只有嚴才能凸顯禁令的“剛性”。我們不妨把教育部劃定的6條“紅線”和相應的問責措施拿出來一曬:對違規學校,視情節輕重,相應給予通報批評、取消評獎資格、撤銷榮譽稱號等處罰,并追究學校領導責任及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對于違規的在職中小學教師,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批評教育、誡勉談話、責令檢查、通報批評直至相應的行政處分。筆者認為,這樣的違規問責有偏軟之嫌。諸如批評教育、責令檢查、通報批評之類的問責,很難抵消一個假期有償補課高額收入的誘惑。因此,問責還可以更嚴厲一些。
讓有償補課不再成為社會的一種痛,還需轉變一種醫治方式,那就是必須暢通舉報渠道,讓廣大學生來發言。因為,學校和老師是不是搞有償補課,他們最清楚。相信,只有這樣的監督,有償補課才會真正消失。這既是減輕學生學業壓力和家長教育負擔的呼喚,也是維護教育形象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