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保
在甘肅酒泉,有一個被譽為“塞上明珠”的草原新城——阿克塞縣,是甘肅省唯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這里保留著古樸的民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這里的人們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同時,也讓教育事業蒸蒸日上。
近年來,阿克塞縣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強化措施,調整學校布局,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呈現出“均衡發展、統籌發展、和諧發展”的特征,其教育均衡發展的理念已在阿克塞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優化布局調整,整合教育資源
來到阿克塞,筆者發現這個以少數民族居多的自治縣,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僅有2所,小學和初中各一所,面對這樣一個現狀,記者不禁懷疑:僅有的2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能否滿足全縣適齡兒童上學呢?
帶著問題,筆者走進僅有的小學和初中,發現學校并沒有出現人滿為患和大班額等現象。看到筆者的不解,該縣教育局局長李生先告訴筆者,阿克塞縣總人口相對較少,常住人口不到一萬人。目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僅有1343名,其中小學生799名,初中生544名。因此,阿克塞縣的家長從不擔心孩子沒有學上,更不會擔心擇校問題。“現在,阿克塞的教育發展非常好,但作為民族地區,阿克塞的教育狀況一直比較薄弱。”
據了解,現在的阿克塞縣城是新城,在1998年縣城搬遷之前,全縣設有民族中學、縣中學以及民族小學、縣小學、和平鄉小學、多壩溝鄉小學等6所中小學校,雖然學校的數量要比現在的多,但要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同樣的教育就不太現實。于是,阿克塞縣按照學校向縣城和鄉鎮集中的原則,在逐步撤銷了一些村級辦學點和流動帳篷學校的同時,把部分學校合并。
“1998年,隨阿克塞縣城的整體搬遷,對城鎮學校布局結構首先進行了大調整,將原縣中學、民族中學合并為縣中學,原城關小學、民族小學合并為縣小學。2005年至2006年,先后將和平鄉小學和多壩溝鄉小學并入縣小學。”縣教育局書記張紅英說,至此全縣學校布局調整完成,城鄉適齡幼兒全部集中在縣城學校就讀,享受同等優質的教育服務,使城鄉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推動了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進程,促進了區域教育均衡、公平發展。
張紅英告訴筆者,在布局調整的過程中,對寄宿問題也相應做了調整。1998年縣城學校合并時,縣中學和縣小學都進行了寄宿制學校的初步建設,縣中學辦公樓附帶建設了部分學生宿舍,縣小學修建了生活服務樓,內部設施有食外教育發展前沿考察交流學習,過撰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舉辦交流匯報會等形式,擴大考察學習成果。還積極開展目標培訓,對新教師實行“入格”培養,對青年教師實行“升格”培養,對骨干教師實行“風格”培養;定期開展校本教研、集體備課、教學研討和業務培訓等活動,更新、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觀念。
曾赴吉林延邊考察學習的阿克塞縣小學教哈語的哈薩克族教師努爾孜帕,用不太流利的漢語道出很很多教師的心聲:“外出學習我收獲很多,不僅能更新了教育理念、開闊了教育視野,還提高了教育熱情……”
各學校的做法只是阿克塞縣多種優化教師隊伍的一部分,據了解,阿克塞縣教育局不定期邀請一些省內外教育專家到學校講學,圍繞教育理念更新、高效課堂打造等內容,對教師展開分層系統培訓,來提高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水平。教育局鼓勵教師參加在職進修和高一級學歷培訓,開展新教師培訓工程和名師培養工程,對任期內的全縣中小學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縣級學科帶頭人進行任期考核;加強與酒泉、玉門、瓜州等縣市部分學校教師間的溝通和交流,進而找準差距,提升自我。
“我們在重視教師專業能力的同時,還優化了教師學科結構,公開招聘高中教師10名,解決初高中重點學科教師不足的問題;采取離崗退養的方式提前退休21名教師;將因教育教學改革而造成的5名學科富余教師進行分流,使教師隊伍結構進一步合理;及時補充新的師資,擇優錄用4名本專科畢業生,充實到了教學一線。”李生先說,目前,全縣教師隊伍穩定,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全縣教育系統現有在崗教師173人,全縣教育系統學歷達標率為100%,初中教師本科化達到89%,小學教師大專化達到100% ;培養省級青年教學能手3名,市縣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37名。有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62人、初級職稱77人。良好的隊伍素質為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師資基礎。
改善辦學條件,奠定均衡發展之基
采訪接近尾聲,筆者走進縣中學七年級(3)班,只見任課教師不時用手指輕輕在電子屏幕上劃動更換授課內容,操作非常嫻熟。任課教師張祥告訴記者,他正在用教學數字觸摸一體機給學生講課,其操作簡單,能極大地節約他的備課時間,授課不僅直觀,學生也容易接受。
教學數字觸摸一體只是阿克塞改善辦學條件的一個方面,近年來,該縣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2010年,阿克塞縣投入資金480余萬元,完成縣小學操場改造、兩校一園圍墻、學校技防監控和供水供暖管網改造工程等。2011年“兩基”迎國檢期間,投入 380 萬元改造縣中學風雨操場,新建縣小學生活服務樓一棟;投入79萬元配置了中小學自然、音樂、美術等標準化功能室和小學科學探究室,配備了部分教學儀器設備。2012年縣政府計劃投資5500萬元的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工修建,投資180萬元用于“兩校一園”生活用車、音樂教室配備,投資90萬元進行“兩校一園”校門建設,投資30萬元用于中學語音教室改造和廣播設施建設。
為了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李生先介紹,2013年又投資142萬元完成各校園共5間哈語音樂教室設施配備建設,投資100萬元完成中小學營養餐食堂設施設備配備,投資600多萬元建設縣中學標準化400米塑膠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場,投資200多萬元進行縣幼兒園暖氣改造、教學輔助樓和縣小學生活服務樓配套設施建設,投資60萬元購置新書滿足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圖書需求,投資80多萬元招標采購多媒體教學一體機輔助教學設備26臺,其中縣中學11臺,教學班配備率100%,縣小學15臺,教學班配備率68%。其余40臺,政府正在采購中。
如今,該縣各學校實現了網絡及多媒體教學設備“班班通”,民族教育步入了信息化教育的快車道;同時,為各校園配備了實驗室、音樂教室器材及教學數字觸摸一體機等基礎設施,各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當筆者感慨現在的辦學條件很好時,阿克塞縣中學的校長吳建軍立刻拉開了話匣子,阿克塞地處偏遠,加之地理環境相對較差,建縣初既沒有固定的教學場所,也沒有起碼的教學設施,基本上是以馬背為家、帳篷為校、膝蓋和馬背為課桌,一頂帳篷,一塊黑板,一名教師便是當時的一所學校。歷時數十載,阿克塞的教育從無到有,經歷了馬背小學,帳篷小學、寄宿學校。“現在,我們的學生不僅能在溫暖的教室里上課、享受現代化的教學設備, 還能享受免除學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住宿費、補助住宿生生活費“四免一補”政策以及從幼兒園到上高中的15年的免費教育政策,政策支持和教學條件今非昔比,很多家長都非常滿意。”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