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琴
【關鍵詞】 幼兒園;多媒體;社會領域教學;優化;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070—01
社會領域是幼兒園五大領域之一,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領域教學活動中的有些內容實施時具有一定的難度,運用多媒體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它能揭示現象、事件或事物發展的規律及本質,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化靜為動,突出教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積極探討的內在動力。”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手段的新穎多樣是吸引幼兒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的條件。在傳統的幼兒園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進行的大多是滿堂灌,幼兒死記硬背,其結果使幼兒產生厭煩,甚至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而多媒體以其多樣性、新穎性、藝術性、可操作性和創造性等特點,通過動態的畫面和音響刺激,將教學信息轉化為鮮明的視聽形象展示在幼兒面前,使社會領域教學活動更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有效地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在中班主題活動“我的家鄉”中,我運用多媒體設計制作了一個與教學內容相符的課件。首先播放文化廣場和張芝公園的錄像:廣場場地很寬敞,環境優美,公園有綠綠的大草坪,有五彩絢麗的鮮花、有郁郁蔥蔥的樹木,還有音樂噴泉;然后再播放了家鄉的名勝古跡和特產。課件中逼真的圖像、豐富的內容和悠揚舒緩的民族音樂,創設了一個真實優美的教學情境,不但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而且直接作用于幼兒的多種感官,使幼兒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廣場、公園,調動了幼兒積極的情緒及情感體驗,增強了幼兒對活動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幼兒的社會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發展。
二、運用多媒體,有效化解教學重難點
社會領域教學中有些內容離幼兒的現實生活及經驗有較大距離,是無法現實地感知的,實施時具有一定的難度。在傳統的社會領域教學中,幼兒對這些抽象事物的認識與理解,往往局限于從教師語言描述為主的填鴨式教學中獲得,既使使用一些掛圖、模型等直觀手段也顯得比較呆板,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地彌補其不足,它能跨越時間和空間,把難以理解的或抽象的社會現象、社會事件、事物進行動態模擬,使難點、重點直觀化、感性化、形象化和具體化,易于幼兒觀察、想象、理解。如,在小班社會教學活動“端午節”中,由于本次活動屬于知識系列的活動,為了讓幼兒對活動感興趣,學習到一些有關的知識,在活動中我首先播放了制做粽子的過程,讓幼兒認識粽子、品嘗粽子。為了讓幼兒體驗端午節賽龍舟的熱鬧氣氛,引導幼兒討論:誰看過端午節的賽龍舟?鼓勵幼兒自由發表意見;然后再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組端午節賽龍舟的場景,通過觀察、討論,引導幼兒得出相關結論。同時及時給予幼兒信息反饋,即對幼兒的表述和理解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幼兒獲得了我的贊賞,自然就樹立了自信心,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這樣能使幼兒在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中不斷提高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幼兒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都得以協同發展。
三、運用多媒體,增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現代教育論指出:教育要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應充分調動幼兒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在社會領域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創設生動多彩的教學情境,拓寬幼兒的視野,調控幼兒的思維,更有利于引導幼兒主動思考、探究、自主地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在社會活動“美麗家園”中,為了讓幼兒感知家鄉的美,我借助于多媒體課件把家園新貌以錄像形式顯示于大屏幕上,并配以歡快的音樂、簡潔明了的解說,使幼兒如身臨其境,對家園新貌產生了濃厚興趣。多媒體的圖像、聲音和色彩的巧妙運用,能引導幼兒思維,矯正幼兒的認知行為,調動幼兒主動思考與探究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中不斷提高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社會領域教學活動中恰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較好地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社會活動的興趣,豐富拓寬幼兒的視野,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推動幼兒素質教育的進程。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