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斌
[摘要]龍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當前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和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大背景下,建設“中華祭龍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絲綢之路;華夏文明;中華祭龍壇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16-0042-02
一、倡導對中華文明——龍文化的信仰,凝聚海內外華人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讓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閃亮。”
習總書記的指示,高度概括了在全黨、全國、全民族樹立共同理想、信念、信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不僅是對精神文明建設者的動員和要求,也是我們這些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近幾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歷程中,由于受到各種思潮影響,社會上出現了一些理想信念淡化、信仰缺失現象。特別是在年輕人中出現了對中華文化問題認識淺薄和自信不足。因此,如何樹立共同的理想、信仰,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信仰有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民族信仰、拜物信仰等,而這些信仰的靈根和源流是文化信仰。
人類發展史上,曾經有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四大古文明。其他三種文明都曾中斷,或者已經消失了,唯有中華文明是一直延續和發展至今。而且在不斷地創新、不斷豐富,在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
可以說,中華文明的載體——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對昨天、今天、明天有著前瞻意義的、最完整的思想體系。它既繼承了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思想,又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吸收融合了當今世界上的一切先進文化。比如我們現在所遵循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四個全面”理論,究其根源都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思想結晶,是中華文化的豐富與發展。
實踐也證明,中華文化倡導的核心倫理觀、價值觀、世界觀,越來越得到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認同。即便是西方國家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承認,中國的智慧不但可以解決社會的問題,更根本的是它能解決人心的問題。據世界出版界的權威統計,近幾年來,在全世界經典圖書的銷售上,中國的《道德經》穩居銷量第二位。僅次于《圣經》銷量,如果扣除《圣經》有組織的團購因素,《道德經》是人們自由選購量最大的經典書籍。
同時,西方的科學家和思想家舉出越來越多的例子證明:當今西方科技最新發展獲得的成果,往往與中國古老的哲學和文化理念暗合。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產生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特別是在全球的華人中,中華文化有著極高的認同度。雖然不同的政治團體、不同的宗教派別、不同的民族、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有著不同的理想和信仰。但是,這些理想和信仰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或植根、傳承于中華文化,或融匯、包容于中華文化。可以說,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廣大人群的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因此,把中華文化作為我們共同的文化信仰來大力倡導,最大程度地凝聚海內外華人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二、建設“中華祭龍壇”得其時,遂人愿
人們的信仰,在形式上往往需要寄托于一定的標志、圖騰來表達。龍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標志。據國家權威機構和媒體在海內外開展的“中華龍和中華龍文化的社會認知度大型調研活動”顯示:在中華文化圈內有87.7%的人認同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并認同“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 由此證明龍是世界上近1/5的人們心中的文化信仰圖騰。
中華龍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向上向善、團結合力、造福眾生、與天和諧、開拓奮進的精神。龍給我們展示的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鱗、精神抖擻、全力以赴、一往無前的形象。
自古以來,龍又被用來象征、比稱人間的杰出人物。昭彰他們奮發進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繁榮昌盛做出貢獻。 ? ? ? ? ? ?龍的形象也是與時俱進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龍。從古到今,龍形象的演變,都是一個不斷開拓、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軌跡。
縱觀中華大地,有我們表達對大自然的敬拜的天壇、地壇以及敬拜中華始祖的黃帝陵、炎帝陵、伏羲廟等,唯獨沒有我們表達對中華文明——中華文化敬仰的“祭龍壇”。所以,建設“中華祭龍壇”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舉措,也是十分迫切的事情。
在當前建設國家級“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貫徹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際,建設“中華祭龍壇”可謂得其時、遂人愿。
三、在蘭州“百里黃河風情線”河心島建設“中華祭龍壇”是得天獨厚的最佳選擇
“中華祭龍壇”建設之地的選擇意義重大,近要考慮到政治、文化、地理、人文條件,遠要前瞻中華民族——龍的傳人世代傳承、世代認同等因素,不是可以隨意選定的。
甘肅是中華始祖伏羲女媧的故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蘭州是甘肅首府,也是黃河穿城而過的唯一省會城市,是中國地理幾何中心。九曲黃河,猶如一條巨龍,翹首騰身在蘭州;黃河百流,三源匯成在蘭州河口。蘭州既是國家“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核心,又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黃金地段。更為巧合和神奇的是,蘭州市西固區河口鄉黃河段有一個黃河流域九省唯一的、最大的、有著千年歷史的天然河心島。周圍山勢雄偉,左龍右虎,是古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的巨龍翹首之地。當地已經有傳承千年的“祭龍王”、“龍抬頭廟會”等民俗活動。近幾年,蘭州沿黃河百里風情線建造了龍源公園,展示中華龍文化景觀;成立了龍文化研究院,開展龍文化研究;舉辦了全國龍字書法篆刻大賽 、“龍之吟”詩歌大賽、龍文化演唱會,出版了一大批龍文化研究文集等,有著發展龍文化旅游產業的良好基礎。因此,在蘭州建設“中華祭龍壇”,可以說是有著集天時、地利、人和的獨特條件,是中華文化蘊藏豐富、靈根淵源條件獨具的最佳選擇。
總之,在“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華祭龍壇”,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促進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社會秩序,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具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對于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開發黃河龍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經濟、造福于民生,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