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梅
摘 要:當前,在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時,存在評估導向不明晰、測評功能不明確、測評方法不靈活、評價指標彈性不足、評價結果代表性不強、其他素質的發展被限制、社會需求及學校培養之間的沖突等問題。通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學生發展要求的評價指標,解決這些問題和缺陷,從而更好地評價學生,同時也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科學設計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大學生素質的測評成為一個重要的,同時也具有一定難度的課題。它不僅體現了大學生素質的認識和培養關系到祖國未來接班人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它對素質的測量不同于一般的物理測量,需要采取特殊的測試手段。
1 目前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現狀
1.1 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優點
1、可以對受測者進行潛能評估。 對個體有心理特征進行描述和診斷,發現個體才能結構上的長處和短處,以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同時也有利于大學生本人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調整、自我提高。
2、可以對高等教育的效果進行評價。 通過素質評價可以起到反饋的作用,是教育者能根據反饋的結果對既有教育計劃和措施的成敗得失做出估計,并進行適當地調整。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等。
3、可以幫助用人單位選拔與分配大學畢業生。 對于用人單位來說,通過素質評價,對應聘的大學畢業生進行鑒別,并將他們分配到與其最適合的職業和崗位,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我國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2 大學生這素質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評估導向不明晰
現有的綜合測評中缺乏明確的評估價值導向,缺乏統一的標準,難以適應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學校的綜合測評的“智”部分(學習成績部分)占的比重過大,其他如創新能力、思想品德、衛生、紀律等方面占的比重偏小,致使綜合測評仍未走出“應試教育”窠臼,從而對學生產生一種錯誤的價值導向,使許多學生片面追求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自身綜合素質的鍛煉和提升,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對未來人才的需要。
2、測評功能不明確
現在大學生綜合測評在功能上主要體現為評定功能。評定功能的表現作用注重了績效考評的強化激勵作用,注重了絕對評價,忽視了相對評價。在素質教育新形勢下大學生測評功能應更全面,并具有反饋功能和預測功能。反饋功能應表現為咨詢作用、決策參考作用和調節控制作用。高校教學工作者與學生管理工作者往往是相互脫離的,缺乏溝通,難以給反饋功能的發揮提供條件。預測功能表現為選拔推薦作用。由于對大學生的測評實行了綜合測評體系,很難在個性和單項素質上發現有突出表現的人才,這就出現了學生畢業后,一些在大學綜合測評中并不靠前的學生發展較快的現象。
3、測評方法不靈活
現行大學生綜合測評都是在一學年結束后,對大學生一學年來在德、智、體、能方面取得的成績,實行靜態且被動的測評方法。素質教育是一個主動過程,被動的、靜態的測評方法顯然不適合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現行大學生綜合測評注重了結果的評價,忽視了過程的評價;注重了結果性評價,忽視了階段性評價。
4、從評價結果中體現不出個性差異
總分的高低并不能真實反映一個同學的綜合素質,學習成績特別出類拔萃但其它成績比較差的學生仍然可能獲得一個較高的綜合測評成績,或者是學習成績比較差但其它成績非常好的學生綜合測評成績也可能比較不錯,各方面都不突出但也不落后的學生綜合測評成績也可能處在前列等,這就可能出現有些學生客觀條件不好,主觀上仍不努力,卻仍然在綜合測評中能獲得比較高的分數的現象。這樣我們就不好判斷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情況。
5、評價指標剛性有余彈性不足
綜合素質評價中對德智體能的各個指標都做了明確規定,這就導致學生可能只按照規定的內容來發展自己,希望在評價中獲得高分,卻忽視了指標之外內容的發展。比如說在能的評價中,需要證書等材料作為證明,那么沒有證明材料的能力發展則無法在測評中被體現,這就導致了學生只重視測評中的能力發展,而忽視了其它方面的能力的發展。
6、社會需求及學校培養之間的沖突較大
如今,用人單位在選拔大學畢業生時,除看學習成績外,更是有選擇地對政治素質、創新意識、進取心、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外語、計算機水平、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質提出了要求。現行的綜合測評體系無法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及用人單位考察畢業生提供比較具體的依據,容易造成社會需要與大學生自我定位的錯位。這種評定很難在評價中突顯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不能科學地反映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每個學生達到培養目標的程度,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的就業。在做人方面,現在用人單位雖然提出了“黨員優先”,強調更多的則是“團結協作”、“自我約束”的能力。在做事方面,現在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是“獨立創新”、“靈活應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具備復合型、創造型、協作型素質的人才已成為“搶手貨”。現在,很多用人單位采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依賴學校的評價和鑒定為主要依據錄用人才。
2 科學地設計評價指標的原則
1、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不評價或評價結果不出來,可能都不在乎,一旦成為事實,或牽扯切身利益,如高考錄取,就事關重大了。因此,評價一定要慎重,要建立幾個制度:(1)公示制度。在評價工作展開前,我們將綜合素質的評價內容、方法和程序、評價結果使用等進行公示;評價工作結束后,將評價結果向學生通報,并在全校公布,接受學生的質詢。(2)監督制度。學校要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并及時糾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3)申訴制度。如果發現綜合評價操作程序不透明、評價結果失真,可以舉報或申訴;要及時對舉報或申訴作出答復或處理,并對各項舉報、申訴及查處過程與結果作詳細記錄。
2、全面性原則。要具有規范性、引導性和可操作性,使評價的內容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坐標。學生處、教務處等部門要認真負責,制定好科學的綜評實施細則,使實施細則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對比性、激勵性、可操作性,使實施細則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標桿,成為評價的一把無可非議的尺子;同時準備好必須的材料,如表格、檔案袋等,要堅持以事實為依據。有的學校建立“成長記錄袋”來存放實證性的材料,很值得借鑒。當然,這是評價的原始材料,是基礎,還要結合其他評價方式,如口頭評價、即時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使綜合素質評價反映出學生成長的全貌。
3、發展性原則。要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點滴進步,并從中獲得不斷前進的動力和信心,形成積極的人生體驗和自覺的進取態度。評價不是目的,僅僅還是手段,不要把這個“杠桿”變成“板子”,評價的真正意義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主動、持續的發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成長也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因此,綜合素質評價應該幫助學生積累自己的成長歷程和人生閱歷,使每一次評價都變成下一次評價的開端,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4、誠信原則。要誠信,不要因為個人的喜好而隨意評價。如評語的下定,要用精當的語言,深刻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點,把握住學生的人格內核,選準評價的角度,逼近學生的心靈本質,準確描述其品格特征,指出其學習能力和潛能,并給學生的能力層級以精準的定位,準確反映學生鮮明的個性特征。
3 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具體指標內容
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的目的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辦學目標,通過理性的思考,制定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規律性的具體的客觀評價標準,既要兼顧學生的道德修養,又考慮學生的意志品質;既考慮學生的人文知識的積累,又考慮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既考慮學生對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慮學生的發展潛能等。要從心理學、生理學、能力學人文精神的諸多因素來考察,重點要注重學生的構建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其原則要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不拘泥于對德智體總體原則的僵化理解。更不能把“德育”與概念劃等號,把“智育”與考分劃等號,將“體育”僅與達標聯系。為改變這種片面的、落后的考核評價方法,我們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素質綜合測評,使素質教育內容具體化、目標量化。
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發展要求,我們認為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指標主要內容為:
1、測評內容及各項分值的計算
(1)思想道德素質(20%) 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操行測評成績和班主任給予的考評成績三部分組成。總分20分,其中理論課成績6分,操行測評10分,班主任考評成績4分。
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為各課程的平均學分成績的6%,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有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等。
操行測評內容共分十項,即政治表現、專業思想、學習態度、遵紀守法、集體觀念、勤儉節約、勞動觀念、文明修養、嚴于律已、團結友愛,每項各一分,由本班級學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2)科學文化素質(60%) 由基礎知識能力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和文化修養素質三部分組成。總分為60分,其中基礎知識能力素質為30分,專業技能素質為20分,文化修養素質為10分。
基礎知識能力素質成績為各專業基礎課程平均學分成績的30%。平均學分成績為學分成績(每門課的實際得分乘以該門課的學分數)之和除以總學分數。
專業技能素質成績為各專業選修課程平均學分成績的20%。
文化修養素質內容共三項,即對文化知識的認識和掌握程度(4分)、對美與丑的鑒別能力(3分)、注意表現美(3分),其操作可由同學互評和教師評議兩部分組成。
(3)身心健康素質(10%) 由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部分組成。總分為10分,其中身體素質成績為5分,心理素質成績為5分。
身體素質成績由體育課成績、體質測試成績、課外群體活動三部分,每部分的成績依次為2分、2分、1分。
心理素質內容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識、積極進取的精神、情緒協調和控制能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群眾關系良好,每項各為一分,由本班級學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4)發展性素質(10%) 由創造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文藝體育競技特長,其他能力等四部分組成。每部分成績依次為3分、2分、2分、3分。
創造能力包括科技競賽及科技成果,參加校級以上科研成果競賽,以獲獎證書或文件為依據,學術論文以所載正式刊物為依據,出版的作品、獲得的專利需經專家教授推薦并經校科技部或人文社科部審定。
組織管理能力包括對各級學生干部進行統一管理,分級考核,各級學生干部分別由供職單位進行考核、評定等級,由學院統一加權處理。
文藝體育競技特長主要是指按校級以上文化藝術、體育競技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等獲得獎勵或表彰情況進行加分,但一次活動獲得多獎勵時,不累計加分。
其他能力包括英語、計算機、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能力,操作技能,學校制定標準,對學生的特殊優秀表現給予嘉獎的特殊表彰,以獲得的選修、輔修和第二專業、第二學位為依據進行的加分等。
2、 評分方法
N=A×20%+B×60%+C×10%+D×10%,N為綜合測評成績,A、B、C、D分別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發展性素質。該體系包括4個一級指標,不同的指標所占的權重系數分別為0.2、0.6、0.1、0.1。每一個一級指標又包含二級指標,每一個二級指標又包含若干個評價要素,指標和評價要素的權重系數一般根據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設置。
4 科學評價大學生綜合測評實施過程的要求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搖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應該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進行科學評價依據,是學生學業評價的補充和完善。要建立科學的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我們應努力做到如下幾點:
1、 定量評價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是多元的,評價手段和評價主體是多樣的,既要關心過程,也要關心結果。因此,不可能采用整體劃一的評價指標來對待千變萬化的評價對象,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定量評價手段。
2、 測評工作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個公開”:(1)測評人員要公開,由各班民主推薦產生;(2)測評過程要公開,要不斷接受其他同學的監督,及時糾正測評中存在的問題;(3)測評結果要公開,要將測評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尤其要對每位學生加減分要說明具體原因。
3、 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素質發展的有力保障機制。作為大學生素質評價的有力保障,最為重要的是學校應成立“人才培養委員會”和“大學生素質評價中心”,加強人才培養與素質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工作協調,解決人才培養與素質評價“兩張皮”的問題。在人才培養上,要以市場為導向,探索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社會歡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素質的培養。“大學生素質評價中心”應以學工處和團委等部門為主牽頭,具體負責對大學生平時的素質評價和評先評優工作。“大學生素質評價中心”要定期召開會議,及時修訂大學生綜合測評標準,從而形成人才培養和素質評價協調有力的保障機制。
4、 加大方案宣傳力度。從測評工作來看,許多問題是由測評組和學生對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這固然有方案表達不準確、不嚴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確的規定,由于學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認識。因此,有必要通過宣傳統一學生對方案的認識,避免產生誤解。為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應將測評方案發到每個寢室,并組織班主任專門學習方案,再由班主任召開班會進行解釋。
總之,學生是綜合測評評價的對象,綜合測評體系的優劣,關鍵在于是否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再學習能力的發揮,學生綜合測評體系不應是單一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2010.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2001.
[3]、夏潔,韓丹.淺議大學本科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J] .中國電力教育,2009(4).
[4]、周祥龍.《學分制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究》[J].江蘇高教,2009(5).
[5]、樊亞嶠,靳玉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制度化》[J].中國教育學刊,2010(6).
[6]、李彰有.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09(1-2期).
[7]、李彰有.走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困境之淺見[J].教育與考試,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