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
摘 要:保險成為了人們防范風險的最重要的手段,但由于我國保險業發展的時間短,行業發展不規范,保險合同的糾紛越來越多。但我國保險法的立法等原因,并不完善,糾紛產生后為了更好的處理糾紛,本文就有關保險合同的問題作一下探討分析。
關鍵詞:保險糾紛;深層次問題;解決途徑
1 保險糾紛深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深入,保險業逐漸繁榮,保險合同糾紛隨之增多。通過調查分析,造成糾紛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三大方面。
1.保險人或投保人不誠信。保險條款術語拖沓晦澀,內容冗長,難以理解,合同附件多,有保險陷阱;格式條款安排不合理、不完善,約定內容分散表述,容易誤導投保人;權利義務不對等,現行保險條款制定標準和原則過多地傾向于對保險人的保護,對被保險人的權益缺乏足夠重視。投保人在簽訂保險合同時,沒有恪守誠實信用原則,有的故意隱瞞事實真相,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從而引發糾紛。
2.保險代理人怠于履行告知義務和審查義務。由于我國保險行業經營實行保險代理人制度,代理人的傭金直接與其銷售的保單數量掛鉤,保險代理人受傭金利益的驅動,在銷售保單時,一方面片面夸大保單的保障性和分紅性,對保單的免責條款則輕描淡寫,甚至不提及保單免責條款內容;另一方面,怠于履行對保險公司的忠實、勤勉義務,沒有審慎衡量保險標的風險,沒有深入審查投保人信用,導致保險事故發生后引發糾紛,保險公司因保險代理人告知不清和審查不嚴而屢遭敗訴。
3.現有的保險合同糾紛解決機制尚不健全。由于保險行業尚未出臺統一的行業標準,發生糾紛后,消費者只能采取向保險行業協會及監管部門投訴、申請仲裁、訴訟或者向媒體和消費者協會反映等方式解決。由于保險行業協會力量薄弱、保監會不負責裁定合同糾紛、仲裁或訴訟又較為復雜等原因,消費者在無法有效維權情況下,四處上訪,對保險行業的公信力和社會形象造成損害。
2 在以上列舉的三點原因中,我認為保險合同雙方的不誠信問題為主要原因。
下面將對這個方面進行分析。
保險合同作為一種特殊的商事合同,因保險交易活動的特殊性,誠實信用原則在保險法中較之其他民事法律要求更高,被稱為最大誠信原則或最大善意原則。投保人如實告知義務和保險人的說明義務恰恰又是最大誠信原則在保險法中的核心價值體現及對保險合同當事人的最大約束。毋庸諱言,我國保險市場暴露出的問題仍以誠信的缺失最為突出。
投保人、保險人在締結、履行合同過程中,在履行告知義務和說明義務缺乏誠信的具體表現有:1、投保人不誠信。尤其是在人身保險中,有相當一部分投保人、被保險人往往是患病以后,或已知身體狀況不佳,才意識到參加保險的重要性和好處而投保。但在保險人詢問時,因擔心保險公司不予承保或提高保險費率,或根本不知曉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后果沒有履行如實告知義務。2、保險人不誠信。如今保險市場,保險產品應有盡有,保險公司之間市場競爭相當激烈。保險人,尤其是一些保險代理和業務員為多發展客戶,多快好省,為盡速達成保險招攬,對保險標的或被保險人有關情況不予詢問;或違反有限告知原則,在詢問表中設計“其他”等字樣的兜底條款;或詢問含有大量讓投保人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和無明確判斷標準的詢問事項,造成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不告、漏告、錯告”。一旦出險,保險人除了利用合同條款推卸或減輕責任,還以投保人未盡如實告知義務而拒賠。3、投保人與保險人均不誠信。投保人和保險人在簽訂合同時,投保人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保險人也未盡說明義務,保險人在核保時已知投保人未如實告知而不進一步詢問核實,仍予以承保。
3 我國保險合同糾紛解決機制的現狀
我國保險合同糾紛解決機制可以分為訴訟機制和非訴訟機制,二者的發展處于不平衡的狀態。一方面人民法院面臨巨大的訴訟壓力,司法資源緊張,效率下降;另一方面仲裁、調解等機構卻門可羅雀,資源的使用效率低下。
1、我國保險合同糾紛解決機制的現狀:訴訟方式
訴訟在我國保險合同糾紛解決機制中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涉及金額較大的時候。但是在法院判決保險糾紛案件時,保險人常常處于不利的地位。首先,保險是專業性很強的行業,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審判人員中精通保險法及保險的人卻為數不多,他們在判決時有時習慣援引民法、合同法等,而不是保險法。其次,法官在對保險合同糾紛案件進行判決時,除了受法律規范、法律程序的約束外,還受民意、公共政策及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并把這些滲透到最終判斷中。通常來講,投保方屬于弱勢群體,法院在進行判決時除了考慮正義也會考慮社會影響,保護弱勢群體即是法官受民意、公共政策及主流價值觀影響的表現之一。法律體系畢竟是人為構建的,不可能盡善盡美,可能出現同一案件援引不同法律條款得出不同判決的情況,這使得法官在現實中可以運用法律體系把輿論導向的結果變為可能。
2、我國保險合同糾紛解決機制的現狀:非訴訟方式
我國的非訴訟保險合同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有仲裁、調解和談判三種,其他的諸如向行政部門申訴、向媒體曝光等雖然也為當事人所利用,但不是正規的糾紛解決方式。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管理保險業的行政部門,在不涉及保險公司違法違規時,無權直接處理保險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因此向行政部門申訴不適于解決保險合同糾紛。
我國保險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公平、有效、多元化的保險合同糾紛解決機制的支持。然而我國現階段的情況是,部分保險合同當事人把司法途徑作為糾紛解決的唯一途徑,造成司法資源面臨巨大壓力,并且讓無力負擔司法成本的消費者覺得投訴無門。這與各種非訴訟解決方式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有很大關系。
4 減少保險合同糾紛的解決途徑
除了關于上述的已制定的關于誠信問題的已制定及需要完善法律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來需要完善以便減少保險糾紛的產生。
1.大力宣傳和普及保險知識,增強當事人的證據意識。政府有關部門應大力宣傳、普及保險知識,增強人們的保險知識和保險意識。法院在審理保險合同糾紛案件時,應積極地行使釋明權,提醒當事人增強證據意識,告知當事人對有關保險資料妥善保存。
2.加強對保險代理人的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保險公司應加強對保險代理人的保險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和回訪制度,規范代理人業務操作;設立公眾投訴熱線及專職調查員,對違規違紀的代理人和代理行為進行調查,查證屬實的,應嚴肅處理。
3.保險業的監督管理。保監會應充分發揮監督管理職能,完善有關保險規章,細化保險事故類別,明確保險公司承擔責任和免責范圍,規范經營者、監管者的行為,促進保險市場健康發展,切實維護投保人的利益。
4.保險合同糾紛解決機制。保險行業協會及其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協會應加強調解,法院與仲裁部門緊密銜接,形成多元化解決保險合同糾紛的機制。與此同時,法院應加強保險合同糾紛案件的審理,對典型保險合同糾紛案件進行法制宣傳,通過訴訟促進保險行業規范操作,減少糾紛發生。
5 結語
合理、高效地處理好或是預處理好保險合同糾紛,對于提高保險公司的運行效率,維護保險公司的形象,提振保險從業人員的工作信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信隨著人們保險意識、法律意識的提高和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保險從業人員的規范從業,保險合同糾紛會日益減少,國內一定能形成良好的保險環境。
參考文獻
[1]孫蓉,李炎杰,陳辭.我國保險合同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探析[J]. 保險研究. 2010(12)
[2]劉素春,張艷.后危機時期我國保險公司高管薪酬激勵與約束問題研究[J]. 南方金融. 2010(06)
[3] 張天奎.英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評析[J]. 商業時代. 2010(08)
[4]陶建國.國外保險糾紛訴訟外解決制度分析[J]. 保險研究. 2010(02)
[5]孫蓉,李炎杰,陳辭.我國保險合同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探析[J]. 保險研究.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