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 要:本文通過對貴州丹寨石橋造紙工藝發展及傳承現狀的考察,結合文獻資料,介紹了技藝的所處環境、原料種類、流程以及制作工藝和作品的傳承與發展現狀,討論了石橋造紙工藝發展傳承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期待為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發展與傳承貢獻鮮活的經驗。
關鍵詞:石橋古法造紙;發展;傳承;現狀
1 貴州丹寨石橋村造紙工藝概述
石橋村,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北部南皋鄉境內,距丹寨縣城約40公里。此地處于低山河谷地帶,山青水秀,氣候溫和宜人。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石橋村造紙重要的原料來源。技藝在此環境下傳存千年,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丹寨石橋古法造紙原料取材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密不可分。經丹寨石橋古法造紙代表性傳承人王興武介紹:“我們村造出的古紙張之所以能獲得世界的青睞,主要由于我們都是選用山上優質樹皮為原料,以山泉溶漿,是純粹的原生態。”由此得知,石橋造紙采用了純天然的植物為原料,進行加工制作而成為當地人日常使用的紙。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及《后漢書·宦官傳·蔡倫》中:“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相關記載與之相互印證。
石橋古法造紙的工藝流程較為復雜,從山上采摘野生原料到最后制出一張成品紙,主要分為兩個基本過程——制漿與抄紙,首先是選料來自采集于每年農歷的二至三月的構樹皮為佳,其次是去皮、制麻,選用明火灼熱構枝至30-40℃,約烤十分鐘后,用手拉根部即可剝去構皮,再用刮刀去掉外硬皮,則將初步加工好的構皮麻曬干備用。再經過水浸漚皮麻、漿灰洗料、煮料,然后捶打、搗碎、袋洗加工后制成棉絮狀的紙漿方可使用,這只是完成了制紙的第一個基本工序——制漿,制好的漿先兌水,加滑藥攪勻,再經過抄紙、壓紙、曬紙、揭紙而制成成品。全部靠人力徒手完成,由石橋村的村民們一代代把這種古老的手工技藝傳承下來。
2 傳承發展現狀
石橋紙主依靠父輩或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傳承下來,所有學徒只要自身有經濟實力,就可自己開槽造紙。石橋古法造紙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王興武,1981年開始跟父親學習造白皮紙,學藝近18年。如今王興武于大巖腳開槽造紙,創辦有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同時還收有學徒進行手藝傳承。
目前,石橋村已成立造紙協會1家,造紙合作社2家,常年從事手工造紙的農戶有30余戶。石橋古法造紙整體上呈現較為良好的發展勢頭,發展規模也較為穩定。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當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專業的造紙合作社,按“自愿參與,民營民管”的原則,由村民自愿籌錢,購買造紙的原料及其設備,并對瀕臨遺失的古法進行發掘性的保護和開發,實現規模化的經營。2011年11月,貴州省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石橋的古法造紙工藝不僅繼承了千年傳存的制作技藝流程,還不斷地根據時代的變遷而演變發展。作為石橋造紙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的王興武,經過18年的造紙實踐,他掌握了全套手工造紙技術與流程,在悉心傳承學習的過程中,他還創制生產了彩色紙,在石橋傳統造紙技藝的基礎上,在抄紙的紙漿水中加入了天然的礦物質顏料,而且在抄好的濕紙上加入一些野生的花草作為裝飾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花草紙”,除此之外,還有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麻絲紙等特色紙。在2000年石橋村生產出的第一批彩色紙,受到了國內外游客的青睞,增加了石橋紙的銷量,石橋彩色紙和用彩色紙做成的工藝品創造的銷售額遠遠超過了傳統白皮紙。
他并不止步于此,仍堅持反復試驗不斷嘗試與探索改進石橋造紙工藝,在貴州大學徐衡老師的介紹下,請來了中央美院兼榮寶齋教授岳黔山做生產古籍圖書修復用紙的技術指導,并組織農戶,成立了丹寨縣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僅用半年時間,生產出了古籍圖書修復用紙,還將此種紙命名為“迎春苗紙”。石橋的制紙成品逐漸由過去單一的白皮紙,拓展出彩色紙,形成白皮紙與彩色紙兩種主要類型。其中彩色紙又衍生出云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等六大系列產品。生產紙張的同時,還有各種用古橋生產的紙制作的相關工藝品,如:用石橋獨特的彩色紙制作的花傘、燈籠、相冊、筆記本等。還在貴州的著名旅游景點西江千戶苗寨開創“千年古紙——中國石橋手工紙銷售中心”,打破了過去石橋制紙產品與銷售單一類型的發展瓶頸,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也增加了知名度。
3 傳承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一)問題
面對時代的變遷,石橋古法造紙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藝在傳承與發展方面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1.傳統的古法造紙工序繁復,且制作工期長,費時費力又產量不高,經濟效益較差,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
2.現代都市化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偏遠地區的人們向往到發達城市生活與工作,城市打工熱潮日漸高漲,造成真正從事造紙工藝的人數較少,大都年齡偏高。這使得傳統技藝的傳承十分堪憂。
3. 無論是傳統生產的白皮紙還是彩色皮紙,它只是一少部分人的需要或者是一些旅游愛好者的收藏品或裝飾品,總體消費的人并不多。因而只能按市場的相關需求來生產,很大的限制了古法造紙的擴大再生產。
以上種種問題都從不同方面使得石橋古法造紙發展舉步維艱,面臨重重的阻礙,處于瀕危的邊緣,急待社會的關注與保護。
(二)對策
目前雖已采取了一些相關保護措施,但是對此種古老技藝的發掘、搶救、繼承、弘揚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在堅持保護原則與立法保護的前提下,探索適合國情與地方文化生態的保護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當前遺產的保護與管理都要以政府為主導,遺產所屬的當地政府要不斷地完善地方保護名錄制度與傳承人制度等。利用獎勵補助經費來切實的鼓勵技藝傳承人在傳統技藝基礎上創新探索,堅持“活態” 傳承的理念。大力宣傳與普及保護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不斷提高當地人的“文化自覺” 與“文化自信”逐步讓當地人了解到保護與傳承遺產的重要性,樹立起“人人都為傳承人”的觀念。
政府雖為主導,在非物質遺產的保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作為遺產傳承主體——傳承人,有著直接不可推卸的保護責任,傳承人首先要明白自身的傳承義務,可積極與當地的一些高校聯合,設計開發相關的衍生品,不斷拓展制品的種類,逐步拓寬市場。不僅是單一的繼承,還應該與時俱進的發展,使傳統手工技藝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也可以推進讓傳統手工藝進課堂,以此擴大技藝傳承的隊伍。
總之,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社會各方面的關注與支持,具體的保護措施仍有待進一步的思考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劉仁慶.造紙術與紙文化[J].湖北造紙.2009年第3期
[2]戴家璋.中國造紙技術簡史[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4年版
[3]宋應星著.鐘廣言注譯.天工開物[M].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4]彭兆榮主編.文化遺產學十講[M].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楊巨中.中國古代造紙史淵源[M].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6]王文章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
[7]王菊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釋
[1]石橋旅游網http://shiqiao.s.yxgz.cn
[2]李時珍.本草綱目
[3]后漢書.卷七八.宦官列傳第六十八.中華書局.2007年版
[4]中國文化—中國網 cul.china.com.cn
[5]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官網
[6]中國·貴州 云上丹寨:www.qdndz.gov.cn
[7]彭兆榮主編.文化遺產學十講[M].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