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興龍
摘 要: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升是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問題。延邊州通過六年(2個三年計劃)的實踐與研究,從實踐上拓寬思路和方法,在梳理實踐成果的同時,將零散的研究成果系統化。本文主要通過競賽與培訓相結合模式的實踐,在“培訓對象的選擇、競賽模式的創新、競賽方法的變革、檢查驗收機制的調整”等方面探究“賽培結合”模式對提高體育教師專業技能提升的影響因素,進而從中發現“賽培結合”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為探索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技能提升提供一定的參考與途徑。
關鍵詞:競賽;培訓;結合;體育教師;專業技能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8-0067-02
教學技能是體育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搞好教學的基礎和保證。體育學科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的特殊學科,教師技能的體現更為突出,它的作用和意義更為明顯。然而,目前體育教育專業學校畢業生整體素質逐年下滑,教學實踐能力急需提高,特別是城鄉之間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差異較大,在鄉鎮農村學校非體育專業教師的數量有增無減,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動作技能很不規范,甚至有的連教材中的動作都不會做,這直接影響著體育課的教學效果。
一、以往培訓形式存在的問題分析
為了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能,延邊州教育行政和業務部門下了很大功夫。如:不定期舉辦縣(市)、州級的各種培訓班和競賽,尤其是延邊州教育局和延邊州教育學院2006~2008年連續3年聯合舉辦了全州中小學體育教師技能競賽,但收效甚微,根本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為什么在培訓上花費那么多時間,搞了那么多次競賽,而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卻得不到明顯提高呢?通過周密調研和對前期工作的認真梳理,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競賽沒有面向全體教師,選拔機制不完善,只有少數人參與,少數人受益。
(2)組織培訓者要求不夠嚴格,方法措施不得當,沒有制定明確的達標標準。
(3)參加培訓者認識不足,既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
4.培訓和競賽脫節。
二、解決對策
針對以往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延邊州在2010~2012年間開展了“賽培結合”的新舉措,狠抓教師的教學技能,取得了顯著效果。
1.培訓計劃的修正
修正后的“賽培結合”計劃包括:
(1)培訓對象的選擇——全體現任體育教師。改變以往只有參賽者參加培訓的方式,變為全員參加。
(2)培訓內容的維度——口令(教學常用口令,課間操口令)、隊列隊形、田徑、體操、球類、武術、跳繩等等。培訓內容涵蓋課標與教材規定的所有內容,不再是賽前下發指定的競賽具體內容,改為現場抽簽決定競賽項目,這就要求教師在培訓中必須練好每一項培訓技能。
(3)培訓時數的擬定——每人每年培訓時數最低保證24課時(3天),達不到培訓時數的教師不得參賽。
(4)檢查驗收機制的調整——由延邊州教育學院、部分縣市體育教研員(各縣市體育教研員相互輪換)、教學一線骨干教師組成評審團隊。這個評審團隊肩負著三個職責:驗收各縣(市)的培訓效果,對各縣(市)體育教師全員再培訓6~10課時,擔任競賽的評委。
(5)競賽模式的創新——采用“送賽下鄉”的方法。新的培訓與競賽制度,使參培與參賽教師人數遠遠超過了以往少數人到州里集中參賽的人數,給各縣市經費的支出、評審團的評審難度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壓力。為解決這一矛盾,延邊州采取了“送賽下鄉”的做法,把競賽地點設在各縣(市),在自家門口就能參賽和學習,方便了基層教師。
(6)競賽方法的變革——過去搞競賽,由縣(市)教研員按照名額指派若干人參加競賽,現在改為現場抽簽決定參賽老師。人人都有機會參賽,提高了全體教師參培與參賽的積極性。
2.賽培結合的具體做法
(1)專門召開全州體育教研員會議。統一認識,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并布置3年整體計劃。
(2)評審團每到一個縣(市)首先進行檢查驗收。驗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檢查培訓計劃,培訓時間的安排、培訓課時和培訓內容的安排以及培訓后的反思和總結;二是培訓效果的檢查,每個教師把所有培訓內容的動作做2次,按各縣(市)培訓效果進行排名。其次把全體教師分成3個組進行培訓(評審團每人各負責1個組)進行等時輪換。評審團的培訓不同于縣(市)級的培訓,不追求練習次數,而培訓重點同日常教學聯系起來進行培訓。如前滾翻——重點和難點是什么,易犯錯誤是什么,如何糾正錯誤,輔助練習都有哪些等等。有了這種培訓過程,體育老師在今后的日常教學中就可以抓住教材的重點,解決難點,當學生出現錯誤動作時,就能準確地找出錯誤動作的原因,找出糾正錯誤動作的方法。
(3)抽取參賽教師。把全體教師集合起來抽簽參加競賽。競賽有嚴格的規則:①自愿參加。②任何縣(市)若培訓課時數不到24課時或沒有培訓計劃和總結,一律取消參加競賽的資格。③根據參加培訓人數和培訓效果靈活地增加或減少參賽名額。
(4)新舉措中存在問題的靈活應對。用抽簽決定競賽老師參賽的方式有利有弊,優點:①抽簽的最大特點是不確定性,任何老師都有可能抽到簽獲得參加競賽的機會,所以大部分老師不僅珍惜每次培訓機會,而且平時也為參加競賽做充分的準備,這個準備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②參培老師根據教學技能水平的高低,表現出兩種不同的心態,第一種心態是教學技能水平高的老師所表現出來的心態,即非常渴望被抽到,并盡可能獲得更高的獎次。因而在培訓中精益求精,更加規范每個動作,培訓中嚴格要求自己,表現出較高的熱情。第二種心態是教學技能水平較低的老師所表現出來的心態,既不甘心放棄這個機會,但也怕得到這個機會后,因為水平低,怕出丑、怕丟臉,所以在培訓中表現出更積極的一面,主動請教,主動練習。當然不管是哪種心態的參培老師都有目標、有動力,也就達到了我們預期的培訓效果——全員積極參與。缺點:無法保證競賽的水平,因為參賽老師的技能水平高低不一樣。過去我們搞競賽,只要參賽,人人都能獲獎,只是一、二、三等獎區別而已。而現在是抽簽參加競賽,達不到競賽評分標準的老師不能獲獎,是否會影響到他今后參加培訓的積極性?為了解決這些矛盾我們采取了以下應對措施:
(1)競賽標準不變,對參賽者一視同仁,嚴格按標準評分。
(2)當場公布獲一、二、三等獎的名單,達不到標準的一律不發證書。同時,我們又采取了很寬松的政策,也就是說獲得二等獎、三等獎的老師如果對這個獎次不滿意,認為自己比賽中沒有發揮好水平或自己覺得還有提高的空間,可以暫時放棄這次獲獎機會,第二年、第三年競賽不用抽簽,也不占用本縣(市)的名額,直接參賽,獲得最終獎次。包括沒有獲獎的教師,第二年、第三年也可以直接參加競賽。據統計在3年的競賽中共有56人當場表示或打電話要求參加下一年的競賽,其中除了3人之外,53人均提高了獎次。聽起來我們的競賽制度令人難以接受,但我們不是為了競賽而競賽,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技能水平,因此,凡是有利于提高基層教師教學技能的做法,哪怕不規范也是值得嘗試的。據統計,3年競賽獲獎人數達256人。第一年獲獎率62.5%,第二年獲獎率85%,第三年獲獎率96%。參加培訓人數共計1542人次,每人接受培訓課時超過80課時。
三、對未來的展望
經過3年的“賽培結合”活動,我們的“賽培”制度更加完善,效果更加突出,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達到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這只是邁出了第一步,要走的路還很長。目前我們又做了新的嘗試,即根據各縣(市)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培訓模式和方法。如,有的縣(市)把城區學校分成東西南北片輪換培訓,把鄉鎮分成若干片就近培訓,有的縣(市)對每一個教師建立教學技能檔案,針對性地進行培訓,有的縣(市)一項一項重點突破,如上學期是體操、下學期是球類等等。效果如何還有待驗證,今后我們將更更加深入的調研與探究新的賽培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