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南 吳滿意
摘 要:中國夢以馬恩科學理想觀與中國傳統理想觀分別作為根本立論基礎和思想文化淵源,二者在價值主體和價值目標等方面同根同源,邏輯內融并深度沿承,都體現了人民對未來發展的美好追求與向往。中國夢既是馬恩科學理想觀在中國的創新發展與現實表達,又與中國傳統理想觀一脈相承著共同的問題譜系和話語系統。中國夢是馬恩科學理想觀與中國傳統理想觀契合對接的歷史自覺和真實映照,是全人類夢想的中國式演繹與延伸,正照進當今中國人民以求真務實之優良作風、基于現階段基本國情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生動圓夢實踐。
關鍵詞:中國夢; 沿承與實踐; 馬恩科學理想觀; 中國傳統理想觀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07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2-0027-04
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撫今追昔,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恩格斯(以下簡稱“馬恩”)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著諸多對未來社會理想的憧憬與向往,并且進行了豐富充實的論證和描述。這些論證和描述所展示出來的科學理想觀,與中國傳統理想觀有著同根同源的內在聯系,都蘊含著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追求,表達了人類共同的美好愿景。中國夢正是馬恩科學理想觀與中國傳統理想觀在當今中國的創新發展與現實表達,它們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深層次創生、沿承與對接,體現了時代性與中國化的統一,是基于歷史的自覺和對中國國情的真實觀照,既為著中華民族“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同時代表”人類的“未來”[1],是人類夢想的中國式演繹和延伸。
一、夢從何來:中國夢以馬恩科學理想觀作為根本立論基礎
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在批判總結歷史上各種進步理想成果的前提下,馬恩提出和描繪了他們的社會理想觀。在像《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等著作和書信中,馬恩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闡述了他們的社會理想觀,從文字表達力求簡潔的角度稱為“馬恩科學理想觀”。比如,有從生產方式層次說的五種社會形態中的最后一種“共產主義社會”;有從所有制角度說的“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有從管理和調控角度說的“計劃經濟”;有從社會組織結構角度說的“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等等。概言之,馬恩的社會理想就是要消滅剝削、消滅壓迫,消滅“階級對立和階級本身存在的條件”,“……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透過這些文本,我們可以清晰把握到,馬恩的社會理想以西方歷史文化為背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批判,揭示出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必然規律,并希冀以革命實踐的方式得以實現。這樣的理想社會最適合于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人類最值得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其實質是基于“是”的“應該”。“是”即馬恩理想觀的科學基礎——歷史規律;“應該”是馬恩社會理想的價值目標——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馬恩不同時期不同文本表達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貫穿其中的,是基于對未來社會做出美好預測和設想的反映勞動人民利益、愿望和要求的科學理想觀。馬恩的科學理想觀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和濃厚的人文關切,人的因素、對人的關注與關心是他們理想觀的核心價值取向。至于如何讓這樣的理想通過現實社會運動付諸實踐,馬恩則反復強調,“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3];列寧進一步認為“各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4],“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并預言“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眾多,社會情況無比復雜的大國里”“帶有更多的特色”[5]。
二、夢有所依:中國夢以中國傳統理想觀作為思想文化淵源
中華民族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都是自己美好夢想的忠實堅守者和探索者。在東方思想淵源的浸潤之下,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是民族文化中最鮮明、最持久的價值傳承之一。理想社會的因素在不同歷史形態中持續增長著,具有明顯的人文性、社會性、倫理性和民族內聚力,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從古代到近代,分別有過農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國寡民”理想,儒家、康有為和孫中山的“大同”理想等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理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儒家經典《禮記·禮運》篇所描繪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種大同社會圖景雖然有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它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歷代哲人和統治者,作為一種民族記憶綿延不息,指引著無數華夏子孫對美好未來孜孜以求,永不止步。中國夢是華夏文明結出的燦爛之花,展示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追求未來理想社會的整體風貌與特質,體現了中國人民追求未來理想社會的核心與主題,中國傳統理想觀對于中國夢之影響和作用,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的是那種“熟悉的、在腦子里早就有的東西”。
三、夢的團契:中國夢與馬恩科學理想觀和中國傳統理想觀同質相承融合
中國夢與馬恩科學理想觀和中國傳統理想觀之所以能“一拍即合”,是因為這個夢想凝聚著二者在價值主體、價值目標等方面的本質性統一與契合、沿承與對接;中國夢不僅產生于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反映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深刻內涵和功能訴求,它同時還彰顯了為人類做出較大貢獻的時代價值,深刻體現了人類共同體“共在和共生”的思想精髓。
1.價值主體方面
夢的價值反映的是追求、體現的是抱負,夢的主體“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6],這些“現實的個人”“不是單個人所因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馬恩的科學理想是以“人”、“類”、“全人類”作為價值依托和承載,具有人類性價值,是對人類共同體命運的深切觀照;也突出和體現了人民至上、人民主體,并最終是為著每個個體造福。中華民族每一時代都有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前后相繼創造歷史的人民。他們把準時代脈搏,推動時代進步,構成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時代精神載體。從堯舜、孔夫子到孫中山,雖幾經危殆,終能承續,就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像孔孟、文天祥、林則徐、孫中山這樣的仁人志士及許多追隨者永不倦怠地為實現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理想而奮斗。他們在逐夢的過程中,既注重“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家國合一的“頂層設計”,注重和強調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取向,又始終秉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個人目標和社會目標、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從而使民族夢想有著極強的內驅力、表現力和生命存續力,這才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當下及未來的中國夢,是具有多個維度的。實現中國夢,不是增強國家實力的單項推進,而是國家、社會、個人的多維發展。“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目標需要國家層面去實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基于人們社會生活所形成的關系聯合體的共同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需要社會層面去實現;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中國夢所欲求的社會成員應該具有的一種良好道德素養,這是對個體層面提出的要求。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通俗化表達,中國夢把“國”與“家”、“民”與“族”融為了國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為了“大家”,將個人的奮斗發展與全體人民、全民族的奮斗發展有機統一了起來,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因此,中國夢對全體中國人都具有強烈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總之,中國夢從個體看,它是中華兒女的富民夢;從集體看,它是強國夢;從民族看,它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復興夢。
由此看來,中國夢、中國傳統理想觀與馬恩科學理想觀的價值主體跨越時空實現了當下的共在。夢想之所以能歷久而新,歷新不彌,根本的在于不同價值主體都是“追夢人”,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憧憬和基本生發動機。只是在不同時代條件下,不同價值主體基于對不同時代方位的把握,觸及的時代課題有所不同,各自的表達形式與實現路徑各有殊異,或無法找到現實出路而陷于迷茫和困惑,或歷經艱難不斷求索而接近夢想。而中國夢的提出和實踐者,顯然比歷史上任何價值主體都更加清醒、自省和自覺,也更加自信自勵和高效有為。
2.價值目標方面
馬恩的科學理想觀堅持以人為中心的核心價值,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終極目標:“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8];“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9]。在“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中,每個人可以全面而自由地發展,可以自由自覺地勞動。而要實現“自由”和“平等”,生產者就要從不同類型國家和社會所存在的各種依附關系中解放出來,要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種種不平等、不自由中解放出來,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獲得人格獨立和尊嚴、經濟利益、政治權利、文化享受、社會保障,使每一個人都能獲得自由、平等的全面發展,使其腦力、體力等各方面的素質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社會生產力便會獲得無窮無盡的發展,國家的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便會充分地涌流。如前所述,中國傳統理想觀源遠流長。從先秦諸子百家老子、墨子,以及后來的佛教、道教,乃至從《詩經》《碩鼠》篇中“樂土”、“樂國”、“樂邦”到如前面提到的《禮記》篇關于大同世界的論述,不管它們分屬于崇德論、貴仁論、重義論,還是尚志論、誠信論等等,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平等、自由、仁愛,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和諧安康等理想生存環境、生活狀態的執著追求。特別是儒家的理想觀,在突出個人的內在修養、意欲通過個人修行達到完善境界之外,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提倡人要積極入世,在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提倡群體意識和集體主義。如此看來,中國傳統理想觀之所以具有當代價值,正是由于它富于理想主義、人文主義和實踐理性,作為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驅動所有奔向未來的人們的強大精神動力,有著與人類理想的大道相一致的方向。如果說,從西方空想烏托邦到東方世外桃花源給我們勾勒和展示出人類追逐美好未來理想社會的漫漫長路與頑強不懈,但都不同程度地囿于歷史的、時代的困厄的話,那么,中國夢則明確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傳統,“活”在我們身上!因有作為堅強支撐的基本物質基礎、核心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思想、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整體實力,所以,它徹底擺脫了“百年迷夢”的囈語低狂,可以現實地為那些曾經有過如煙絢爛生命的理想找到新生之路。中國夢所蘊含的精神境界、理想追求和價值范式與人類千百年來向往真善美、渴求幸福和諧、追求公平正義的前行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中國夢所要實現的理想和目標,也是不同時期不同民族共同逐夢的精神內核、價值訴求及思想保障。
四、夢引現實:中國夢是馬恩科學理想觀與中國傳統理想觀的創新發展
曲折前進的歷史長河里,不斷有人墜入“理想國”的虛空,同時也有更多的人在現實中清醒尋找著社會發展的真正出路。美國批評家布魯姆在《西方正典》序言中說:“影響的焦慮使庸才沮喪卻使經典天才振奮。”擺脫已有大師和先哲們的預設模式,避免自己陷入前人文本窠臼而不得出,從而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并形成新的經典,這需要高超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氣。夢向何求?“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10]在國家、民族和社會轉折與上升的關鍵期,適時提出的中國夢,既有馬恩科學理想觀作為理論基礎和思想先導,又有中國傳統理想觀作為文化淵源和歷史積淀,彰顯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雙重作用,也蘊含著深刻濃厚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具體來說,中國夢的實踐和實現,需要注意把握以下維度:
1.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
夢想之所以不是幻想和空想,在于它有現實作為支撐和基礎。而現實除了作為實現夢想的條件,它同時也構成實現夢想無可選擇和避免的制約或者前提,“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11]。如何實現未來理想社會?對此,馬恩并沒有用一種僵化的、凝固不變的模式捆住自己的手腳,禁錮自己的頭腦,更沒有這樣去束縛后人的聰明才智。他們總是提醒人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代表了共產黨人對未來社會的崇高理想,但其實現的具體道路和具體形式,要靠人類根據具體歷史條件去創造。馬恩基于對資本主義的現實批判,對未來社會做了盡量避免陷于空想的科學設想,但因為時代條件,社會主義對他們來說還沒變為現實,他們沒能經歷社會主義的親身實踐,但他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立場,一直強調要從“當代問題的中心”出發卻是確鑿無疑的。
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明確強調了我國的基本國情,即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我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夢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論體系,而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結合的“當下性”建構,是理論回歸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上升到理論的交互性過程。這就要求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以基本國情這個最大實際作為根本出發點,正視所處社會發展階段,以及面臨的時代條件和實踐需要,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克服和避免超前或落后于現實的想法和做法。
2.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
馬恩認為,“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每個人都有自覺預期的目的”,但是,“人們所預期的東西很少如愿以償”、“行動的目的是預期的,但是行動實際產生的結果并不是預期的,或者這種結果起初似乎還和預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卻完全不是預期的結果”。[12]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于發現這些規律”[13]。所以,馬恩在《關于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歷史》中寫道:“共產主義現在已經不再意味著憑空設想一種盡可能完善的社會理想,而是意味著深入理解無產階級所進行的斗爭的性質、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一般目的。”這說明馬恩極為重視規律對“歷史”和“歷史進程”的作用,也表明他們當時就在告誡人們要“深入理解”實現“共產主義”的“性質、條件”、“一般目的”等體現規律和本質性的要素。
因此,中國夢的實現,既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特殊,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一般。實際上,它既是以某些特殊的中國式過程推動具有世界普遍性的人類夢想的,又必然會使這些人類夢想的具體實現形式具有某些中國特色。普遍與特殊相結合,一般與個別相結合,這是辯證法的精髓,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必由之路。這告訴我們,要注重尊重、把握和探尋中國改革建設發展的規律,同時堅持中國特點論,注重現階段矛盾的特殊性,注重改革創新,善于破解各種難題。黨的十八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做出了深刻闡述,對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做出了準確概括,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認識。按照這些規律治國理政,就能避免誤入歧途而走進“邪路”、“老路”,夢想實現的效率就能最優化,夢想實現的成果就能最大化。
3.發揚真抓實干優良作風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1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同時,實踐也是實現中國夢所需的客觀前提和現實保障,正所謂“實干者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李大釗曾指出,“世上的事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古往今來,凡事成于真、興于實,敗于虛、毀于假。“我們對歷史最初的一瞥,便使我們深信人類的行動都發生于他們的需要、他們的熱情、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個性和才能;當然,這類的需要、熱情和興趣,便是一切行動的唯一源泉——在這種活動的場面上主要有力的因素”[15],夢想生發于需要、熱情和興趣,其實現則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唯以求真的態度、做踏實的功夫。這也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要落實好一系列具體行動要求,要務實,務實就是“講實情,謀實效,靠實干,嚴求實,看落實,重務實”。“人生出彩”要用辛勤的汗水去澆灌,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沖勁和“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韌勁。唯有如此,才可能“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16],也才可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2] [3][6][10][11][14][1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06.
[4] 列寧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4:163.
[5] 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692:.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一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56.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414.
[9] 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928-929.
[12][13] 李愛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24-325.
[15] [德]黑格爾.歷史哲學[M].上海:三聯書店,1956:58-59.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