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榮剛等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中聯合應用血栓抽吸和替羅非班的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間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均行PCI術,隨機分為對照組(應用替羅非班)和觀察組(同時應用替羅非班和血栓抽吸),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PCI術后冠脈造影TIMI 3級血流獲得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患者心功能優于對照組;隨訪6個月患者術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0.0%)明顯低于對照組(1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聯合應用血栓抽吸和替羅非班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血栓抽吸;替羅非班;急性心肌梗死
[中圖分類號] R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b)-0012-03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的有效方法,但術中可發生冠狀動脈內膜撕裂、血栓脫落等現象,導致血管無復流現象。目前研究表明替羅非班和血栓抽吸術是治療冠脈內血栓的有效方法,為探討二者聯合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中的效果,特選取該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間收治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均行PCI治療,且冠脈造影顯示梗死相關血管TIMI≤1級。其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齡40~72歲,平均(57.3±10.4)歲;術前Killip分級,52例Ⅰ級,32例Ⅱ級。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2例)。
1.2 方法
術前均口服300 mg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給予肝素70 U/kg,行冠狀動脈造影,明確病變。對照組靜脈內注射替羅非班10 μg/kg,維持0.15 μg/(kg·min)。觀察組明確病變后,沿導絲將血栓抽吸管送入靶病變部位,行血栓抽吸,后冠脈內注射替羅非班5 μg/kg,3 min后以0.10 μg/(kg·min)劑量維持。兩組均根據病變特點,選擇合適支架,行常規PCI術。術后以0.15 g/(kg·min)劑量持續靜滴替羅非班1~2 d。術中觀察血流情況,若出現“慢血流”或“無復流”,以100 μg/min速度冠脈內注射硝酸甘油200 μg,無效則重復使用。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PCI術后冠狀動脈造影圖像,評估心肌梗死溶栓臨床試驗(TIMI)血流分級和TIMI心肌灌注(TMPG)血流分級,TIMI血流分級按照經典標準;②心功能:術后3個月復查心臟超聲,測量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③統計術后不良事件及術后6個月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PEMS3.1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TIMI血流比較
觀察組PCI術后冠脈造影TIMI 3級血流獲得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術后3個月心功能評價
觀察組患者術后3個月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LVEDD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術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表3。
2.4 術后6個月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隨訪6個月觀察組術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PCI是目前公認的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2-3],但目前研究表明,PCI術中由于冠狀動脈粥樣斑塊潰爛或破裂,可形成血栓造成冠脈血流中斷,發生無復流或慢血流現象。目前研究認為,無復流是急性心肌梗死PCI中病死率和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的獨立預測因子,嚴重影響著PCI治療治療效果[4-5]。而血小板激活是PCI圍手術期血栓形成的關鍵之一,所以采用有效的抗血小板藥物能夠有效降低血栓性疾病的發病率。替羅非班是一種特異性高的非肽類血小板表面糖蛋白IIb/Ⅲa受體拮抗劑[6-7],研究表明,其可抑制血小板啟動和聚集,減輕病變部位血栓負荷及梗死相關血管的收縮狀態和炎癥反應, 從而改善梗死相關血管復流;還能改善藥物洗脫支架引起的內皮細胞功能紊亂及內皮細胞介導的舒血管作用;并能減少PCI 過程中微血栓脫落引起的血管遠端栓塞的發生率,改善微循環,增加梗死相關區域再灌注[8-9]。國外也有研究報導,替羅非班能夠促進PCI術中栓子脫落的極大減少和術后梗死相關血管血流的顯著改善,從而顯著治療效果[10-11]。
血栓抽吸是目前設計的針對動脈內血栓的裝置,是通過將插入冠狀動脈內的血栓抽吸導管一邊進行負壓抽吸一邊將導管從病變近端向遠端推進,冠狀動脈內的血栓因為負壓抽吸作用而連同冠狀動脈內的血液一起被抽吸出體外,從而有效去除冠狀動脈內血栓,開通血管。研究證實,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性再灌注治療中的應用血栓抽吸導管可有效地提高患者心肌循環灌注[12-13],尤其在冠狀動脈內明顯有大量血栓的情況時,應用血栓抽吸治療顯示臨床效果明確,同時對減少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后的無復流及末梢栓塞等現象的發生也有積極作用。但由于血栓抽吸導管本身的特點,血栓抽吸效果容易受到冠狀動脈解剖學形態及血栓性狀影響。特別是位于嚴重狹窄病變部遠端的血栓、頑固附著在冠狀動脈壁上的血栓等情況下,不能充分發揮負壓抽吸作用而使血栓抽吸困難。此時聯合應用替羅非班可進一步清除冠脈內血栓。從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PCI術后冠脈造影TIMI 3級血流獲得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心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隨訪6個月,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充分說明了急性心肌梗死PCI術中聯合應用替羅非班和血栓抽吸療效顯著,且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魯風云,王楓嶺,何志奇,等.早期使用替羅非班及抽吸導管對減少AMI急診PCI無復流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4,43(20):2598-2599.
[2] 朱瑞斐,許莎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的臨床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1):79-81.
[3] 張曉宏.國產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安全性及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3,32(32):22,24.
[4] 任琳,王文廣,王倩,等.半量替羅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1):32-35.
[5] 張優,高傳玉,李牧蔚,等.早期應用替羅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中的療效[J].中華內科雜志,2014,53(4):273-277.
[6] 張大鵬,王樂豐,王紅石,等.替羅非班對非介入治療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J].中華內科雜志,2014,53(3):193-197.
[7] 何戰斌.探討鹽酸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的作用[J].中外醫療,2012,31(7):99,101.
[8] 李慧娟,徐會圃.替羅非班對急診PCI術后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體、缺氧誘導因子α、誘導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4(15):2481-2483.
[9] 敖欽,馬進,王新旺,等.國產替羅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橈動脈入徑行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2):68-69,72.
[10] Victor Hugo Roa-Castro, Ervin Molina-Bello, Hector Valenzuela-Suárez,et al. Survival after Left Ventricular Free Wall Rupture in an Elderly Woman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Only Medically[J].Case Reports in Vascular Medicine, 2012,4(56):1123-1126.
[11] Vladimir Manchurov, Nadezda Ryazankina, Tatyana Khmara.et al.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primary PCI[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36(23):2235-2238.
[12] 洪云飛,宋麗娟,陳苗,等.血栓抽吸導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術的臨床使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8):4415-4417.
[13] 馬列,賈紹斌,仇玉民,等.血栓抽吸導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治療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2,41(2):185-188.
(收稿日期: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