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勃屹 宋吉銳 王新*(.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沈陽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學院 遼寧沈陽 00)
3~6歲健康兒童BMI與折返跑能力關系研究①
侯勃屹1宋吉銳2王新2*
(1.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2.沈陽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學院遼寧沈陽110102)
目的 研究3~6歲兒童折返跑的能力與BMI的關系,并且分析3~4歲、4~5歲、5~6歲組之間的差異。方法 對542名3~6歲健康兒童進行折返跑測試。結果 在折返跑的測試中3~4歲組(P<0.05),高BMI兒童不如正常BMI兒童。在4~5歲組(P<0.001)和5~6歲組(P<0.001)兒童在折返跑測試中,低BMI兒童成績優于高BMI兒童。在4~5、5~6歲測試組中男孩成績普遍優于女孩組。結論 高BMI兒童折返跑成績要差于正常組與低BMI組。
兒童 身體質量指數(BMI) 折返跑 研究對象
在許多國家過去20年的時間里,肥胖兒童的比率已經翻了一番。到現在為止,大約有10%~20%的兒童是肥胖的[2-3]。BMI和跑步速度的關系,跑步速度測試可反映兒童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系統機能。有研究證實[4],兒童BMI與跑步速度間有相關關系。國內外研究發現[3-4],用50 m沖刺跑、50×8 m耐力跑測定速度,通過性別及年齡校正后,低BMI兒童與正常BMI兒童的表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二者均比超體質量、肥胖兒童表現要好。另外,有研究和干預研究證實,BMI變化可導致兒童跑步速度的改變[5]。
該研究的目的是研究3~6歲兒童BMI是否與奔跑速度和敏捷性有關系(通過折返跑來測量)。同時在此實驗的基礎上研究BMI與折返跑成績的關系在不同年齡組之間的表現。
1.1研究對象
該測試對沈陽市數所幼兒園542名健康兒童進行測試(見表1)。所有參與研究活動的學校的3~6歲學生得到了家長和監護人的同意。
1.2研究方法
在學校操場進行測驗。由于參加測試的兒童的年紀偏小,折返跑測試項目[1]進行了改動。測試賽道長10 m,在終點線的地方挨個擺著木塊。3~4歲的孩子進行6次折返跑(取得3個木塊)而4~5歲的孩子要進行5次折返跑(取得10個木塊),并通過所耗時間的多少來進行成績的評定。在實驗前對兒童的身高、體重進行測量,并且同時計算BMI。在測試體重過程中要把孩子身上較重的衣物脫掉,確保體重的準確性。
表1 不同年齡兒童的BMI(N=542)
圖1 折返跑成績(a:總體成績;b:男孩成績;c:女孩成績)
通過對兒童月齡和性別分類的同時進行統計分析,實驗結果顯示BMI與折返跑(r=0.17,P<0.001)的相關性很強。圖像縱坐標表示的是完成折返跑的時間,時間越短表明兒童跑速越快。
對于3~4歲組,折返跑成績在正常組與高BMI兒童有差異P <0.05,高BMI組表現較差;在4~5歲組中在折返跑測試中低BMI組表現出最好的成績,同時與高BMI組差異顯著(P<0.05),高BMI組表現最差;在5~6歲組中不同BMI組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且低BMI組表現最好,高BMI組表現最差(P<0.01)。男孩組與女孩組成績與所有兒童組表現出來的差異基本相同,3~4歲組男孩成績與女孩組差異并不大,在4~5、5~6歲組中發現男孩的成績在不同BMI組成績均優于女孩組。在所有測試組中低BMI組與正常BMI組并無差異。
低BMI與高BMI之間的關系在4~5、5~6歲兒童中表現明顯,兒童BMI與折返跑測試結果的關系,在5~6歲年齡組差異最顯著。在同一年齡組中,4~5歲組BMI正常的兒童表現最好,5~6歲低BMI組表現最好,高BMI組在這些組別中表現的都是最差。
在早前的研究中發現,低BMI兒童有好的運動能力,且在5~6歲組中關系明顯。身體質量指數和各個年齡組之間,以月份計算的平均年齡是和身體質量指數沒有顯著差異的。在3~4歲兒童中,平均身高與BMI沒有顯著差異。在4~5歲兒童中,高BMI組平均身高明顯比低BMI組高(P=0.016)。在5~6歲兒童中,高BMI兒童平均身高比低BMI組和中BMI組高(男女生P<0.001,男生P=0.015,女生P=0.008)。因此,與年齡相適應的身高似乎不是研究測試中理想結果的原因。
參加該實驗的兒童年紀小,對于兒童試驗的信度和效度不像實驗室測試的參數可以被信任。8~17歲兒童蹬車運動實驗結果與肥胖負相關[6]。通過項目訓練成功的為6~16歲超重兒童減肥從而使他們更加健康。很難說高BMI是否是低身體活動能力的原因,它在身體活動中扮演什么角色。在研究中,身體活動還不能完全解釋身體質量指數與折返跑結果的關系,因為并沒有發現低BMI組與正常組之間存在差異。一些研究發現身體活動能力與體重有微弱聯系[6]。年紀很小的孩子和年紀稍大的孩子在BMI與折返跑表現的關系上是不同的。
兒童運動能力的測試非常復雜,既要達到實驗的目的同時還得保證孩子在參與過程中有著較高的熱情。兒童的實驗相比成人實驗要復雜,需要根據其可以接受的程度做出許多帶有趣味性的改變,同時化繁為簡能完成。因此,需要擴大樣本量來確保數據的量從而對結果準確性進行提高。這項實驗并不單單測量一個因素,比如力量,也測量兒童日常生活中的各項特征。實驗的不足之處是數據缺少變量,而這些變量對于解釋不同身體質量指數組中結果的差別非常重要(比如說體質量和瘦體重)。以實驗為依據對身體質量指數和生理性能之間的相互影響做出評定,是十分不易的。在3~4歲的兒童中,較差的身體活動能力和高BMI沒有關聯。但是不確定BMI會不會影響身體運動能力,或者是不是有第三種變量對這種關聯起作用。所以還得做更多研究來確定這些關系和不同因素對該關系的影響。
[1]《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編委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Virginia R,Chomitz,RobertJ,etal.Healthy living Cambridgekids:a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effort to promote healthy weight and fitness[J].Obesity,2010,18(1):45-53.
[3]Shang X,Liu A,Li Y,et al.The association of weight status with physical fitness among Chinese children[J].Int J Pediatr,2010(10):515414.
[4]Huang YC,Malina RM.BMI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Taiwanese youth9~18yeae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7,39(4):701-708.
[5]陳玉霞,麥錦城,吳漢榮.超重肥胖對兒童青少年智力和體能素質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5):520-521.
[6]徐軼群,季成葉,馬軍,等.超重肥胖對青少年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3):211-212.
G80-32
A
2095-2813(2015)12(b)-020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203
①遼寧省科學事業公益研究基金(1~6歲健康兒童行走足底壓力變化的模型構建,2014001011);2014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健康幼兒足弓發育對行走過程足底壓力分布影響的研究,L2014466);沈陽體育學院第一批重點資助體育學學科研究方向建設項目(健康運動數字化服務研究,XKFX1503)。
侯勃屹(1992—),男,漢,山西忻州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運動生物力學。
宋吉銳(1959—),男,滿族,遼寧沈陽人,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運動對骨骼肌形態和機能影響的研究。
王新(1974—),女,漢,遼寧義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運動生物力學,E-mail:Shi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