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璐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0)
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毋庸多說,然而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某些某些教師不愿上語文課,學生也沒有興趣上語文課。因為隨著普高的擴招,高校的擴招,中職學校的增多,生源減少,現在來中職就讀者無需成績單,只要愿意來報名就錄取。有些學生沒有參加過升中考試,有些為家長所逼而來,有些則是為了學一門技術之后找一份好工作,還有些是沒有目的來混日子的。一些學生平時對學習不感興趣,尤其是基礎文化課,課堂上缺少激情,因此,如果語文老師仍然按照傳統方式授課,毫無創新模式,教學就顯得十分尷尬了。
現今,對中職學生身心產生影響的因素,除家庭、學校、同齡群體外,更多的是大眾傳播媒介,即網絡、電影、電視、廣播、書報和雜志等。中職學生成長的文化環境日趨多元化、復雜化,而這其中,影視文化因素極具地位。可以說,現代社會是一個視聽文化高度發達的社會,影視的影響無處不在,已經成為我們生存于其中的整個生態環境的一部分。據心理學家統計,人類獲取信息的70%是來自視覺。因此將影視引入中職語課堂教學中,無疑是教師對傳統語文教學的突破與創新,并且給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動機是行動的直接動力,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是個體發動并維持其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動機水平決定著個體活動的質量、水平和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的觀點,動機對于教學的重要性可歸納為下述四點:第一,動機使學生產生動力。它使學生變得積極、主動、投入,并且關心學習;它使學生的學習持久、努力,有恒心,有毅力。第二,動機使學生把握目標。它使學生積極地完成學習任務,實現預期的目標,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第三,動機使學生有所抉擇。它使學生知道如何去選擇應該進行的工作,使學生決定各項學習的優先順序。第四,動機使學生的行為有組織形態。它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使之成為某種行動類型;它使學生對學習更加努力,更有效率。
興趣是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它隨著動機的形成、發展而形成和發展。它和需要、動機一樣,是一種對智力活動有著重要影響的非智力因素。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倘若對某種事物或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自然能自覺自愿,心力專一,全神貫注,興致勃勃,忘卻一切困擾,積極進取,孜孜以求,出色地、創造性地做好這項事情。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這個道理。眾多的教育實踐證明,興趣對個人能力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一個人的成才往往與早年的興趣愛好密切相關中職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最強、興趣培養最佳時期,可是他們大多數在初中階段就存在厭學情緒或傾向,電影、電視作為知識、信息的新載體,能夠把真實世界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于銀幕或熒屏、鮮活的畫面形象和起伏跌宕的情節,一下子就能抓住他們的心。所以,靈活利用影視作品中觸發學生興趣指向的“興奮點”,一定會贏得理想的教育效應。在中職語文《哦,香雪》的課文教學中,讓學生看電影片段,發揮想象,深入觀察人物細節,身臨其境體會環境渲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課例:《哦,香雪》
《哦,香雪》由鐵凝的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由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拍攝,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影片講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火車開進了山區,帶來了城市文明,使山區的一個女孩子發生了變化。
視頻內容及學生活動:
片段一:四面環繞的大山,一條深邃的鐵路,一群渴望外面世界的姑娘們,用新奇的眼光注視著火車開過,擦著臺兒溝脊背匆匆而過。
學生活動:觀看影片片段;小組討論小說的創作背景。
片段二:火車第一次開進臺兒溝這個小山村,姑娘們各自準備出門去看火車,主要播放香雪(主人公)到車站后觀察旅客的細節與其他姐妹有什么區別。
學生活動: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觀看影片,討論找到答案,香雪與其他的姑娘關注點不同,分析人物性格,為下位做鋪墊。
片段三:火車停留的這一分鐘,成為了姑娘們做買賣、五彩繽紛的一分鐘。她們賣著各種物品,問著各種問題。
學生活動:分析影片中姑娘們詢問旅客的問題,再次總結香雪向往文明,大膽求知的個性。
片段四:香雪在一次買賣中看中了旅客的自動鉛筆盒,她決定用雞蛋換取這一個夢寐以求的自動鉛筆盒,當她上車后車子卻開了,這一個片段是最動人心弦的。影片從整個大環境的渲染到人物細節的拍攝,很具象地刻畫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是影片最精彩的一部分。
學生活動:文章的高潮部分,讓學生根據影片和課文內容,感受香雪心理的變化過程。從害怕—不怕—猶豫—堅定,這一系列的刻畫都在電影中展現了出來,更生動更有體會。
實踐證明,課堂上適當地剪輯影視精彩片段,能激發中職學生對語文課堂的熱情,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時,影視的形聲兼備性、直觀性、高效性,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因而能大大地激發厭學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具體而言,教師是主導,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指揮”。教師既要認真研讀教材,熟練駕馭學生,又要善于剪輯影片,處理好教材與影片的自然銜接;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與之構成思維的聯動網絡;將影片視為教材的補充,當做教學的輔助手段,是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有效載體,也是學生更深刻地把握教材的媒介。
所選的影視片斷必須緊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具有較強的感染力,且課內放映的總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就會喧賓奪主,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影視課”。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電影在許多方面與語文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作為語文資源來開發利用。總之,恰到好處地將影視藝術手段應用于教學,可以達到引人入勝的良好效果,學生在全新的氛圍中既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獲得強烈的心靈震撼,并在教學活動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振作的情緒,最終獲得教學的成功。
[1]彭愛華.影視文化教育引入中職語文教學的途徑與方式.2006,11.
[2]王艷.合理利用多媒體優化語文教學.科技信息,2011(32).
[3]鐘偉芬.影視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淺談中職語文教改的心得[J].成才之路,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