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波
(江西科技學院學科辦,江西 南昌 330098)
論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歷史實然
鄒 波
(江西科技學院學科辦,江西 南昌 330098)
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史實質就是“絲綢之路”史,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從社會經濟發展、技術演進、供需發展而不斷發展起來的。其始于民國時期,當時的主要文化產品是電影和演藝業。但在此之前已有文化交流。就時間而言,經歷了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就地域而言,“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印度、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文化交流。
對外文化貿易;發展;實然
古代對外貿易史實質就是絲綢之路史,包括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的起因不是專門化生產與產品互補因素引致的,它是政治與戰爭的產物。秦王朝時,就不斷有邊疆騷亂與戰事,漢朝定都長安后,劉邦曾進行過平西戰爭,終因收效甚微而采取和親政策。于是西域諸國不斷來朝,絲帛綢緞成為天朝皇帝施恩的載體。然而,這種施恩日益加重使天子終于不忍其煩,到漢武帝時,態度變得強硬起來,戰爭與武力浮出水面。為了孤立匈奴,增加戰爭同盟,張騫出使西域,意圖聯結大月氏共擊匈奴。然而,張騫被匈奴扣押,滯留十多年后終有幸逃出,可是失去了聯合抗敵的機會。這次政治軍事目的的失敗,卻帶來經濟文化上的收獲,張騫把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與物產信息記錄下來,帶回到漢朝。
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在歷史上主要是絲綢貨物交易和技術交流的途徑,并沒有深刻的社會政治動因。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早于陸上“絲綢之路”。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1405年至1433年,明代航海家鄭和曾七次率船隊遠航。其船隊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時間之久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標志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極盛期[1]。
漢以降,唐、宋、元至明朝前期,中國對外貿易一直很興盛,此后衰落。漢朝以絲綢之路為主要路線的陸路貿易開始發展起來。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中亞,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唐朝陸路邊境貿易和海外貿易都得到發展。從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朝廷實行閉關政策,阻礙了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清末鴉片戰爭后,首先是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的自主權。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為實現它對中國的政治、經濟侵略,直接雇傭了為它們服務的買辦,中國的買辦資本產生、買辦資產階級形成。中國的貿易和商業嚴重半殖民地化[2]。民國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以上海為中心、其他大中城市為樞紐、從沿海城市到內地農村的商業網形成。1927年以后,中國國內市場隨著國際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國內政局變化而在大幅度動蕩中艱難曲折地發展。抗戰時期和人民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壟斷了商業貿易,私人資本主義商業貿易的發展受阻。
在近代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中,總體而言,進口以消費性工業制成品為主,出口以農副產品、礦產品等初級產品為主。具體結構與演進描述如下:就進口商品而言,鴉片戰爭后時期,除鴉片外,中國主要進口的商品是棉紡織品、棉花、毛紡織品,還有食品、煤、藥品、煙草、鐵皮、鐵條、鉛塊、玻璃器皿肥皂等[3](P206-212)。就出口商品而言,1894年,中國出口商品有200余種,但大宗傳統出口商品絲茶在下降,而雜項商品出口增加,主要是糖、煙草、牛皮、駝毛、豆類、麻類、羊毛及植物油等農副產品。新中國初期,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級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則主要是機器設備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改革開放后,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戰略性轉變,2002年至2008年7年間,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與進口的平均增速分別高達38.8%和2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值的比重從2002年的20.8%上升到2008年的29.1%,進口比重從28.1%上升到30.2%。
在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中,為什么幾乎無從窺見文化商品的蹤跡呢?
從社會經濟發展來看,中國長期處于農業經濟與手工業經濟社會,優勢產品也是農副產品、手工制品。只是到了明中期,出現商品經濟萌芽,但由于倭寇騷亂及之后的朝代更替,由此中斷。在民國時期,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也是由于抗戰及之后國家的社會主義轉向,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道路得以阻塞。因此,可以肯定的認為,中國的經濟在建國以前從沒有一個充分發展的機會,物質財富也極為貧乏,加上社會的動蕩,戰爭的頻仍,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基本的物質需求無法保障,遑論文化產品的需求了。
從技術演進來看,人類的傳播媒介技術經歷了口語傳播、文字與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階段,現在進入數字與網絡傳播時代。新的媒介技術對大眾文化傳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文化的表達和傳播必須依賴一定的工具和載體,而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更多傳播文化及其觀念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人類文化的傳播更大程度上依存于技術的進步。中國,長期處于口語傳播階段,即使早在宋代發明了雕版印刷,也因為生產量有限,不足以支持大范圍的傳播。就世界而言,15世紀起印刷技術被廣泛運用,人類開始了第一次媒介形態變化。從16世紀開始,逐漸改良的印刷技術導致了龐大的出版工業的形成。印刷出版的產生打破了宗教以及特權階級對知識的壟斷,激發了人們的求知欲望。印刷術使文字的機械、重復復制和大規模、遠距離傳播成為現實。19世紀20-30年代,不同的發明家在不同的地方幾乎不約而同地發明了電報裝置,電報技術以其特有的技術優勢獲得了穩健的發展,并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新的社會需要導致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等新傳播技術的出現[4]。
從供給與需求關系來看,首先是沒有一定的文化消費的需求。這源于兩點:一是人們自身對文化接受與理解能力的限制,大部分人們不識字,這大大阻礙了其走向文化產品的路徑;二是由于物質生活水平非常落后,也失去了產生文化需求的土壤。其次是沒有文化消費的能力,社會僅有的文化作品只能供少數社會精英享用,極大部分貧寒人家是沒有這個經濟能力的。加上某些朝代政治上的原因,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讓統治階層有意識地阻止勞動人民接觸文化知識。最后,從全球交流與貿易來看,最初的貿易是物物交換,如絲綢、茶葉與珠寶等,后來擴展到一些機械制品等工商產品,就連服務貿易也是20世紀中后期才得以發展起來,這就可見,作為精神性的文化產品,也還沒有進入世界貿易的視野。最早由教士帶來的外國報刊品及在中國創辦的報刊,也是出于傳教及政治宣傳的目的,沒有絲毫文化貿易的成分。
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應當開始于民國時期,主要文化產品是電影與演藝業。
最先把電影引入中國的并不是美國人而是歐洲人,歐洲人對中國電影市場的統治地位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899年,一個名叫加倫·白克(Galen Bocca)的西班牙人就開始在上海的幾家茶館、餐廳和娛樂中心放映電影。后來他把這些放映設備盤給了朋友安東尼奧·雷瑪斯(Antonio Ramos)。雷瑪斯把電影放映從其他娛樂活動中獨立出來。1908年他修建了可容250人的虹口大戲院,這是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專門電影院。美國駐汕頭領事C.L.威廉斯(C.L.Williams)在1911年的一份報告中就曾提到,中國幾乎每一個港口城市都以有一個電影院為榮,而很多口岸城市都有五六個電影院。但是所有這些電影院都為歐洲人所掌控[5]。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打響開始,美國電影就開始全面進軍中國市場,到戰爭結束時,好萊塢已經取代歐洲,后來居上,占到中國年放映量的80%以上。就在這段時期,美國對中國輸出的膠片總額從1913年的2100萬美元劇增到1926年的9400萬美元。而從比例上看,從1913到1925年美國對中國的電影出口額相對其出口總額增加了四倍[5]。
有關美國電影向中國出口的數目,1926年有450部外國電影在中國放映,其中90%是美國攝制的,即400部左右。1930年在中國發行的美國電影不下540部。南京國民政府電影檢查委員會在統計中稱,1934年有412部外國電影在中國放映,其中有364部來自美國,占進口影片的88%。1946年有881部美國影片在中國上映,1947年393部,1949年142部。40年代美國電影在中國的發行數目大大超過了美國本土電影的生產數目。20世紀上半期,美國在中國平均每年發行電影在350部以上[5]。
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的主任羅剛估計,好萊塢在中國所獲利潤每年應該達到1000萬美元。當時的中國海關估計美國電影發行商獲取的純利潤為每部影片1200到30000美元之間,即平均每部15000美元,這是好萊塢制片公司駐華代表所提供的數據的兩倍。如果采用中美雙方數字的簡單平均數,好萊塢在中國的利潤大概為每年600萬美元左右。在少數情況下,中國影院方也曾買到版權和發行權,但一般是從好萊塢以外的獨立電影制片人那里買到的。例如在1936年,一家中國影院的老板何挺然就花25000美元買斷了查理·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的發行權[5]。
中國人最早嘗試電影攝制要早于亞細亞公司。1905年,任慶泰在北京的照相館用膠片拍攝了由京劇名角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1918年,商務印書館正式成立“活動影戲部”(一年后更名為“影片部”),開始大規模的電影拍攝活動。這是中國第一家由中國人獨資經營的大型電影企業,成為中國民族電影事業開始的標志。當時其拍攝的電影內容共分為五類:包括風景、時事、教育、新劇和古劇片。1920年,商務印書館影片部攝制了由梅蘭芳主演并導演的京劇短片《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這是梅蘭芳涉足電影的開始[6]。
美國電影給予中國電影的影響,除技術先進的器材之外,好萊塢電影文化也全方位地向中國影壇滲透。1922年張石川等人創辦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短片《滑稽大王游滬記》便“借光”卓別林。電影圈流行起“仿好萊塢”稱謂,韓蘭根與殷秀岑這對胖瘦搭檔出演《漁光曲》一舉成名,被稱為“東方勞萊與哈代”;童星陳娟娟主演《中國白雪公主》,被視為秀蘭·鄧波兒(小公主)中國版[7]。
中國電影很難走出國門,更不用說占據多少份額的市場。在舊中國,中外電影交流呈現嚴重不對稱。尤其美國影片大批量在華上映,而中國影片在美上映僅有零散的記錄[8]。鄭君里曾經提到,“商務出品《蓮花落》(1923)由華僑購得美國版權,不意竟遭到美國電影聯合會拒絕入境,反復交涉,僅許在蘇彝士河旁的教堂內映演2日,雖遇天雨仍獲六千余元,后華僑將此片運到檀香山和坎拿大各地,此為中國電影輸入外國之始。”[9]
相比電影,中國以戲曲為代表的演藝業輸出值得一提,主要代表就是梅蘭芳的對外巡回演出。梅蘭芳的藝術生命長達57年,他一生塑造了100多位美女形象,使旦角由京劇配角成為主角,他的代表作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洛神》、《游園驚夢》等,由他代表的京劇表演藝術被譽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1919年和1924年,梅蘭芳兩度赴日本演出。美國也通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邀請梅蘭芳赴美演出。1930年2月16日,紐約百老匯第49街劇院首演中國京劇。當時正值美國大蕭條,原以為最多在紐約演3場,賣出一半票就不錯。沒想到,兩個星期的票被一搶而光。當時的美國總統給梅蘭芳寫信,祝賀他演出成功,并說自己因公不在華府未能看到他的精彩演出,十分遺憾,希望梅先生再來華盛頓演出。梅蘭芳在美國巡演半年,他平時一周只演3場,而在美國一周演了8場。梅蘭芳是把中國京劇介紹到世界上的第一人,打破了歐美觀眾不看、不懂中國京劇的慣例[10]。
就朝代而言,中外文化交流有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秦漢時期的中外接觸和交流,主要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對立和交流、匈奴興起前歐亞草原上的文化交流、服飾文化交流、月氏西遷與貴霜文化、張騫通西域、東漢經營西域、匈奴西遷與民族大遷徙、絲綢之路上斑斕多彩的西域文明、佛教傳入中國、南海之路初通等。
第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是中西陸路交流的發展、絲綢之路上的東羅馬文物、青海道的開通與交流、南北朝中國與薩珊波斯的交流往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亞粟特商胡來華、拜火教與祆神等。
第三,隋唐五代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是隋唐時期的外國僑民、中國人到海外、唐末五代西北民族遷徙、“三夷教”與外來宗教的大發展、域外科學技術的傳人、外來藝術的流行、唐代文化西傳、造紙術的西傳等。
第四,宋元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有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繁榮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宋元時期的諸蕃水道、宋元時代中國人的國外游歷、蒙古西征與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住蕃”與“唐人”、中國的猶太人和猶太教、宋元時代的外來科技、宋元時代的外來工藝技術、宋元時代的外來藝術、中國瓷器外銷、絲綢的外銷、三大發明的西傳、中國書籍在東亞的傳播、程朱理學在東亞的傳播等。
第五,明清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有朝貢貿易與鄭和下西洋、華人下南洋、西方航海貿易勢力的東進、清代來華的西方使團、西方教士來華及其活動、西方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學與機械工程學、地理學、生物學、醫藥學、西洋建筑、繪畫、音樂、漢籍西傳歐洲、明清時期中國典籍的東傳、絲綢、瓷器的外銷、茶葉遠銷歐美等。
就地域而言,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國家和地區如下[11](P10):
第一,由絲綢之路而造就的中國與亞歐非的文化交流。在兩漢時,指的是天山南路各國,還有中亞的一些國家。到隋唐時范圍擴大了。隋朝裴矩《西域圖記》說,西域北道到拂菻,中道至波斯,南道到波羅門。這幾乎是把整個亞洲都包括進去了。到了元、明的時候,西域這一地理概念又將歐洲、非洲的部分包括在內,范圍更大了。在亞歐非文化交流中,較為顯著的是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1271年11月,17歲的他啟程,3年后終于到達北京,1295年回到闊別25年的威尼斯,后在獄中完成《馬可·波羅游記》。《馬可波羅游記》被稱為“世界第一奇書”。
第二,中國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交流的主要內容是佛教。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廣為傳播和發展。這一階段著名人物鳩摩羅什和法顯。鳩摩羅什精通漢、梵二種文字,他主持譯出的經典,既能準確地表達梵文原本的意思,又行文流暢、優雅。經過十幾年不懈的努力,到鳩摩羅什逝世時,300多卷。公元405年,法顯和道整兩人來到了人煙稠密、富麗繁華的摩竭提國的巴連弗那邑(今印度巴特那),那是印度的佛教中心。公元412年,法顯回國弘揚佛法,經過七八年的努力,法顯終于譯出自己取回的經卷六部、六十三卷,計百余萬字。唐朝時期,玄奘赴印度(西天)取經,公元630年進入印度,645年回國,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并花了十九年時間,共譯出佛經75部、331卷。
第三,中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秦始皇時,傳說徐福曾率領500童男童女,帶著五谷雜糧種子和農具,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在熊野浦上陸,開荒種地,從事農業生產。據《宋書》及其它史書記載,公元413年至502年期間,日本先后向中國的東晉、宋、梁等朝派遣使者達13次之多。木宮泰彥著、胡錫年譯《日中文化交流史》指出,從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貞觀四年)一直延續到公元894年最后一次任命遣唐使,前后長達264年之久,前后共有19次遣唐使。就這樣,中日兩國以遣唐使為主要形式,開展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空前規模的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鑒真東渡日本,在五次東渡失敗后,753年,65歲的鑒真第六次東渡成功到達日本宣揚佛法。鑒真還把從唐朝帶來的各種奇珍異寶呈現給日本宮廷。其中有如來肉舍利、西方琉璃瓶、王羲之、王獻之真跡以及各種書籍。
第四,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主要是與越南、緬甸、柬埔寨、泰國、印尼等國的文化交流。這種交流開始于秦朝,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唐朝與東南亞地區的外交在這一時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唐貞觀五年婆利、林邑(今越南廣南省)、羅剎三國使者聯合出訪中國,贈貢禮物,成為唐與東南亞交往中的一件盛事。使者們來到長安后,宮廷畫家閻立本給他們畫像留念。這些畫至今仍保存在臺灣臺北市博物院里,是中外交往歷史的珍貴資料。越南一直是一個注意吸取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精華的國家,常派人到中國購買書籍。宋朝除了禁書以外,其它任何書籍任其自由選購。越南也是一個崇信佛教的國度,經常到中國來求取佛經。在文化交流中,越南的科學文化成果也使中國人受益匪淺。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是中外文化交流史和航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在將近30年時間里,鄭和七次下西洋,共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航程七萬海里,主要范圍是東南亞,其中七次訪問占城,六次訪問爪哇、滿刺加,蘇門答臘,四次訪問舊港,三次訪問暹羅,至今在這些國家里仍可看到許許多多當年的遺跡。
真正的文化貿易開始于20世紀初的電影貿易,主要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對中國市場的強勢壟斷地位,卻很少有中國電影進入國外市場,這時的文化貿易是極不平衡的貿易逆差。1932年以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以及列寧有關電影政治功能的闡述得到廣泛傳播。在延安根據地,人民電影以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作品為主要觀賞對象,好萊塢電影無法在此立足。好萊塢電影只在1937年至1941年間的上海“孤島”和香港租界區保持著昔日的繁榮景象。
1945—1949年間,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趁此機遇,好萊塢八大影片公司將大量戰時拍成的舊片傾銷到中國,并意圖攝制迎合戰后民眾趣味的影片,甚或配合中文說明,求取更廣泛的觀眾,盡量擠占中國的電影市場。
從1949年9月到1950年8月,蘇聯片和國營片在上海放映的部數及百分比,已經分別從8部、3.6%和4部、1.8%上升到40部、22.8%和7部、4.1%;相應地,以好萊塢影片為主的西片市場,則從142部、64.6%下降到63部、36%。到了1950年11月,伴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好萊塢電影被徹底逐出中國大陸。在1995年開始的“十部大片”引進熱潮中,中國民族電影幾乎只能在好萊塢電影票房的微小縫隙中尋找出路。1998年引進的《泰坦尼克號》,票房收入高達3.6億元人民幣,幾乎與100部國產片等值。
據統計,1905—2005年這一百年間,我國共攝制了7200多部故事片。其中攝于1947年的《假鳳虛凰》,由導演黃佐臨親自譯成英語配音版,成為第一部走出國門在歐美國家上映的中國影片。從1995—2001年七年間,我國共進口美國影片134部,其中分賬影片61部;而美國幾乎沒有進口過一部中國影片在主流院線進行商業發行放映。”[12]中國電影對外輸出在市場意義上的真正突破,是由張藝謀團隊實現的。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以2100萬美元向米拉麥克斯公司售出在北美、拉美、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和非洲發行的版權,美方安排在2031塊銀幕上映,連續兩周蟬聯票房冠軍,總票房達3525萬美元,被美國媒體評價為“中國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英雄》在法國上映也備受歡迎,創出了375個拷貝的新紀錄[13]。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統計數據,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進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卻屈指可數。2005年,全國電視節目進出口總額約為4.67億人民幣,其中進口總額約為4億人民幣,而出口總額只有0.67億人民幣。
2006年,中國電影、音像出口1.37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2%;進口1.21億美元,實現順差0.16億美元。2000至2006年間,中國電影、音像服務貿易進口年均增長21.7%;作為文化服務重要組成部分的電影、音像服務貿易2006年首次出現順差,到了2007年順差達到1.62億美元[14]。
從宏觀文化貿易主體來看。自電影在民國時期進入中國真正的文化貿易產生后,中國的貿易國先是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很快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中國幾乎唯一的貿易國,建國后,前蘇聯是中國主要的文化貿易國。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經濟對外貿易伙伴的增加,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導致與中國貿易的國家需要更多了解中國的文化,因此,中國文化貿易伙伴也急聚增加。以2003年為例,中國的主要文化產品貿易伙伴見下表1:

表1 中國最大的15個文化產品貿易伙伴
從中觀文化貿易主體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推進,國家作為一個主體已不再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角色,而是退居幕后,更多發揮的是管理與服務的角色與功能,企業作為貿易主體被推上前臺。規模經濟促使企業不斷發生兼并,大型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主角。文化貿易也從國家計劃進出口到大型文化企業直面國外市場的轉變。新聞集團、迪斯尼、維亞康姆、蘭登書屋等,其文化產品直接進入中國市場,無需雙方所屬國政府的談判與協商。同樣,中國的圖書出版企業也通過書展的方式(如法蘭克福書展)等,直接進入國外市場。相信,在文化全球化的旋風下,大型文化企業尤其是跨國文化企業,必將成為對外文化貿易的直接主體。
從微觀文化貿易主體而言,對外文化貿易的交易者是個體,確切而言,是從事演藝的藝術家個體。一是演藝藝術家個體通過演唱會、演出等進行文化貿易,如以帕瓦羅蒂為代表的世界三大男高音2001年在北京的演唱會,門票從2000美元到60美元,分11個檔次,主辦方有7000萬元人民幣入賬。據《三聯生活周刊》披露的數字,此次演唱會演出者拿到了380萬美金的出場費,比1994年亞特蘭大那場整整高出了80萬美金。[15]手工藝品藝術生產才作為文化貿易的微觀主體,主要是借助文化旅游平臺,實現國外游客與生產者面對面的文化交易。如云南省大理新華村的銀器、周城的扎染,西藏的唐卡等,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文化貿易的。
電影業。2010年,中國票房收入突破100億,但國外電影占據較大份額,僅《阿凡達》就達13億人民幣,而中國電影在國外卻收獲較小。當然,在2008年,中國電影“走出去”成績也令人欣喜。當年生產的406部影片中,45部走向海外市場,并取得25.28億美元的海外票房成績,占國內總票房的40%左右。然而,這一海外票房成績,仍不到同年美國電影海外票房的3%。[16]
演藝業。演藝業對外貿易較早,最初是梅蘭芳的對外演出,建國后主要任務是進行文化宣傳與交流,改革開放后,對外演出逐漸興盛,尤其是民族歌舞與雜戲方面。2006年,從演出產品的出口類別來看,我國演出產品出口以雜技、武術類項目為主。雜技、武術類演出約占中國演出產品出口的70%,其他的歌舞、器樂、戲劇類項目約占30%左右。[17]演藝業的經典案例《云南映象》曾以《尋找香格里拉》的名字進軍國際文化市場,在美國等十幾個國家舉行160余場演出。2005年,楊麗萍的大型原生態歌舞劇《云南映象》在美國辛辛那提ARONOFF中心進行16場商業演出,總票房收入突破200萬美元已成定局。這是中國在美國第一次成功的商業演出。[18]2008年,《云南映象》11場日本商演,票房總收入高達近2000萬元人民幣。[19]
圖書、報紙、期刊。2009年,全國出版物進出口經營單位累計出口圖書、報紙、期刊900344種次,885.16萬冊(份)、3437.72萬美元;進口圖書、報紙、期刊811265種次、2794.53冊(份)、24505.27萬美元。從數據來看,中國圖書上、報紙、期刊在國際貿易中處于極大劣勢,貿易逆差21067.55萬美元。[20]
音像、電子出版物。2008年,中國出版物進出口經營單位累計出口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種數16521種次、數量27.12萬盒(張)、金額101.32萬美元。累計進口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種數11717種次、數量16.38萬盒(張)、金額4556.81萬美元。
書畫藝術。也指可視藝術,包括繪畫、雕刻、印刷物、原版雕塑和其他裝飾品。這方面中國的出口優勢比較明顯,2002年,中國可視藝術產業的出口額在23億美元左右,排在世界出口強國的第2位。[21]
版權貿易。2009年,中國共引進出版物版權13793種,其中圖書12914種、錄音制品262種、錄像制品124種、電子出版物86種、軟件249種、電視節目155種、其他3種。版權引進地占份額最大的是美國,是4533種,其它分別是英國(1847種)、德國(693種)、法國(414種)等。版權輸出4205種,其中圖書3103種、錄音制品77種、電子出版物34種、電視節目988種、其他3和種。輸出地份額較大的分別是美國(267種)、英國(220種)、德國(173種)、法國(26種)。中國版權貿易也是巨大的逆差,進出品版權貿易中,最大的是圖書版權。[22]
網絡游戲。2008年,進入海外市場的中國網游企業有15家,進入海外市場的中國網游企業自主研發的游戲有33款,實現7074萬美元的銷售收入,較2007年增長了28.6個百分點。[23]
我們知道,當某類產品產出達到一定規模、有一定的成熟的市場主體及為人們的某種福利服務的時候,它就可以發展為一個產業。文化產業的形成也遵循同樣的規律。在精神類的文化作品所形成的產業中,又可以細分更具體的門類產業,如影視產業、報刊產業、演藝產業、會展產業、手工藝品產業、書畫藝術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等。產業的形成反過來又促使該產業品種的進一步發展與革新,產生更多豐富的產品品種。
以電影為例,最早進入中國的是默片,此后是有聲產品;先是《定軍山》、《難夫難妻》、《俄國皇帝游歷法京巴里府》、《羅依弗拉地方長蛇跳舞》、《馬鐸尼鐸(馬德里)名都街市》、《西班牙跳舞》、《和蘭大女子笑柄》等短片,而后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銀鎖》、《芳華虛度》等長片;先是西方題材的片子,而后是帶有中國元素或者純中國題材的片子,如《東方即西方》、《上海快車》等;先是生活類片子,而后是抗戰題材的片子。中國輸出的電影先是動作片如李小龍的《龍爭虎斗》、《唐山大兄》等,而后是一些紀錄片、藝術片及民族文化片,如《五朵金花》、《阿詩瑪》、《玉觀音》等。從近20年引進美國的電影來看,主要有愛情片如《亂世佳人》、《泰坦尼克號》、《人鬼情未了》等,動作片《石破天驚》、《第一滴血型》、《諜影重重》等,劇情片《教父》、《與狼共舞》等,懸疑片《致使ID》、《沉默羔羊》等,魔幻片《世界大戰》、《魔戒》、《哈利波特》、《阿凡達等》。
在影視產品中,還有動漫片、紀錄片、電視新聞、談話節目、綜藝節目、真人秀等,豐富了文化產品貿易的范疇。在演藝產業中,有歌舞、曲藝、雜技等不同門類的產品。近年來,京劇、黃梅戲、相聲、小品、雜技、魔術等走出國門,并取得很好效益。
就圖書出版物貿易情況來看,產品更是走向多元。2009年,從圖書出口的種次看,哲學、社會科學類196721種次,文化教育類167418種次,文學、藝術類192528種次,自然科學技術類84125種次,少兒讀物類29216種次,綜合類185926種次;從進口來看,以上各類分別為193885種次、99250種次、95886種次、246680種次、41617種次、78531種次。[24]
據商務部統計,2007年中國文化產品實現出口129.2億美元,同比增長26.6%,是2001年的3.7倍。但從整體看,中國的文化服務貿易一直是逆差。
就對外文化貿易而言,其銷售渠道經歷了單一與多元的演變。鑒于文化產品的精神特性,其貿易渠道可以從實物/服務與版權兩個層面來分析。
從實物/服務層面來說,文化貿易與工商品貿易渠道基本相同。從渠道長度來看,分零渠道與非零道兩種。像那種即時消費的演藝產業貿易,基本是零渠道,即表演者在生產的同時,也是產品為消費者所消費了,如梅蘭芳的各國巡演,就是這一貿易渠道。非零渠道又可細分一級、二級、三級等類別,只有一個中間商的則為一級渠道,其它依次類推。民國時期的電影貿易基本要經過一級以上的環節到達消費者手中,其交易成本較高。除此,還有生產加工貿易渠道,也可分兩類,一是外商直接把企業建在銷售國,如民國時期,美國投資者直接在中國開辦的亞細亞制片廠就是一例;二是加工貿易渠道,即在外國半成品的基礎上,加工生產出新的樣式,實現貿易,如中國把國外的影視版權買來,再加工為音像制品,再賣到國外。進入新世紀,文化貿易渠道日益扁平化,除歌舞演藝等零渠道貿易外,電影的院線制改革,豐富了文化貿易的渠道,通過統一的院線發行公司,縮短了電影貿易的中間環節,有利于電影產品的迅速流通與交易成品的大大減少。
從版權貿易層面來說,文化貿易渠道有著不同于工商品貿易的特性。這種貿易不需要實物流通,因此,其交易成本較低。一般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通過各國大使國相關人員去推薦介紹,實現版權貿易;一是通過公司的發行機構直接與國外有關組織或企業進行洽談,實現版權貿易;一是通過各種書展(如法蘭克福書展),實現版權貿易。
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的到來,在加速推進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同時,也為文化貿易提供了廣闊的渠道選擇。不論是實物/服務貿易,抑或是版權貿易,都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只要網絡渠道具備了展示、結算與配送功能,就可以極大促進文化實物/服務與版權的貿易。
新的時代,文化貿易渠道呈現多元化與一體化并流、現實與虛擬共振的奇觀,由于現場體驗性與非現場體驗性文化產品共同繁榮的市場格局,現實貿易與虛擬貿易必然共存,貿易渠道將會更加多元。同時,由于數字技術對文字、圖像、聲像的整合,使得所有文化內容可以在互聯的網上呈現,因此,線上的網絡虛擬貿易渠道將成為文化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有促使了其一體化,使生產者與消費者整合在一起,分銷渠道的作用日益式微。
其實,早在民國時期,美國資本就開始直接進入中國建廠,拍電影,并發展得相當不錯。只是在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相當長的時間內,由于政治原因,外資與中國無緣,最多只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兄弟式的援助。自從報業實行事業性質,企業化經營政策后,廣州日報集團的發展,四川博瑞傳媒的借殼上市,才陸續有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新浪、搜狐等新媒體在美國納斯克上市,才使文化產業有了獲得外資的機會。此后,出版集團、文化旅游企業的上市,通過股市實現了國外資本到中國的流動,雖然數量有限,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當然,在文化產業的某些領域,也有外資直接投資的案例,如1995年進入中國的貝塔斯曼書友會,就直接在中國投資建立發行系統,一度取得很好成績。
目前,外資獨資的案例雖不多,但通過合資形式進入中國,從而大大擴展了文化貿易的領域。如2004年維亞康姆與上海文廣集團合資制作本土化兒童節目——尼克兒童頻道,已經獲得了國家廣電總局的批準同上海文廣集團建立合資公司。作為境外媒體中第一個獲得中國政府批準建立的合資企業,該公司將利用尼克頻道的品牌效應來制作中文內容的少兒節目。中影集團、時代華納和橫店集團成立中影華納橫店影視有限公司,是首家真正成立的中外合資電影制作、發行公司。華龍電影數字制作有限公司與索尼影視成立華索數字制作有限公司,主要業務在于制作高清晰電視和數字電影產品,并將在成熟的情況下涉及發行領域。
在對外文化貿易中,經歷了文化交流到貿易、單一到多元的過程,貿易主體、多元產業與產品、豐富的交易渠道及外資進入的多種形式,合力加速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壯大了本國文化實力和豐富人類精神世界的同時,對于一個民族國家來說,其文化主權、文化軟實力也受到嚴重的挑戰,相信中國文化產業憑借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在人才、資本、技術的驅動下,迅速成長,成為世界文化貿易中重要的產品提供者。
[1]李琴生.關于‘絲綢之路’形成的歷史考察 [J].絲綢,1999(3).
[2]姚錦祥.我國商業貿易的歷史發展特點[J].歷史學習,2002(4).
[3]孫玉琴.《中國對外貿易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4]肖艷.試論技術進步對文化傳播的影響[J].社科縱橫,2010(9).
[5]蕭知緯、尹鴻.好萊塢在中國:1897— 1950年[J].當代電影,2005(6).
[6]來源于國家廣電總局:http://www.dmcc.gov.cn/publish/main/304/2010/20100317180354246957524/20100317180354246957524_.html,2011-4-6.
[7]鄭穎.民國年間中美文化交流探討[J].電影評介,2008(5).
[8]李亦中.電影國門滄桑錄[J].當代電影,2008(4).
[9]李亦中.中美電影跨世紀交往格[J].http://www.ccava.cn/news/1_7.html,2011-4-6.
[10]來源于中國戲曲網,http://www.chinaopera.net/html/2006-11/936.html,2011-4-6.
[11]黃利平.足跡從絲路延伸: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
[12]李亦中.電影國門滄桑錄[J].當代電影,2008(4).
[13]同上
[14]楊宇婷.中美文化貿易發展的比較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2).
[15]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U-c/40695.htm,2011-4-7.
[16]http://media.people.com.cn/GB/10286503.html,2011-4-8.
[17]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e/2008-03-14/26645.shtml,2011-4-7.
[18]孫晨.云南映象成海外商演樣板[N].中國經營報,2005-11-27.
[19]http://news.qq.com/a/20080325/000856.htm,2011-4-8.
[20]中國出版統計年鑒(2010).
[21]趙有廣.中國文化產品對外貿易結構分析 [J].國際貿易,2007(9).
[22]中國出版統計年鑒(2010)[G].
[23]李楠.中美文化貿易比較研究 [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0,4.
[24]中國出版統計年鑒(2010)[G].
(責任編輯:朱 斌)
On the History Reality of Foreign Cultural Trade(Part One)
ZOU Bo
(The Discipline Office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98,China)
Foreign cultural trade has a long history,and its essence is the history of Silk Road,including Silk Road in land and Silk Road on sea.China’s foreign cultural trade started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the main cultural products were movies and shows.The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passed through Qing-Han dynasties,Wei-Jin and South-North dynasties,Sui-Tang dynasties,Song-Yuan dynasties and Ming-Qing dynasties,and the exchange partners included Asian,European,African,Indian,Japan and South-eastern Asian countries.The development course is from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technical evolu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the cultural trad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rade;development;history reality
G114
A
123(2015)02-0030-09
2014-05-04
鄒波(1972-),男,江西蓮花人,江西科技學院學科辦,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傳媒經濟㈦文化產業。
國家社科基金委縱向研究項目“輿情消長㈦邊疆民族地區穩定研究”(編號:11CXW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