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強,張 悅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業余生活現狀的探析
劉凱強,張 悅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化,我國大學生業余生活的發展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變遷,表現出諸多嶄新的特征。轉型期大學生業余生活在業余時間分配過程中存在不合理現象,有主客觀多方面原因,應從學生、學校、社會三個維度來制定相應對策,進而提高大學生業余生活質量。
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業余生活
大學生業余生活一般是指大學生在參加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以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大學生群體的業余生活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一類是周一至周五的業余生活,即學習日的業余生活;另一類則是雙休日的業余生活。
為了能夠較為準確地了解轉型期下大學生業余生活的現狀,隨機選取了400名大學生(以安徽大學、安徽建筑大學、合肥師范學院),向他們發送印制好的紙質版調查問卷。回收到填寫完整的問卷396份,其中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問卷共382份,并將結果整理成下表。

表1 大學生業余時間分配的具體情況
調查顯示,大學生在日常學習日中,學習占業余生活的主要部分,學生多將業余時間花在學習和鉆研功課上。而在雙休日的業余生活中,學習比重明顯下降,休閑娛樂,體育運動,社會實踐的比例明顯上升,大學生多以放松,緩解學習日中的疲勞為主,傾向于做自己喜歡能使自己身心愉悅的事情。
社會轉型期會使當前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發生多方面的變遷。這些變遷對正走向成熟但各方面又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尤為劇烈和明顯。在各種新事物、新現象、新思想、新觀念競相迸發的今天,大學生的價值觀正發生著劇烈變遷,這些變遷既有積極的方面,也勢必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心理。這些消極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常常會對大學生安排其業余生活造成一系列的問題,主要包括:
通過調查發現,在社會轉型時期下的大學生群體中,娛樂和休閑無論是在學習日還是在雙休日中,在業余生活中所占比例都較大。尤其是在雙休日,大學生用于學習的時間更少。這凸現出大學生更樂意將業余時間使用在能使自己身心得到愉悅的娛樂項目上。
業余生活安排的不合理往往會給大學生帶來一系列的危害,例如,許多大學生沉溺網絡、在拜金主義的刺激下過度消費等等。這種時間分配比例一旦形成,必然會使大學生業余生活的結構失衡。而學習和娛樂在業余生活分配比重上的不相稱,最終將會導致大學生業余生活安排呈現出惡性循環的趨勢。當這種趨勢形成后,輕則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影響身心健康;重則引發大學生的社會越軌行為,對社會秩序帶來不良沖擊。
大學生在學習日和雙休日這兩個不同時段利用自己業余時間存在很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充分反映出他們在利用自己業余生活時效率偏低。在周一至周五由于學校課時安排較為緊密,因此,他們的業余生活安排相對合理,業余時間的利用相對有效;但當周末,他們更愿意將時間放在娛樂和休閑上,而用于學習的時間所剩無幾。
當大學生形成了隨意使用其業余時間的思維慣式,進而會弱化其業余生活的質量。自身缺乏一種高效的生活模式同樣會使大學生對其生活滿意度不夠,學習生活興趣不濃,人生目標模糊,缺乏上進的動力和為之奮斗的精神,陷入空想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荒廢大好青春。
不可否認,娛樂和休閑有利于大學生身心發展,但大學生更應當將自己業余生活的有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如多讀課外書,做一些與所學專業有關的社會實踐,而不是過分的隨意化、享受化。
大學生業余生活中存在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進而呈現出問題成因的復雜性,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對業余生活時間分配態度的隨意化與享樂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大學生擁有了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而恰恰是自由度的增加致使他們無法用正確的態度來規劃自己的業余生活。許多學生認為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好不容易步入了大學殿堂,難得有了大量的業余時間,應當好好享受自己的業余生活,不能讓自己的青春全部用于書本上。當他們持有這樣一種觀點時,就容易滋生對自己業余生活享樂化和隨意化的態度。具體表現為男生將更多的時間用于上網、戀愛、睡懶覺上;而女生則傾向將自己業余時間放在和朋友逛街、購物、聊天上。當他們將自己大量的業余時間運用到這些方面時,必然會在無形中消減用于學習和社會實踐的時間,從而使自己業余生活結構喪失合理性。
其次,人生規劃意識不明確及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隨著大學生年齡和知識的不斷增加,他們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日趨成熟。因此,大學時期是人們一生中最適宜對自己進行人生規劃的階段。但是,通過個案訪談發現,當下大學生的人生規劃意識并不明確,他們往往不能準確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詳細的規劃,亦或是有一定的規劃。由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也無法落實自己的人生規劃。當大學生業余生活時間的分配偏離自己既定的人生規劃時,也常常缺乏足夠的毅力來矯正自身的越軌行為。
首先,社會價值觀念的扭曲。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不同領域創造了一個個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中國奇跡”。與此同時,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后,西方各種價值觀念也隨之涌入中國,并與中國社會的傳統文化發生碰撞。大學生尚處于價值觀形成的萌芽時期,特別容易受到外界觀念的影響,過度接觸西方部分錯誤思想的熏陶,容易滋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扭曲的價值觀念。這些畸形價值觀一旦形成,常常會對大學生如何健康地安排業余生活產生一系列負面作用。
其次,同輩群體的影響。同輩群體是指由一些在年齡,興趣,愛好,地位,價值觀及行為規范上大體相同或相近的人所結成的關系親密的非正式群體。由于同輩群體成員相互之間各方面大體接近,因此成員之間常常會相互影響。大學生屬于一種同輩群體,他們之間有著大致相同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模式,因此往往會使得他們的行為具有群體一致性,或者說有意無意的相互模仿,以使自己與周圍的人保持一致,從而產生強烈的群體歸屬感。同輩群體對大學生業余時間分配的影響好似一把“雙刃劍”,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從良性的角度看,當周圍的同學都紛紛有目的、有計劃的安排自己業余生活時,自身就會無形中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與他們保持一致的傾向,這時自身也會重視對業余時間的合理利用。從消極的角度看,如果周圍同學都對業余生活的安排持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甚至貪圖安逸,許多學生自身也會受到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失去科學安排自己業余生活的上進心,勢必導致對自己業余生活的使用出現各種問題。
最后,學校管理和監督的疏忽。大學校園是大學生主要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學校各方面的軟硬件設施都會無形中影響到學生對自己業余生活的規劃。大學擁有一個相對開放自由的學習與生活氛圍,各方面強制性的管理和監督相對較少。由于中國特殊教育體制的影響,我國學生在初中和高中所受學校各方面的管理和監督較為嚴格,而大學生沒有了強制升學的壓力,往往就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思想和行為都日趨松懈。另一方面,大學行政管理中的失位,錯位,越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校對學生管理中的難度,造成學生工作細節上的疏忽,無法及時對他們不良行為進行矯正,長此以往,大學生必然無法合理安排其業余生活。
社會轉型期下大學生業余生活中的問題主要呈現出復雜性、多因性和相互交織性。因此,需要從多個方面出發,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對策,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角度:
一方面,需要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大學生是自己業余時間的支配者和享有者,個體的人生追求是個體發展的內在動力,自我認知和自我定位將直接影響到其對業余生活的利用效率。因此,樹立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對個體來說至關重要。美國心理學家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認為,目標是激勵的來源,特定的目標可以增進人們的績效,使人們的行為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將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既定的目標相對照,以此進行調整和校正,從而更好的達成自己的目標。大學生正處于自己一生中的黃金時期,需要對自己未來的人生進行適當的規劃,正確的分配業余生活的時間可以使自己擁有一個良性的學習和生活模式,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去追求自己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
另一方面,加強自我監督與管理。大學生活的自主性和開放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需要靠自身的主觀意愿來安排。當大學生在規劃自己業余生活時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多重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這時,個體的自我監督與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轉型期下大學生所面對的誘惑日益增多,各種價值觀念,行為模式也相互激蕩。因此,大學生應改變對待業余生活的態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強自控力,加強自我約束,不盲目追趕潮流,自覺抵制不良的社會風氣,做到合理安排自己的業余時間,提高業余生活質量。比如,可以利用學校圖書資源廣泛閱讀,增長知識;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開拓視野,讓自己多接觸和了解社會,積累各方面的經驗,為日后步入工作崗位打下夯實基礎,真正做到不浪費自己的業余時間,不虛度光陰。
首先,強化校內監管力度,健全校內監管機制。學校重視對學生日常生活中各種行為的監管,可以在無形中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對他們業余生活時間的安排產生一系列積極影響。通過調查發現,大專院校在對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監管方面普遍存在監管力度不夠、監管方式不當、監管趨于形式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高校內監管力度,健全校內監管機制就顯得刻不容緩。為此,學校一方面可以成立相應的職能部門,分派專向人員對學生業余生活進行適時監管;另一方面,可以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以明文規定的形式督促學生自覺約束自己日常行為,加強學生對自己業余生活時間分配過程中的紀律性,有效避免學生荒廢自己寶貴的業余時間。
其次,完善課程設置,加強思想教育。當代大學生之所以會對業余生活安排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緣于缺少規范的引導。因此,最簡單高效的方法就是開設相關的課程,如,可以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讓學生系統的學習和掌握規劃自己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同時,輔導員適時開展主題班會,使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合理安排業余生活的必要性。當前,我國高校對業余生活課程的設置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對學生業余生活方面的思想教育力度仍然不夠。為此,可以從豐富校園文化這一方面入手,結合各院校自身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建立科學安排業余生活時間的觀念,進而改善大學生業余生活的質量。
營造大學生社會化的良好環境。社會化是個體從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個體只有通過社會化才能被社會所接納。一個社會環境的好壞對于大學生的身心是否能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體制轉軌的雙重時期,社會各方面處于劇烈變革之中,尚未建立起完全統一的社會規范和價值觀念。在此氛圍中,整個社會更應當加快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導向,以期對大學生業余生活的安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大學生培育正確的社會心理。
[1]樂國安.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2]戴金輝.大學生課余時間利用調查及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09(7).
[3]黃希庭,張志杰.論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J].心理科學,2001(5).
[4]鄭杭生,李強.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王革.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研究[M].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朱 斌)
A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Spare time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Liu Kai Qiang,ZhangYue
(School of Society and Politic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With the constant deepening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our country,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life increasingly shows a diverse change,showing many new characteristics.In the process of spare-time allocation,some unreasonable phenomena exist in colleg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life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There are man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terms of students,university and society,in an attemp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spare lif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college students;spare life;analysis
G647
A
123(2015)02-0013-04
2015-03-12
劉凱強(1992-),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社會㈦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⒚社會學。
張 悅(1991-),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社會㈦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