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曾 光
(江西省發展改革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6)
江西加強與周邊地區合作的戰略思考
王 娜,曾 光
(江西省發展改革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6)
江西地處長珠閩的共同腹地,區位、資源、政策優勢顯著地緣優勢顯著。如何牢牢抓住當前各方面戰略機遇,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是實現“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的重大現實課題。從戰略層面來看,亟需強化開放帶動,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海西經濟區等對接合作,推動開發合作平臺建設,全面對接長珠閩、港澳臺,加快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深化基礎設施、產業、城市群、市場和生態建設等合作領域,努力構建“一帶兩軸四組團”開放合作新格局,大力推進區域開發合作。
江西;區域合作;周邊地區
當前形勢下,經濟全球化步伐日趨加快,市場化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區域之間要素流動、產業轉移日益頻繁,國內各地區之間經濟依存和互動不斷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提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江西如何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是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吹響了江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當前,江西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機遇期,隨著“1+N”改革方案的不斷完善,改革紅利加速釋放,為江西區域合作創造了良好的體制環境。
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一系列國家政策效應的疊加發力,以及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一帶一路”等重大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為江西融入長江經濟帶、對接長珠閩、加速全球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當前,江西“四化同步”加速發展,生態優勢不斷顯現,農業、旅游、航空、汽車、有色金屬等特色產業發展迅速,“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格局逐步形成,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攻堅時期和5年時間決戰同步全面小康的重要時期,為江西拓展合作空間、爭取優勢奠定了堅實基礎和重要支撐。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新階段,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中部地區崛起、海西經濟區建設、皖江經濟帶以及即將實施的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在國家政策引導、戰略驅動和沿海倒逼機制影響下,周邊地區轉型升級加速,進入新一輪黃金發展期。在新形勢下,江西與中部地區、長珠閩、港澳臺等周邊地區合作的基礎和條件日益完善,合作意愿加強,合作空間更加廣闊。
當前,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國際產業分工深刻調整,產業轉移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江西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海西經濟區的重要組成,出省主要通道和省會各設區市全部實現高速化,承接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規模和質量穩步提升,產業轉移來源地主要集中在長珠閩等東部沿海地區。同時,江西加快推進與長珠閩、港澳臺、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周邊區域在基礎設施、生態旅游、特色產業等方面的合作,成效顯著。
江西是全國惟一同時毗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西經濟區三個經濟最活躍經濟區的省份,是四省一市的共同腹地。同時也是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和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境內公路、鐵路、航空、水運便捷,與廣州、深圳、杭州、武漢等區域經濟中心城市的空間距離約1小時。2013年江西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335公里,鐵路營運總里程達3146公里,形成了完備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
近年來,江西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GDP由2008年的6480.3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38.5億元,工業增加值從2323.5億元增加到5796.9億元,五年翻了一番。城鎮化率從2008年的41.36%提升為2013年的49%。經濟總量連年遞增,2011年突破萬億元,當前正處于從1萬億向2萬億跨越的關鍵時期。“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區域發展格局更使得江西在區域經濟中的活力不斷增強。
江西省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國重要的稀土礦產、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產地。在探明的89種礦產儲量中,保有儲量居全國前五位和前十位的分別有33種和53種。其中,銅、鎢、鈾釷、鉭鈮和稀土構成江西“五朵金花”。除此之外,江西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有1處世界文化遺產(廬山)、2處世界地質公園(廬山、龍虎山)、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全省森林覆蓋率63.1%,居全國第二。森林面積、活立木總蓄積量、水資源總量、人均水資源等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江西擁有三大國家戰略平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贛南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和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為江西新一輪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歷史機遇,使江西在財稅支持、投資傾斜、金融服務、產業扶持、土地利用、生態建設、人才保障等方面享受著獨特政策紅利。同時,江西贛西地區還屬于海西經濟區重要成員,受海西經濟區輻射和政策支持。井岡山、蓮花縣等17個縣列入國家羅霄山脈連片特困地區扶貧范圍,受到國家重點扶持。優越政策條件為江西加速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和平臺支撐,江西正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
發展不足仍然是江西面臨的主要矛盾,特別是與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發達地區有較大的差距。2013年江西GDP總量為周邊六省中最小的,約為廣東的六分之一、浙江的五分之一、湖北的三分之一。人均GDP也僅為廣東、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的二分之一,與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的差距也較明顯。
與發達地區相比,江西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省際交通通道中仍存在不少“斷頭路”,在在浙皖粵、粵閩湘等方向存在“斷頭路”達11條,布局完善、功能齊備、相互銜接、安全環保的交通運輸綜合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此外,跨區域的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江西是個內陸省份,在國內經濟轉型升級、體制換擋蓬勃發展的格局下,面臨著激烈的區域競爭。一方面,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搶抓發展改革先機,各項經濟指標遙遙領先;另一方面,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內陸省份立足自身優勢,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尤其是中部省份同屬國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經濟發展條件和環境相似,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江西在經濟實力、技術能力、人才和投資環境等方面相對落后,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中不占有競爭優勢。
江西雖然與周邊省市簽署了一系列政府間框架合作協議、雙邊或多邊合作協議,但這些合作協議不具備較強約束力,在實踐中易受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分割等因素影響。特別是在跨省產業和生態合作方面,尚未建立國家層面的省域分工和長效合作機制,區域利益難以協調。
大力推進區域開放合作,按照“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海西經濟區等的對接合作,大力推進贛浙閩皖開放合作區、贛閩開放合作示范區、贛湘開放合作實驗區、三南承接轉移示范地等開放合作平臺建設,提升與周邊省份開放合作水平,構建“一帶兩軸四組團”區域開放合作格局。
與發達地區相比,江西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省際交通通道中仍存在不少“斷頭路”,在在浙皖粵、粵閩湘等方向存在“斷頭路”達11條,布局完善、功能齊備、相互銜接、安全環保的交通運輸綜合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此外,跨區域的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圖1 構建“一帶兩軸四組團”區域開放合作格局
1.一帶。即融入長江經濟帶。依托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以昌九一體化為龍頭驅動,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發展重點,爭取更多的縣市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規劃范圍。以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戰略重點,深化與長江沿線10省市的開放合作,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增長極、長江經濟帶重要制造業基地、內陸對外開放門戶和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2.兩軸。一是京九開放開發縱軸。以京九鐵路為主軸,依托南昌、九江、贛州三大都市區,向北主動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向南全面對接大珠三角,加快推進昌九一體化、吉泰走廊建設和中央蘇區振興,形成南北延伸的開放新格局。以綠色食品產業、電子信息產業、航空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和汽車產業為發展重點,形成南北延伸的開放新格局。二是滬昆開放開發橫軸。以滬昆線為主軸,依托信江河谷城鎮群和新宜萍城鎮群,主動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重點推進贛浙皖開放合作區、贛湘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推動旅游一體化,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有色金屬加工、陶瓷、鋰電及電動汽車等產業基地,形成東西開放開發軸。
3.四組團。一是昌九組團。以南昌、九江為中心,加快建設南昌臨空經濟區、共青城先導區,推進昌九一體化,重點加強與武漢城市群、皖江城市群分工協作,打造江西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先行示范區和戰略支點。建設中部地區重要的生物醫藥、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加強長江中游水資源保護和生態協作,共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提升江西在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贛東北組團。以景德鎮、上饒、鷹潭為中心,沿滬昆線建設城鎮密集帶,建設信江河谷城鎮群,加強與長三角地區區域交流和合作,爭取納入泛長三角經濟圈。加快承接長三角經濟區新能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等產業轉移,打造新能源、節能環保、汽車、銅產業等產業基地,建設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先導區、循環經濟示范區和綠色生態旅游目的地。三是蘇區組團。緊緊抓住國家支持贛南等原中央振興發展機遇,以贛州、撫州、吉安等原中央蘇區為中心,依托向莆鐵路、京九鐵路、贛粵高速等交通要道,重點支持撫州對接海西經濟區,重點推進向莆經濟帶、贛閩開放合作創新區,推動贛州與龍巖共建贛閩產業合作區,與臺灣建設贛臺經貿文化創新試驗區,規劃建設贛粵、贛閩飛地園區、港商創業園,打造有色金屬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生態旅游聯動示范區和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四是贛西組團。以新余、宜春、萍鄉為中心,建設贛湘經貿合作示范區。加快贛西經濟轉型升級,推進新宜萍一體化,加強新宜萍城市群與長株潭城市群協同發展,融入長江經濟帶,重點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節能環保產業、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產業合作,建設贛湘經貿合作試驗區、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一是以高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航道、航空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構建互聯互通的水路、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大格局。加快建設九景衢鐵路、武九客專、滬昆客專等出省入贛、互聯互通要道,加速形成與周邊地區“2小時”經濟圈。二是打造區域信息共享平臺。加快就業、物流、醫療、衛生、科教、文化、旅游、環保、電子政務等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業務應用平臺建設,構建數字化、寬帶化、智能化的區域信息網絡。三是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深入推進區域港口和口岸合作,以九江港、南昌港一體化建設為突破口,構建航運、水運、鐵路、公路多式聯運的口岸物流服務網絡,建設通江達海的開放大通道。
一是聚焦長江中游城市群。以昌九一體化為龍頭,以鄱陽湖生態城市群為主體,加強與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合作,共同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提升在長江經濟帶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推動贛東北與長三角融合發展。依托信江河谷城鎮群建設,支持上饒、景德鎮、鷹潭加入泛長三角聯席會議成員城市。三是以向莆鐵路沿線中心城市和城鎮為依托,建設向莆經濟帶建設,推動撫州融入海西城市群。四是加快贛州融入大珠三角城市群。強化贛州與珠三角、港澳等地區聯系,建設贛粵(贛港)產業合作區,推動贛州融入大珠三角經濟區。五是加強新宜萍城鎮密集帶建設,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強化與長株潭城市群合作對接。
一是因地制宜積極承接長珠閩、港臺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具有江西特色的傳統優勢產業為主攻方向,全面對接長三角,深化贛港、贛臺經貿合作,堅持承接產業轉移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推動江西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二是加強與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產業分工合作。重點加強與湖南、湖北、安徽在汽車、重心型裝備制造、石化、電子信息等產業鏈分工協作,支持企業跨區域重組兼并和抱團“走出去”。三是鼓勵與周邊地區的政府、產業園區或大企業共建園中園、整體轉移型園區、合作開發型園區和特色產業園等飛地經濟。四是充分運用中部論壇、長江中游城市群會商會、泛珠論壇等現有合作平臺及創新設立長江經貿博覽會、港中聯合招商會等新型合作平臺,加強區域間經貿合作與交流。
按照共享、互通、平等的原則,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高效規范、功能各異的要素市場,加快培育商品、資本、土地、技術、信息、人才和產權等一體化市場,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有步驟地推進銀行、保險、電信、貿易、旅游等服務領域的開放合作。加快推進就業、社保、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資源的合作共享,逐步實現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區域統籌。共同建設全國性糧食、棉花等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鋼鐵、汽車、紡織服裝等工業產品交易市場,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技術市場和人才市場。
一是加強生態共建。推動江西與周邊省份在推進自然保護區、生態農業示范縣、生態城市、生態工業園等方面交流合作,共同建設跨區域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二是建立區域環境保護協作機制,以“一江兩湖”(長江、鄱陽湖和洞庭湖)為龍頭,加強區域水資源安全合作,加強贛江、閩江等重點流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治理,推動在跨區域生態項目建設和環境保護問題方面的合作,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探索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建立江西、廣東兩省東江源生態補償聯席會議制度,加快推進東江源生態補償試點建設。支持贛江源、撫河源納入國家生態補償試點,探索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一是建立健全合作機制。高位推動,加強省級溝通協調,建立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制度、職能部門溝通協調和市長定期交流機制和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實現區域合作交流和日常聯系常態化。鼓勵比鄰地區縣市開展跨區域合作,并在基礎設施、項目支撐、產業布局、稅收減免、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二是用好用足國家政策。特別是用足、用好、用活國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海西經濟區建設等國家政策,進一步加強區域政策協調對接。三是與周邊省份共同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重點抓好國家長江經濟帶規劃編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機遇,爭取重大基礎設施布點、重大平臺建設、重大產業專項布局和國家在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生態環保等方面的試點權,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活力,搶占未來發展主動權和制高點。
[1]魏后凱成艾華.攜手共同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J].江漢論壇,2014(4).
[2]陳建軍.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J].人民論壇,2014(5).
[3]肖雁飛 萬子捷 廖雙紅.中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現狀及綜合能力測度[J].經濟問題探索,2014(1).
[4]中共江西省委貫徹落實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N].江西日報,2013-12-28.
(責任編輯:朱 斌)
Research and Suggestion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Jiangxi and Its Neighboring Provinces
WANG Na,ZENG Guang
(Jiangxi Development and Reform Research Institute,Nanchang 330046,China)
Jiangxi is located in inland of Yangtse Delta,Pearl River Delta and Southeast Fujian Delta,enjoys the geographic,resourceful and political advantage.The question of how to firmly grasp the curre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its neighboring provinces is a critical subject of“building a prosperous,harmonious and green Jiangxi”.From the strategic point of view,Jiangxi is crying out for opening-up motivation and should furthe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on with Yangtse Delta,Pearl River Delta,Southeast Fujian Delta,Hong Kong and Taiwan,speed the integration into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city cluster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Besides,it is necessary to rely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innovations,deepe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infrastructure,industry,urban agglomeration,marke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spare no efforts to construct“One belt,Two axes,and Four communities”pattern of opening up,push forwar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Jiangxi;regional cooperation;neighboring provinces
F061.5
A
123(2015)02-0020-05
2013-09-15
王 娜(1989-),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發展改革研究院,碩士。研究方向:區Ⅱ經濟。
曾 光(1977-),男,湖南邵陽人,江西省發展改革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區Ⅱ經濟。
第三批“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項目“江西生態產業建設戰略研究”[贛才字(201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