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川
【關鍵詞】 數學教學;分層;學生;教學目標;作業;考試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68—01
分層教學是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學業成績及興趣愛好分成不同水平的小組,教師根據不同小組的實際水平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它能兼顧學生的個體,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的發展和提高。下面,筆者就分層教學談些自己的看法。
一、依據學情,將學生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是分層教學的前提。分層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建立詳細的檔案,準確掌握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等。在此基礎上,堅持尊重學生、師生商討、動態分層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層。這里要強調的一點是:分層時,既不能讓學習較差的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也不能讓學習好的學生產生驕傲情緒。筆者是這樣做的: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成績、自主學習能力、智力情況等因素,結合教材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成績優秀的學生為A層,基礎和智力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的學生為B層,基礎、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為C層。各層次內學生合理搭配,建立5人學習小組,教師指定學習自覺且組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組長。
二、因材施教,將目標分層
對學生合理分層后,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備課。備課的過程中,對A、B、C層的學生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這必須在備課時體現出來。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分層教學流于形式。筆者是這樣做的:結合班級中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方面把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A層學生要求能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并能做教師提出的綜合題目;B層學生要求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解決綜合性不是很強的問題;C層學生要求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數學方法。除此之外,在課堂容量上也要針對學生接受能力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課堂提問上還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而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如,對A層學生要設計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B層學生設計的問題應有點難度,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對C層學生應多給予指導,設計的問題可簡單些,梯度緩一點,只要求他們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會基本的方法,獲得基本的能力。
三、量體裁衣,將作業分層
作業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既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達到初步鞏固知識的目的。根據大綱要求,作業的設計要有層次、有坡度、難易適度。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題型應由易到難成階梯形,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做作業獲得應有的發展,并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筆者是這樣做的:根據教學目標、知識的重難點及學生的能力水平,可把作業設計成A、B、C三個等級。C層學生的作業以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掌握為目的,題目一般為每一節課后的練習;B層學生的作業是有一定綜合性和提高性的題型,側重于新穎易做的題目,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旨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A層學生的作業,主要是一些綜合性、探索性、開放性、討論性的問題和數學競賽方面的習題,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
四、兼顧全體,將考試分層
為了檢測出各個層次的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程度,教師應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水平各異的考試試卷,切實做到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為下一階段對學生進行分層調整打好基礎。筆者是這樣做的:1.同一套試卷分兩部分命題(120分)。雙基題100分,拓展題20分,其計分方法是:A層學生實得分=100分-扣分+拓展題得分,B層學生實得分=120分-扣分+拓展題得分,C層學生實得分=120分-扣分。2.試題相同評分標準不同。基礎題對低層次學生基分高,對高層次學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識作為拓展題來彌補A、B層學生的基分,而且鼓勵C層學生做拓展題挑戰自己。同時以分層考試成績作為分層評價基本依據,把學生每次分層考試成績進行縱向比較,考查各層次學生在本層次的達標及遞進程度。對各層次達標學生進行表揚,讓有進步的學生及時遞進到高一層次,鼓勵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努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