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在對青海東部農區農戶家庭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戶家庭收入現狀和原因。指出了影響青海東部農區農戶家庭收入的主要影響因素,增加農戶收入的建議。
關鍵詞:青海東部農區;農戶家庭;收入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要問題,尤其是“三農”中的農民收入問題更是各級政府多年來對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全國經濟比較落后的青海省,雖然農區分布地域不大,主要分布在青海東部地區,但同樣是本省各級政府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為此本課題組成員針對青海東部農區農戶家庭收入進行了調查研究。
一、調查樣本的基本信息
為了對青海東部農區農戶家庭收入進行基本了解和把握,進而尋找提高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和途徑,本課題組成員從2014年的4月初至201 4年8月上旬對青海東部地區的平安、樂都、民和、互助、循化和化隆6個縣的部分鄉村的部分農戶陸續進行了調查。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問卷1137份,問卷回收率為94.75%,其中有效問卷為1044份,有效率達91.82%本文運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以上調查所提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
二、青海東部農區農戶家庭收入現狀分析
(一)農戶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業和外出務工收入
從收入來源來看,在調查的1044戶農戶中,有606戶農戶選擇農業種植業和外出務工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占農戶總數的58.3%,所占比重最高。其次,選擇家庭收入來源主要是做點小本生意的農戶有252戶,占所有調查戶的24.2%0選擇家庭收入來源主要是國家、政府救濟的農戶有186戶,占所有調查戶的17.9%,居于第三位。下面依次是:選擇家庭收入來源主要是畜牧養殖業、其他收入、財產性收入、林業和轉移性收入的農戶有分別有1 47戶、114戶、73戶、51戶和15戶,占所有調查戶的比重分別為14.1%、11.0%、7.0%、4.9%和1.4%0主要收入來源為漁業的沒有。
由此可以看出,為了基本生活和提高家庭收入,一半以上的農村居民戶沒有選擇放棄作為所有人賴以生存的農業種植。而為了獲得更高的家庭收入或供給子女上學等原因,部分農戶的部分家庭成員選擇外出務工或做點小本生意。由于沒有家庭勞動力或由于懶惰思想的存在,不思進取,不求上進,只等國家、政府部門的救濟,這樣的農戶所占比重不低。
還有400戶次農戶選擇其他收入來源方式,比如開“農家樂”、“茶園”等,這也是正符合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而漁業沒有成為農戶家庭收入的來源是由于青海的自然地理環境所限。
(二)農戶家庭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普遍低下
在調查的606戶有外出務工的家庭中,有485戶農戶家庭務工收入在2萬元以下,占全部外出務工家庭戶的80%,平均每戶年務工收入為23003.30元,而平均每戶月務工收入1916.94元,這說明農戶家庭工資性收入普遍低下。究其原因:一是農戶家庭中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外出務工絕大多數工種屬于體力勞動,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行業,相應的工資就低一些。二是有些農戶家庭中勞動力少,只有在農閑時外出務工,短期工、臨時工本身收入普遍不高。三是有些外出的勞動力挑三揀四,找工作時,高不就,低不成,致使其長期處于半無工狀態。四是一大部分農民工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干些雜活,相應的工資低下。五是還有一些農民工,得到收入后或就大吃大喝,或進行賭博,最后落到手的工資很少。
(三)較前一年相比,農戶家庭總收入提高的農戶所占比重不大
在所調查的1044戶農戶中,實際回答該問題的有1027戶,其中僅有54戶農戶認為2013年家庭總收入比201 2年顯著提高,占實際調查戶的5.2%:有406戶農戶認為2013年家庭總收入比2012年稍有提高,占實際調查戶的38.9%;有430戶農戶認為2013年家庭總收入與2012年持平,占實際調查戶的41.2%,所占比重最高;還有137戶農戶認為201 3年家庭總收入比201 2年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還有所減少,這部分農戶占實際調查戶的3.3%。
三、影響青海東部農區農戶家庭收入的因素分析
(一)農戶家庭勞動力影響家庭收入
1.家庭中勞動力的數量越多,家庭收入越高
本次調查中,隨著農戶家庭勞動力人數的增加,低收入戶和中等收入戶所占比重分別由勞動力為1人的26.2%和48.2%逐漸減少到勞動力為3人以上的0.0%和22.2%。相反,隨著家庭勞動力人數的增加,高收入戶所占比重由勞動力為1人的25.6%增加到3人以上的77.8%0這說明農戶家庭勞動力越多,家庭收入越高。
2.家庭中勞動力的文化程度越高,農戶家庭總收入也越高
從本次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1044戶調查戶中有43.6%的農戶認為文化程度是影響他們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我們還發現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低收入戶和中等收入戶所占比重分別由22.02%和42.66%逐漸減少到4.00%和22.67%,而高等收入戶所占比重則由35.32%到逐漸增加到73.33%。這說明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是在農戶獲得家庭收入的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3.家庭中勞動力的年齡在20-55歲之間的越多,農戶家庭總收入越高
低收入戶中主要是以老弱勞動力為主,分別占20歲以下和55歲以上年齡段的100%和40.92%,中等收入戶家庭以45-55歲年齡居多,高收入戶的有20歲以上的各個年齡段所占比重均為較高,最為突出的是20-30歲這個年齡段。究其原因,20歲以下的年輕人,剛步入社會沒有任何經驗,這是他們的劣勢,優勢是年輕,年輕就是資本,過上若干年后就是家庭創收的主力軍,而55歲以上年齡的勞動力雖然經驗豐富,但絕大多數思想保守,沒有闖勁,這個年齡段的人體力不濟,甚至年老多病,相應不會創造太多的財富。而20-55歲的勞動力,正當年富力強,20歲以和55歲以上人的優點都具有,所以在致富方面絕大多數都是好手,相應的家庭收入會很高。
4.高收入戶的農戶以男性勞動力居多,而低收入戶中以女性勞動力居多
在低收入戶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家庭只有女性勞動力,比重為30.8%;中等收入戶中所占比重最高的為家庭只有男性勞動力,比重為42.1%;而高收入戶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家庭中既有男性勞動力,又有女性勞動力,比重為56.7%,是農戶家庭所擁有三種不同性別勞動力比重的高中之高。由此可得,男性勞動力是農戶家庭收入的主力軍。
(二)所在鄉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是影響農戶家庭收入的又一個主要因素
本次調查中有43.6%農戶認為,家庭所處的生活環境同樣影響收入。農戶所在鄉村的生活環境主要包括:一是家庭所處的地理位置。眾所周知,農戶家庭距離經濟中心越近,他們的思路越開闊,頭腦也越靈活,比如借助地理位置的便利條件,或經營一些小買賣,或出租多余的住房等。而偏遠地區的農戶就沒有這一優越條件。二是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淺山、腦山及邊遠區域農戶受自然地理和歷史等因素影響,居住分散,且居住環境多為地處偏遠、山大溝深、氣候惡劣的地區,基礎設施差,交通落后,農戶出行不便,這給當地農戶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繼而影響農戶家庭收入的提高。
(三)土地經營方式和耕種手段是影響農戶家庭收入的因素
1.傳統的土地經營方式限制了農戶家庭收入的提高
除土地入股外,自己經營土地農戶家庭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所占比重最小,僅為47.3%,而占50%以上家庭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農戶的土地經營方式,要么土地轉讓,要么土地出租,要么土地轉包,這部分農戶自己不經營土地,整個家庭成員從土地經營中解放出來,或進行外出務工,或做小買賣,或做其他,這樣得到的收入比經營土地所得更高。反而,一心經營土地,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戶家庭收入過低。而實際上自己經營土地的農戶從總規模上來說要遠遠多于其他經營土地的方式。
2土地耕種手段越先進,農戶家庭收入越高
在所調查的農戶中,隨著農戶家庭所擁有的耕種手段由人力到自有農業機械的變化,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農戶家庭所占比重也由人力耕種所占比重的43.8%增加到自有農業機械耕種的58.1%。究其原因,傳統的人力和畜力耕種土地導致勞動生產率普遍較低,雇用農業機械只能減少農戶家庭耕作時間,而自有農業機械則不同,經營方式十分靈活,農機利用率大大提高,農忙時進行田間作業,農閑時又可以從事運輸和加工作業,這就成為農戶發家致富又一種重要手段。
(四)物價是影響農戶家庭收入最主要的因素
在回答物價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問題中,只有9.2%的農戶認為物價對他們的家庭收入影響較小或幾乎沒有影響,90.8%的農戶認為物價對農戶家庭收入是有影響的,其中有很大影響的占到實際回答該問題人數的44.9%。
四、提高青海東部農區農戶家庭收入的建議
針對如何提高青海東部農區農戶家庭收入,本文提出兩方面的建議。
從收入來源的角度來說,有以下建議:第一,大力發展種植業。種植業是農業的根本,在適宜的地區,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如瓜果蔬菜種植。既可以定期安排農業技術人員實地考察,幫助農戶確定發展品種、發展規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也可在農閑時節或現場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或借助傳媒對農民進行有關農作物種植技術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科技人員服務群眾的能力。第二,大力發展養殖業。牧業不是牧民的專利,農戶只要有能力同樣可以大力養殖。對于那些沒有能力外出務工的農戶家庭,適當的發展一些養殖業也是發家致富、提高家庭收入的一種手段。具體養什么?如何養?怎樣才能養好?這個是個技術活,一定要請專家或技術人員進行指導。第三,對于家庭中有富余勞動力且愿意外出務工的農戶,鼓勵他們外出務工,提高工資性收入。通過當地政府牽頭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其進行免費培訓,并向外地轉移。同時,農村留守的老弱人員的生產、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難問題,當地政府應協調各部門給予及時地很好地解決。第四,對于家庭中有富余勞動能力的又不愿意外出,且有懶惰思想存在,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的農戶,政府部門的基層工作人員可以和農戶一對一的結對子,尤其是黨員干部更要不定期地從思想上幫助他們脫貧,要讓這些農戶明白,只要肯吃苦,思想活,有想法,就沒有發不了家的,“等、靠、要”,一心只想著吃政府救濟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對于思想有轉變,有項目而沒有資金的農戶,可以鼓勵他們進行小額貸款。第五,大力發展農村的第二、三產業,促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推進農民創業基地建設,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有旅游資源的鄉村,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相應的旅游帶動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可以參照國內一些做的比較好的旅游景區,有名氣的大的景區,如峨嵋山、九寨溝旅游景區等,小的景區比如象甘肅白銀的景泰旅游景區,旅游部門和農戶共同開發,共同管理,景區收入中農戶可以適當提成,同時,農戶中的勞動力可以以導游或景區提供的其他服務參與其中,比如經營餐飲、住宿、當地特產的銷售等。也可以簡單地開一個“農家樂”、“茶園”等。
從影響農戶家庭收入的因素角度來說,有以下建議:第一,由于勞動力影響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在這一影響因素中勞動力的數量、年齡、性別短期內不可能發生質的變化,只有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可以在不斷的發生改變,所以進一步提高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尤為重要,政府部門經常組織一些提高勞動力素質的各種技能培訓,使家庭成員中的每一位勞動力能掌握一到兩門甚至多門技能,同時在主要成員和農業設備之間進行合理分配,以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獲得更多的收入。第二,進一步改善農戶居住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尤其是偏遠的集中居住的農村要進行交通公路的修建或改善,分散在淺山、腦山的農戶,政府部門應動員、鼓勵他們進行移民,移住到交通便利的地區,這樣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進行生產、生活活動,并提高家庭的收入。第三,對于家中有耕地的農戶,如果家庭成員有能力耕種時,則在不影響家庭增收的前提下,合理選擇增收快的經濟類作物、合適的耕種方法,以節約勞作時間,可以承租或轉包其他農戶的耕地進行耕種,從中獲得一定收入。如果家庭成員沒有能力耕種時,可以將耕地以其他方式:或出租,或轉讓,或外包等方式給其他農戶,這樣自己家庭既可以收到一定的收入或作物,又可以使農戶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第二、三產業活動,這樣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家庭收入。第四,由于農戶自己沒有能力來控制物價,但它的確又在農戶家庭增收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如何減少這種負面影響,從而達到盡可能小的影響農戶增收?作為政府部門應該予以關注和預測,給農戶以提醒作用,以達到預警的目的。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學校級科研項目“青海東部農業區居民收入現狀調查研究”(2014XJS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焯,孟瑜磊.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鄉南宮村農民收入調查分析研究[J].金融經濟,2010,(06).
[2]田東林,韋艷,李永前.云南省農民收入狀況的調查分析[J].當代經濟,2012,(15).
[3]崔艷平,雙灤區農民收入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04).
[4]孫愛存,李毅.青海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內在影響因素分析[J].柴達木開發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