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馬忠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詞;形態;想象;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097—01
一、形態為手段
古詩詞言簡意賅,富有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性,其中以形象感為基礎。因此教者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視、聽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強化表象的建立、組合、轉換,其教學手段表現為形態化。
1.圖畫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借助圖畫將古詩詞形體化,更易于使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悟其中蘊含的哲理。如,在教學“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教者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讓學生觀看、比較,再通過誦讀詩句,圖文結合,揣摩、推敲,使學生體味出多角度、多視野觀賞廬山其面目確是各不相同。
2.悅耳有時比悅容更重要,不能悅耳就不能悅容。在古詩詞教學中,教者語言要繪聲繪色,生動形象,并恰當地使用態勢語言。教者的語言、態勢給學生以聲感、形感的刺激,能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號活化,使學生獲得形象化的感知。如,在教學“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時,教者娓娓動聽的描寫以及遮眼遠看、低頭細看的動作,似乎使學生在絲絲微雨中,隱隱約約看見一大片一大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細看,地面上只是些針狀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顏色。學生進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機。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這一心理作用,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能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古詩詞因時空跨越度大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1.古詩詞語言凝煉,跳躍度大,寫法夸張。小學教學古詩詞首先要使詞語表象化,并使其強化(建立)、活化(轉換)、優化(加工)。即在意讀詩文時,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詞語在腦海里形成主體畫面。如,在教學“遙看瀑布掛前川”這詩句,教者緊扣“掛”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似乎同詩人一同觀賞龐然的瀑布凌空直瀉而下,領略其雄偉的氣勢。
2.古詩詞是詩人富有高度想象力的產品。教者教學古詩詞要借助詩人的想象,啟迪學生的思維,感悟其詩情畫意。如,在教學“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詩句,學生經過看錄像和反復吟讀詩句,悟出:這是詩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種幻覺油然而生,從而吟出這千古佳句。教者引導學生借助詩人的豐富聯想,展開想象,領略詩人雄偉的氣魄,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3.古詩構思精巧,多處留有藝術空白,言雖盡而意無窮。小學生學習古詩詞借助想象、聯想,補其空白,走進作者所描寫的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的蘊意和情感。如,在教學《詠柳》一文時,詩人采用自問自答:“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者引導學生緊扣這設問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品味這無窮之意。
三、情感的紐帶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墨,著力寫出千古傳頌的詩篇,給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為紐帶,竭力縮短學生與詩人的距離,喚起情感的共鳴,促使學生從詩中感知美、理解美、評價美、分享美。
1.通過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古詩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一種與其相應的情境,使學生披文入情,緣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語皆情語。如,在教學《三衢道中》時,詩人以新穎的構思先記敘后描寫,既繪色寫出了綠蔭,又繪聲寫出了鳥鳴。教者運用形態化的教學手段,將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迷人山區,觀賞初夏的風光:梅子黃黃、綠蔭重重、溪水淙淙、黃鸝聲聲。領悟詩人熱愛祖國美好山河的喜悅之情,從而產生愉悅之感,與詩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作為高級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對美的感覺和反映。眾多的古詩詞以美為載體,以美為內容,以美為目標。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品位較高的一種藝術課型,教者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詩中的美,展示美、體驗美,令學生賞心、悅目、悅耳,進而獲得精神的愉悅,使古詩教學產生特有的教學效果。如,《暮江吟》一詩中抒寫了深秋傍晚江邊的景色,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贊美之情。教者啟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紅”等關鍵詞,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悄然東升,腳邊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跳躍的節奏,贊美的語調反復吟誦,審美情趣油然而生,給學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從而顯示小學古詩教學以情感為紐帶的魅力。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