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淳
語言源于生活,脫離實際生活的語言是不真實的。一個語言枯燥的課堂是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只有將語言融入生活,它才會綻放魅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創設生活化的英語交際環境
作為青年教師,要致力于發掘出現行的英語教材(Go for it!)中所提供的內容中那些更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材料,把生活中事實引入課堂,創設一個個真實的情境,使學生的生活經歷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覺得并非在完成教材某個內容的學習,而是在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情。其中的英語內容只不過是在完成這件事情所必須使用的語言,而且使用這些語言是自然而然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才能真正實現英語教育素質化。我在教學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時就做了這方面的大膽嘗試。上課鈴一響,我把課前準備好的幾種水果,攪拌器和牛奶,冰欺凌等跟課文中提及的物品帶進教室,從而為本節課的教學創造了良好的語言環境:“Today we are going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together!”大家一陣歡呼。接著我又趁熱打鐵問同學們:“But what shall we do first? Who can tell me?” 這時候興奮的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七嘴八舌的把步驟生平硬湊了起來。有的說“Cut the bananas”, 有的喊道,“Put it into the blender.”還有的補充“Add some water, Pour it into a glass…”他們開心地指揮著我。而我在講臺上一邊按同學們所說的步驟制作奶昔一邊問,“How much milk do we need? 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 這個過程中也有幾名同學說顛倒了其中的順序或出了錯,但我不直接指明,只是皺皺眉頭說了句:“Maybe that is not a good idea. Who has a better way?”并以此借由其他同學的口來糾正前面犯錯的同學。本節課的Group work非常成功,不單大多數同學能在課堂中就記住了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的基本步驟,而且 Grammar Focus 中涉及的How much 和 How many的句型表達方式練得也非常到位。
二、運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方法
教育部 2001 年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新課程應逐步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點明了新課改的主要特征,其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student-centered class)的教學原則。那么如何利用好課堂這45分鐘,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起來,使他們樂學、和諧、主動地發展呢?我在講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Unit 2 What s the matter? 前先安排幾名學生利用課前十分鐘做個角色扮演,當一名身披白大褂,耳配聽筒的小醫生大搖大擺走進教室時,同學們都很興奮。我便利用同學們精神相對比較集中的片刻發問:
T:What is his job? Do you know?
S: A doctor
T: Yes, and we are at the doctors today. Look ,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don`t feel well. Lets find out what `s wrong with them.
這時又進來了幾名扮演病患的學生,他們接二兩三地來到扮演醫生的同學前面。有的捧腹,有的托腮,有的打噴嚏…
T:Now what will the doctor say? Who can tell me?
S1: Whats wrong?
S2: What s the matter with you?
S3: What did you eat?
S4: When did it start?
接著由扮演醫生的學生提問,各個病患自己講訴了身體不舒服的部位后,醫生給出診斷“You have a cold.”“ You have a headache. ”“You get a stomachache.”…老師借此在黑板上板書重點單詞和基本句型。在整節課的教學中,都以學生為主體,他們自編,自導,自演。教師適當地把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操縱講臺,反而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單如此,這些活生生的角色扮演還有助于克服某些同學內心對英語的恐懼,讓他們明白英語并沒有那么難學,其實英語就在我們身邊,英語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溝通工具,只要加以利用,便能駕馭。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