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傳
有效的教學是基于教學策略的最優化。有效的教學關鍵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控制和調節?!敖獭钡囊幝捎肋h服從于“學”的規律,一切教學方法和手段必須順應學生認知建構的發展規律,才能有效地創設課堂教學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遵循規律,由淺入深
有效的教學皆從自然入手,即正確認識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知識能力。皮亞杰在《認識論原理》中指導:認識是不斷建構的產物,建構成的結構對認識起中介作用;建構過程依賴主體的不斷活動,是從比較簡單到更為復雜結構的過程。按這一認知規律,我們在預設教學策略的時間就要心中有學生,眼中有文本,理清文本的寫作思路和特點,以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基礎,為學生鋪墊好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內心,洞悉作者的匠心之路。
筆者曾執教《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課。我是這樣預設的:
師:課文的題目中我一樣東西特別引人注意。那是——
生:花。
師:對!文中寫“花”的句子有很多,請你細細讀文把它們找出來,并多讀幾次。
學生默讀,畫句子,然后放聲讀句子。
師:同學們,我們來合作讀句子,你們讀含有“花”字的句子,其他的老師來讀。
師生合作讀全文。
師:德國的花真美!最好的賞花在何處?
引導學生品讀相關描寫花美的句子,讓學生徜徉在“花?!鄙希磷碛凇盎ā泵乐?。
師:看到這花的海洋,我們也會跟季羨林先生一樣不由得發出了贊嘆,這真是——(得出結論:奇麗的景色)
板書:奇麗的景色。
把學生表象思考推向本質的深刻思品。從作者對在屋子里只看到花的“脊梁”的疑問中體會到房東太太“莞爾一笑”所蘊含的德國人獨特的人文氣息,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認識“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頗耐人尋味的境界。最后讓學生“情動而辭發”,暢談現實生活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生動事例。
二、尊重學情,順勢而導
筆者曾經教學《老人與海鷗》,深刻地感受到教與學的差異,并及時抓住這種課堂生成而調整教學策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我的預設中有兩個場景:一是“老人喂海鷗”,體會老人與海鷗親人般的溫馨與幸福,二是 “海鷗送老人”,體會海鷗送老人的沉痛與依戀。兩個畫面充分感受“歡樂之至”、“悲痛之切”的情感高潮,感悟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在整個把握環節,學生的反應與教師的預設相吻合。然而,在“海鷗哪些舉動讓人意想不到”之外時,學生拋離了我的預設軌道,他們關注不是整體思路而是細節描寫:
“應聲而來”與“突然飛來”;
“起起落落”與“紛紛落地”、“肅立不動”;
“翻飛鳴叫”與“翻飛盤旋”、“連聲鳴叫”、“急速扇動”、“炸了營”、“撲”、“大聲鳴叫”;
……
學生多次的回答中與我的心里所想大相徑庭,但從學生的回答中發現了學生清晰的思考路徑。我立刻調整了教學思路,緊抓海鷗“飛”的前后對比及“鳴”的前后變化這些具有鮮明對照的關鍵詞來體會海鷗前后不同的表現和海鷗情緒變化的原因,深刻地感悟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結果,師生在愉悅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落實“語用”,優化創新
筆者曾指導過一位老師執教《三個兒子》一課,落實“語用”,語言訓練扎實,教學策略大膽創新,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有效教學是基于教學策略的不斷優化,以尊重學生學習心理的規律為原則,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為終極目標,以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為原則,以落實“語用”為目的,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