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麗
贊可夫語:“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多元情境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探究,引導學生想象,更好地走進文本。
一、導語激趣入情
教師“開講”的創意,往往能為整堂優課寫“基調”。因此,教師對導語的設計,必須緊密聯系教學的目標、課文的主題、情感的色調、教材的基點等因素。在一堂優課中,雖然“好戲”還在后頭,但這“開腔”可不一般,還得“未成曲調先有情”才是。
導入時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贈汪倫》這首古詩時,我先介紹背景:“這首詩是唐朝大詩人李白所寫,贈給他的好朋友汪倫的。說起李白,可真是大名鼎鼎,可是他上過一次當。”孩子們眼睛瞪得圓圓的,懸念已成。“這個騙他上當的不是別人,就是汪倫。”孩子們更好奇了。接著,我不緊不慢地述說了汪倫怎樣寫信將李白“騙”至家鄉,與李白結為好友的故事。這里,我在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和解釋題意中,借機造成懸念,激起了學生急于從詩中尋求結果的迫切心情,推進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深度。
講一段趣事,無疑會先聲奪人,使整堂課增色。例如:教《草船借箭》,我設計了這樣別具一格的導語:“今天我們學一篇《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叫《草船借箭》。三國故事皆為人知,可你們知道諸葛亮與周瑜誰的年齡大?”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多數孩子都說諸葛亮年齡大。我帶著三分神秘笑笑說:“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才28歲,而周瑜已有34歲。周瑜比諸葛亮年長6歲。這么說吧,當周瑜在孫權帳下當帥的時候,諸葛亮還只是農村‘待業青年哩,他可是自學成材的。”這一導語,情趣橫生,詼諧幽默,不僅使孩子發出由衷的歡笑,也為理解文中的關鍵句“周瑜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作重要鋪墊。
二、音樂渲染融情
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選取的音樂,在整個基調上、意境上、情節的發展上要與課文語言和諧,方能達到以音樂渲染特定情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對一時找不到合適曲子的課文,在閱讀教學必須時,教師和學生恰當的彈奏、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新課開始時播放音樂,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也可以在教學重點段時,通過音樂描寫的場景,激起學生情感的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觀潮》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我準備了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在這樣的音樂情景渲染下,學生個個入其境,動其情,讀得興趣盎然,聲中融景,景隨聲出。憑著音樂的渲染,展開想象,學生似乎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的那條白線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學生仿佛聽見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的響聲。對課文中的“橫貫江面、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關鍵詞語,也帶著情感的色彩及鮮明的形象為學生所理解。
三、畫面展現動情
現實生活中感情的波動、激蕩、張揚,需要一定的場景、畫面來驅動,入境才能入情。見到生死離別,我們會黯然神傷;見到鶯歌燕舞,我們會流連往返。小學語文課文,描寫了許多動人的畫面,閃現在字里行間。用畫面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課文形象一下子就鮮明起來。無數次事實表明,教室里畫面一出示,孩子的眼睛就亮了。
教學《倔強的小紅軍》這一課時,為了創設特定的情景,我充分利用了課外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親歷”紅軍長征艱難的斗爭歷程(播放《長征》錄像),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置身于陳賡、小紅軍戰士的行列中,同思、同慮、同憂,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把生活體驗與情感體驗融為一體,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與情感的升華融為一體,把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性與情感性融為一體。源于教材,開發教材,拓展教材,目的就在于以學定教,以情激情。閱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