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教師應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鑒于此,身為初中語文教師,就應改變傳統“一講到底”的教學形式,努力探索和研究新穎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策略,使初中語文課堂變得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從而使學生樂于、善于投入到語文課程學習中。
關鍵詞:開放;富有創新活力;初中語文;新內容;學科融合;課堂實踐活動
一直以來,本應生動有趣的語文教學充斥著枯燥和無趣,導致學生變得越來越害怕語文、討厭語文。所以,如何重啟語文樂園大門,讓學生在這一樂園里恣意翱翔,應該成為我們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的重要課題。
下面,本文就結合我自身的經驗,對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初中語文課堂的構建這一論題展開詳細探究與描述。
一、給文本注入新內容,突破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局限
以往初中語文教學,教師將教學眼光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四十分鐘,且采取的是以自身為中心的“一講到底”“一問到底”的教學模式,只針對課本教材上的內容進行講授,這就導致學生的視野變得狹窄。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就應在學生學好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給文本注入新的內容,突破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局限,讓學生把學習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空間中。
比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時,課前,我就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通過查閱課外書籍或者網絡技術,收集有關中國石拱橋的資料,如橋的發展、橋的文化、家鄉的橋等等,課堂上,對自己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享交流,并暢談自己對中國“橋文化”的見解和感想,此活動一出,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且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踴躍,課后,我還要求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將自己所收集的有關橋的資料展現出來,如將資料打印出來貼在教室的板報專欄里,辦成手抄報、寫成活動日記等等,這樣,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無法用一節課來衡量的,既開闊了學生眼界,擴展了學生視野,也使學生充分了解了我國橋梁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激發了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勤勞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二、拓寬語文學科的廣度,實現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語文并非一門獨立、自成一體的學科,它與其他學科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所以,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只把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的知識傳授上,而是嘗試把其他學科也融入語文教學中,實現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從而拓寬語文學科的廣度,開闊學生的眼界視野,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綜合能力。
比如,還是以《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為例,對于課文中所描述的“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這句話,有些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這座橋的橋面這么長,為什么不會塌掉呢?這時,我們就可借助數學學科知識,讓學生自備紙張、橡皮,做一個相關實驗:將紙張抻平,把橡皮放在上面,結果紙張立馬凹陷下去了。接著,把紙張作成拱狀,把橡皮放在上面,橋面穩穩當當,沒有產生凹陷現象。如此,我便使學生明白了,平面橋面和拱形橋面相比,拱形橋面更能承受重量。而且,這樣一來,既使學生的疑問得到了解決,也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我國古代聰明勤勞的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激發了學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和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三、積極開展課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
孤陋寡聞、死捧教科書的語文教學,使得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學生也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應改變這種封閉式的教學手法,讓語文課堂變得富有生動性和趣味性,從而使學生變得樂于學語文、善于學語文,比如,我們可積極開展一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堂實踐活動,以此使語文教學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
比如,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時,因為文言文向來是學生抵觸和恐懼的題材形式,所以,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就將原本以教師為中心一講到底的教學形式,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實踐形式進行了轉變,具體方法為:將其以白話文形式編排成小型劇本,選擇積極性較高的學生,給他們分配好角色,如鄒忌,鄒忌妻、妾,客人,徐公,齊威王等,然后將劇本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真實、生動地演繹出來,如此,便使原本枯燥呆板的語文教學變得新穎有趣,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另一方面使學生深刻領悟了納諫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改變傳統落后的語文教學模式,探索、研究各種富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教學形式,構建出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初中語文課堂,把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興趣盎然、熱情高漲地進入語文學習活動中。
參考文獻:
李英.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M].遼寧師范大學,2013-03-01.